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悬疑惊悚 > 谁?偷走了我的脑子

谁?偷走了我的脑子

么么哒KissH 著

悬疑惊悚连载

网文大咖“么么哒KissH”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谁?偷走了我的脑子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悬疑惊陈默林洛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故事主线围绕林洛,陈默,一种展开的悬疑惊悚小说《谁?偷走了我的脑子由知名作家“么么哒KissH”执情节跌宕起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3326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14 18:02:33。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谁?偷走了我的脑子

主角:陈默,林洛   更新:2025-10-14 21:00:4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是一名失忆的侦探,每天醒来都要重新阅读自己写下的案件笔记。十年间,

我破获了十七起连环杀人案,笔记上却记录着十八个凶手的不同口供。今天,

笔记最后一页多出一行血字:“下一个死者是你。”---第一天字迹,扭曲、暗红,

像是用生命最后一点力气刻上去的,带着一种干涸的绝望。“下一个死者是你。

”陈默的指尖悬在那行字上方,皮肤能感受到纸张粗糙的纤维,

以及那暗红色痕迹微微凸起的触感。没有恐惧,至少没有立刻涌上的恐惧。

只有一片更深的、冰冷的茫然。这本厚重、皮质封面被磨损得看不清原貌的笔记本,

是他过去十年——如果里面的记录属实的话——存在的唯一证明。每一天睁开眼,

它都放在床头柜上,像一块沉默的墓碑。他,陈默,一个没有昨天的人。每日清晨,

记忆都是一张被彻底擦拭的白板,只有这本笔记,是上面唯一的、由过去的自己书写的铭文。

他习惯性地从头开始阅读,试图像拼图一样,将那个“侦探陈默”的形象拼凑出来。

笔记记录了他或者说,那个他破获的十七起耸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

“衣柜藏尸案”、“雨夜屠夫”、“人偶师”……代号一个比一个令人不寒而栗。

每一个案件后面,都附着详细的现场分析、证据链、以及最终锁定的凶手的详细信息,

还有……口供。十七个凶手,十七份用不同笔迹,在不同时间,写下的自白书。

它们被整齐地贴在笔记的相应位置。笔记本身的字迹,冷静、克制、条理清晰,

是典型的侦探风格。但那些口供……笔迹或潦草、或工整、或颤抖、或稳定,

透露出截然不同的个体性格。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面扭曲的镜子,

映照出十七段堕入黑暗的灵魂轨迹。而今天,在这所有记录的最后,空白的纸页上,

只有这孤零零的一行血字。威胁?预言?还是……来自过去的某种警告?他放下笔记本,

走进洗手间。镜子里是一张陌生的脸。四十岁上下,头发凌乱,眼下有着浓重的阴影,

下巴上冒着青色的胡茬。眼神是空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片疲惫的、被洗劫一空的荒原。这就是那个能破解十七起连环血案的侦探?

他试图挤出一个嘲讽的表情,面部肌肉却僵硬得不听使唤。客厅和卧室一样,

简洁到近乎寡淡,没有任何带有个人印记的杂物。唯一的异常,是书房。

三面墙都被顶天立地的书架填满,上面塞满了各种语言的犯罪学、法医学、心理学著作,

还有大量刑侦技术的专业书籍。书桌很大,上面除了一台处于休眠状态的笔记本电脑,

空无一物。他打开电脑,没有密码。

桌面干净得只有几个必要的软件图标和一个命名为“工作”的文件夹。点开,

里面是子文件夹,按照日期排列,最近的一个是昨天。他点开昨天的文件夹。

里面是几段监控录像的截取片段。角度都很隐蔽,画面模糊。片段中,

同一个男人的身影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出现。穿着深色风衣,戴着帽子,刻意低着头,

躲避着摄像头。行为鬼祟,似乎在观察,或者在等待什么。文件备注里写着:“目标出现,

行为模式分析中。潜在威胁等级:高。”这个男人是谁?笔记里没有关于他的记录。

是第十八起案件的嫌疑人?还是……留下血字的人?陈默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

大脑深处传来一阵细微的、熟悉的刺痛,像是有根针在轻轻搅动一片虚无。什么也抓不住。

每次试图用力回忆,都是这种感觉。他不是没有试过,

在最初发现失忆的那段混沌时期笔记里是这么记载的,他试过太多次,

直到剧烈的头痛让他呕吐、昏厥。后来,那个写下笔记的他似乎放弃了,

只在每日的开篇留下一句:“不要试图回忆,信任笔记。”可是,这行血字,让他如何信任?

