刘洋坐在桌前,心脏还在急剧跳动。
“这不是梦。”
屏幕上那个淡蓝色浮动窗口仍在闪烁着冷静的系统提示:当前任务开启:三天内提交合格开题报告辅助功能开放:鱼雀知识库·文献雷达 × 1奖励说明:任务完成后,解锁“思维导图自动生成”与“实验设计反演引擎”刘洋深吸一口气,眼前的鱼雀知识库界面比前世熟悉得多。
这东西,是他过去在导师带领下,用于记录杂七杂八实验笔记和“组会忽悠用词库”的地方。
但现在——它居然被系统接管了。
界面右上角,一个标签赫然闪动:科研系统插件 · 文献雷达 Beta 版他点开。
请输入研究关键词刘洋迅速输入:“NOX酶”“重组表达”“大肠杆菌”“氧化还原调控”……智能分析中……10秒后,知识库页面“啪”地弹出一列条目:系统推荐文献清单(己筛重):Overexpression of NOX enzymes in E.coli for reactive oxygen stu***s(影响因子:6.8)Engineering of pET-28a constructs for efficient NOX expression(影响因子:4.3)Redox balance and protein folding in oxidative stress pathways(经典综述)刘洋怔了一下。
这几篇文献……他记得自己前世查了一周也没找到这些整合逻辑,还被导师骂“科研嗅觉差”。
现在系统居然一键梳理出来了,并自动提炼摘要、关键结论和可引用段落,还连中英双语引用格式都整理好了。
这不是辅助,这是外挂!
他顿时来了精神,迅速打开前世那份被唐望批得体无完肤的开题报告,开始重写标题和逻辑结构。
与此同时,门外脚步声又近了。
“洋哥!”
室友罗启鸣破门而入,手里拎着一包刚泡好的酸菜牛肉面。
“别又在写开题了,那玩意儿不是抄两段就完事了吗?”
刘洋笑了笑:“你真觉得能随便写?”
“那当然,开题嘛,导师要的不是内容,是顺眼。”
刘洋没回答。
他知道,上一世他也这么想,结果被导师玩得团团转,连思维都被“驯化”了。
“我现在写的,不是给导师看的。”
“那你写给谁?”
刘洋眼神一凝:“写给自己。”
罗启鸣愣住,看了他半天,小声吐槽:“你最近话怎么越来越像老唐那种装深沉的学者了……”刘洋没理他,飞快打字。
系统提示音又响:关键词提取成功,是否自动生成框架?
建议章节结构:引言→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创新点→参考文献是否一键套用高命中模板:《理工科研究型项目开题规范》?
“套。”
刘洋果断点下“确认”。
下一秒,鱼雀知识库瞬间生成一份完整开题框架,条理清晰、语言精准、附带引文参考比例。
是否根据系统推荐内容补全“研究目的”与“创新点”段落?
“全补。”
补全成功。
草案完成度:83%。
是否进入“导师习惯优化模式”?
“等会儿。”
刘洋盯着屏幕,陷入沉思。
他知道——现在不是随便投报告的时候。
必须完美切入唐望擅长的“自我逻辑体系”,才能获得通过。
系统仿佛也感应到他的思维,浮窗更新:扫描完成:导师“唐望”开题偏好模型载入关键字识别:风险预估+实验替代路径+学术安全性优化建议:添加“多步表达备选方案”与“项目失败预案”刘洋轻笑:“够毒,也够准。”
他十指翻飞,一气呵成:修改表达路径为双菌株模型加入备选方案:不同启动子筛选增加技术预案:重组失败时用His标签应急捕获法……当第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开题报告在屏幕上成型时,他望着文件名:《pET-28a-NOX构建与表达调控的实验模拟及抗压路径优化探索》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前世是个科研工具人,这一世我要成为科研引擎。
而这,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