他重新拿起笔记本,翻到记录第一个案件“衣柜藏尸案”的部分。凶手的口供贴在那里,

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左手写的,内容充满了扭曲的报复快感。他仔细看着每一个字,

甚至用手指去抚摸墨水的凹陷。没有异样。第二个案子,“雨夜屠夫”。

口供的笔迹则显得异常冷静,条分缕析地叙述作案过程,像是在写实验报告。第三个,

第四个……他一页页翻下去,对比着笔记正文和那些粘贴上去的口供。时间在寂静中流逝,

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直到第十三个案件,“人偶师”。这个案子的记录格外厚,

凶手极其残忍,将受害者制作成精致的人偶。

笔记正文里详细描述了现场那种超越死亡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整洁”。

凶手的口供贴了整整三页,笔迹是一种带着诡异美感的花体字。

就在陈默的目光扫过第三页口供的右下角时,他的手指顿住了。那里,在花体字的收笔处,

一个字母“L”那夸张的尾勾里,藏着一个极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墨点。

不是无意中滴落的,那个位置和形态,更像是一个刻意点下的标记。他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立刻往前翻,快速浏览之前那些口供。在第七个案件凶手的口供末尾,

一个句号被描得稍微重了一些,形成一个微小的凸起。

在第二个案件那份冷静如报告的口供中,一个数字“7”的横杠,

有一丝几乎看不见的、向上挑起的尖刺。它们太隐蔽了,分散在成千上万个字符里,

如果不是带着目的去寻找,根本不可能被发现。这像是一种密码?

一种只有书写者自己才明白的暗号?是谁留下的?那个写下笔记的“陈默”?

还是……那些凶手?他压抑住加快的心跳,继续往后翻,检查剩下的口供。

在第十五个案件的口供里,他又发现了一个,隐藏在笔画交汇处的一个极小折角。

十七份口供,他最终在其中的七份里,找到了类似的、形态各异的微小标记。它们代表什么?

陈默将这些标记的形状和位置,小心翼翼地临摹到一张空白纸上。它们毫无规律可言,

像是随手的涂鸦,或者只是书写时的无意瑕疵。但他确信,这不是无意。是坐标?

是某种代号?还是……拼图的碎片?

他尝试将这些标记与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受害者信息进行比对,没有任何吻合之处。

笔记本的正文里,也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些标记的提示。头痛开始加剧,太阳穴一跳一跳地疼。

那种熟悉的、被隔绝在世界之外的无力感再次包裹了他。他知道,

今天的“探索”只能到此为止。他的大脑需要休息,否则又会陷入那种空白的剧痛。

他走到厨房,拉开冰箱门。里面塞满了速食食品和冷冻肉类,足够消耗一周。

这是笔记里提到的“生存准则”之一:常备至少一周的食物。现在想来,

这或许并非仅仅是为了应对突发调查,更像是一种长期的、防御性的生活习惯。

他热了一份速食意面,机械地吃完。味道如同嚼蜡。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

勾勒出冰冷的水泥森林的轮廓。他站在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如玩具车般移动的车辆,

和如蚂蚁般穿梭的行人。他们都有来处,有归途,有连接着昨日与明天的记忆之线。而他,

只有这一室空旷,和一本写满他人罪行的笔记。以及,一句指向他自己的死亡预告。

他回到书桌前,打开一个新的文档。他开始记录,记录今天醒来后的一切:那行血字,

监控视频里的风衣男人,口供中的隐秘标记,他的分析和困惑。这是他唯一能做的,

为明天的自己,留下线索。写完,保存。将文档拖入“工作”文件夹,按照日期重命名。

他拿起笔,在皮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那行血字的下方,

用力地写下:“调查监控中的风衣男人。检查口供中的隐秘标记。找出第十八起案件。

”笔尖划破纸张,带着一种决绝。然后,他走进卧室,躺下。闭上眼睛,

等待又一次的“死亡”。意识沉入黑暗前,最后一个念头是:那个写下笔记的“我”,

是否也每一个夜晚,都这样等待着一次未知的黎明?而那个留下血字的“下一个”,

究竟是谁?黑暗彻底吞噬了他。---第二天阳光再次刺穿眼皮。陈默猛地坐起,

心脏在空荡的胸腔里剧烈跳动。又是那片瞬间攫住他的、完全陌生的空白。他急促地喘息,

目光惶然扫过房间,最后落在床头柜上。那本皮质笔记本。他一把抓过来,

封面的粗糙感带来一丝诡异的熟悉。他颤抖着翻开。第一页,

依旧是那段每日重复的自我介绍,关于失忆,关于笔记,关于十七起案件。他快速向后翻,

纸页哗哗作响。十七个案件的记录,十七份凶手的口供……一切如常。直到最后一页。

那行暗红色的字——“下一个死者是你。”——还在。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刻在纸上,

也刻入他此刻空白的意识里。而在它的下方,多了一行新的、用黑色墨水写下的字,

笔迹与他笔记正文里的字迹一模一样,是“他”自己写的:“调查监控中的风衣男人。

检查口供中的隐秘标记。找出第十八起案件。”冰冷的战栗顺着脊椎爬升。这不是梦。

昨天的威胁是真实的,而昨天的自己,确实留下了指引。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必须先理解现状。他重新仔细阅读笔记的前几页,关于他的失忆症,关于这本笔记的用途,

关于那些他毫无印象的“功绩”。然后,他走进书房,打开电脑。点开“工作”文件夹,

果然看到了以昨天日期命名的文件。里面详细记录了他昨天的发现:对血字的确认,

从监控录像中截取的风衣男人影像,

以及在七份凶手口供中发现的、形态各异的隐秘标记的临摹图。他看着屏幕上的风衣男人。

画面模糊,只能看到一个轮廓,刻意隐藏着面容,但身形给人一种莫名的矫健和危险感。

这个人,在昨天的“自己”看来,是“潜在威胁等级:高”。接着,

他调出那七份标记的临摹图,打印出来,摊在书桌上。他尝试了各种排列组合,

对照地图、日期、甚至罪案的分类,依旧一无所获。这些标记本身,像是一些抽象的符号,

或者说……零件?他的目光无意识地扫过书房角落的一个模型架子。

那上面放着几个复杂的金属拼图模型,是某种机械结构的分解展示。

齿轮、连杆、曲轴……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过脑海。他猛地抓起那几张打印纸,

将上面的标记在脑中重新构建。那个微小的墨点,可以看作一个轴孔?那个加重的句号,

是一个微小的轴承?那个带尖刺的横杠,是一个卡榫?还有那个折角……他的手有些发抖,

快速地将这些“零件”在脑海中按照某种逻辑连接、拼合。它们的大小比例并不一致,

但如果忽略实体,只考虑它们代表的“功能”和“连接关系”……十几分钟后,

一个极其简略的、抽象的三维结构图在他脑中成型。

那看起来……像是一把钥匙的内部结构图。一把结构非常特殊,绝非市面上流通的钥匙。

钥匙?他立刻起身,开始在书房里搜寻。笔记里提到,他破获的十七起案件,

所有的物证在结案后都会移交警方,他这里只保留复印件和记录。那么,这把“钥匙”,

如果存在,应该不是案件物证。他翻遍了书桌的每一个抽屉,书架后的缝隙,

甚至检查了每一本书里是否夹藏着什么。一无所获。难道这把“钥匙”并不在他手里?或者,

它藏在一个更隐蔽的地方?他的目光再次落回笔记本本身。他摩挲着皮质封面,检查书脊,

甚至试着感受封底的内衬。当他的手指划过封面内侧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微小突起时,

他停住了。他用小指的指甲,小心翼翼地探入封皮与内页黏合的边缘,轻轻一挑。

一小块与封面颜色完全一致的皮质被掀开,露出了下面一个薄如蝉翼的隐藏夹层。夹层里,

放着一张照片,和一把钥匙。照片是黑白的,有些年头了。上面是两个人,勾肩搭背,

笑得灿烂。左边那个年轻些,眉宇间能看出是陈默自己,只是眼神锐利,充满朝气。

右边那个年纪相仿,面容俊朗,眼神带着一丝不羁。背景像是一所大学的校门。

陈默完全不认识照片上的两个人,无论是自己,还是旁边那个青年。他拿起那把钥匙。

金属质地,入手冰凉,造型非常奇特,锯齿部分并非常见的波浪形,

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几何结构。

他立刻在脑中对比刚刚构建的那个抽象结构图——完全吻合!钥匙柄上,

刻着一个细小的字母:“L”。L?这和第十三个案件“人偶师”口供里,

那个花体字“L”中隐藏的墨点,有什么联系?是巧合吗?照片上的青年,是谁?这把钥匙,

又能打开什么?他坐回椅子,将照片和钥匙放在桌上,与那些打印出来的标记临摹图并排。

线索似乎在汇聚,但迷雾却更浓了。风衣男人,血字,隐秘标记,结构图,

隐藏的照片和钥匙,字母“L”……还有,那可能的第十八起案件,

以及对应的、笔记中缺失的第十八份口供。他再次打开电脑,

调出所有与已破获案件相关的电子档案,尤其是那些带有“L”这个字母的信息。

受害者姓名、地点、凶手姓名……没有显著关联。那么,是从外部切入?

他尝试用权限笔记里提到,他因为之前的功绩,

拥有警方系统的一定查询权限进入城市人口数据库,

搜索名字缩写或名字中带有“L”的、与他年龄相仿的男性。结果海量,毫无意义。

时间在焦灼的搜寻中流逝。黄昏再次降临。他拿起笔,

在笔记本上记录今天的一切:结构图的发现,隐藏夹层里的照片和钥匙,

对“L”的调查陷入僵局。最后,他写下给明天自己的指令:“重点调查照片中的人。

钥匙用途?‘L’的身份?风衣男与‘L’关联?”放下笔,他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不仅仅是大脑的空白,还有一种沉重的、被无形之网越缠越紧的窒息感。

他拿起那张黑白照片,看着上面那个笑容灿烂、眼神锐利的“自己”。那个人,

知道所有答案,却把这一切谜题,留给了每一天都在黑暗中重生的他。

“你究竟……惹上了什么?”他对着照片,无声地问道。没有回答。只有窗外城市的霓虹,

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冰冷而变幻的光斑。他躺到床上,

手里紧紧握着那把冰冷的、刻着“L”的钥匙。意识模糊间,那个风衣男人的模糊身影,

和照片上青年不羁的笑容,交替闪现。然后,一切归于黑暗。---第三天醒来。空白。

摸索。笔记本。陈默直接翻到最后一页。血字依旧。下面昨天留下的指令也在。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头的干涩,直接走向书房。电脑,文件夹,查看昨天的记录。照片,

钥匙,字母“L”。他将照片扫描进电脑,用人脸识别技术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权限不够,

搜索受限。他改用公开网络进行图片搜索,同样石沉大海。照片上的青年,

像是从未在这个数字世界里留下过痕迹。钥匙。他仔细端详。这种结构,不像普通的门锁,

更像是某种特制的保管箱、保险柜,或者……实验室、档案室的专用锁具。

“L”……他再次拿起笔记本,翻到那些带有隐秘标记的口供页。七个标记,

指向了这把钥匙。而这把钥匙上,刻着“L”。他有一个大胆的假设:这些标记,

会不会本身就是“L”留下的?是“L”通过某种方式,在这些凶手的口供中,

嵌入了这把钥匙的结构图?如果这样,“L”必然与这些案件的侦破过程,

有着某种深入的联系。他能接触到口供原件?或者,他影响了口供的生成?“L”是谁?

是警察?是法医?是……共犯?

还是……一个更可怕的念头浮现:“L”……会不会是第十八起案件的凶手?

那个笔记里没有记录,却可能真实存在的、第十八个杀手?而那个风衣男人,是“L”本人?

还是“L”派来的执行者?血字,“下一个死者是你。”如果“L”是这一切的幕后黑手,

那么他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自己这个“侦探”?陈默感到一阵寒意。

他再次调出监控录像中风衣男人的片段,仔细观察他的身形、步态。然后,

他拿起那张黑白照片,看着上面的“L”。虽然照片年代久远,面容模糊,

但身高、肩宽的比例,似乎……有些相似?尤其是走路的某种微姿态,

那种隐含的、蓄势待发的感觉。假设风衣男人就是“L”,就是照片上这个曾经的……朋友?

从勾肩搭背的姿势看,他们关系曾经非常亲密为什么?他需要更多的信息,关于“L”,

关于过去。他想起笔记里提到的一个地方——市立档案馆。笔记里记载,

在侦破第五起“图书馆谜案”时,他曾在那里调阅过大量旧报纸和档案。那里,

或许存放着更久远的、未被数字化的信息。他决定去一趟档案馆。出门前,他犹豫了一下,

将那把刻着“L”的钥匙,放进了贴身的口袋。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只是一种强烈的直觉。档案馆坐落在城市的老区,一座有着巨大石柱和拱窗的灰色建筑,

内部充满了旧纸张和尘埃混合的气味。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陈默出示了笔记里提到的、他拥有的特殊调查证件在钱包里找到的。

管理员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看了看证件,又看了看他,眼神有些复杂,但还是点了点头,

指引他前往旧报刊阅览区。他需要查找的,是大约十五到二十年前的本地报纸。他想知道,

在他失忆之前,在他成为“侦探”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关于他和“L”的。

微缩胶卷在机器上缓缓滚动,发黄的报纸版面在屏幕上闪烁。社会新闻,讣告,

校友会信息……他快速浏览着,眼睛因为长时间聚焦而酸涩。突然,

一则篇幅不大的报道吸引了他的目光。《天才学员计划”意外终止,

两名核心成员离奇退出》报道日期,恰好是十八年前。旁边配着一张模糊的集体照片。

照片里,一群年轻人穿着统一的制服,站在一个看起来像是研究所入口的地方。

站在最中间的两个人,虽然面容稚嫩,但陈默一眼认出,正是照片上的他和“L”!

报道措辞含糊,

提到这个由顶尖大学和某秘密研究机构合作的、旨在培养特殊领域精英的“天才学员计划”,

因“不可抗力”突然终止,两名最具潜力的学员,“陈默”与“林洛”Lin Luo,

随后退出并下落不明。林洛。L。找到了!报道没有提及计划的具体内容,

也没有说明终止和退出的具体原因。只用了“离奇”二字。陈默的心脏狂跳起来。他和林洛,

曾经是某个秘密计划的成员。是因为这个计划,他们才拥有了后来的一切?他的侦探能力?

林洛的……犯罪能力?计划的终止,和他们二人的退出,就是后来这一切的起点吗?

他继续翻查之后的报纸,试图找到更多关于“天才学员计划”或者林洛的信息。

但再无任何相关报道。这个计划和他这个人,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彻底抹去了。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那个白发管理员慢慢踱了过来,收拾旁边的胶卷盒。

他看似无意地低声说了一句:“有些人,有些事,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深究下去,

对谁都没好处。”陈默猛地抬头,看向管理员。老人的眼神浑浊,

却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平静。“您知道什么?”陈默压低声音问。老人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转身慢慢走开了。陈默站在原地,背脊发凉。这个管理员,认识他?还是认识过去的他?

这句话是警告?还是劝诫?他带着满腹的疑云和新发现的线索——“林洛”这个名字,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