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6:12余温天光微亮,弄堂口的第一盏钠灯还没熄灭,昏黄里混着淡青。
叶阑珊蹲在屋顶边缘,掌心那只被激光刻字的铃铛仍在发烫。
沈砚在 12 米“骨架塔”下俯身收拾无人机,金属零件撞击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铃铛是谁的?”
阑珊先开口。
“应该是你的。”
沈砚把最后一只螺旋桨塞进防潮箱,“我只是把它还给你。”
“可我从来没在上面刻过字。”
“也许十年前就有人替你刻好了。”
他抬眼,眸色深得像雨后的瓦沟,“只是你忘了。”
阑珊被这句话钉在原地。
沈砚合上箱子,扣锁“咔哒”一声,像按下某个倒计时。
“走吧,去吃早饭。”
他说得自然,仿佛他们己经这样约过很多次。
2 06:40野馄饨与旧报纸弄堂外的早摊还没收,塑料棚布被风鼓得猎猎作响。
阑珊捧着一次性碗,馄饨汤上浮着一层亮晶晶的鸡油。
沈砚坐在对面,用一次性筷子拨开漂着的香菜。
“你不吃香菜?”
阑珊问。
“味觉记忆太强烈,会盖住其他味道。”
阑珊挑眉:“比如?”
沈砚没回答,却推过来一张泛黄的旧报纸——1997 年 9 月 15 日,《新民晚报》第 4 版。
社会新闻栏里有一张照片:暴雨中的外滩,一个穿校服的女生把伞举过头顶,伞下是蜷缩的少年。
图片模糊,女生只露半张侧脸。
阑珊指尖一颤。
那是她。
那一年她 15 岁,外婆病重,她放学抄近路去药房,在圆明园路拐角遇见浑身是血的少年。
少年额头破了个口子,血顺着眼角往下淌,像坏掉的水龙头。
她把唯一一把伞递过去,又折回药房买了纱布和碘伏。
等她再跑回来,少年己经不见了,只剩伞骨断成三截的伞,躺在雨水里。
报纸配文只有一句话:“无名少女雨中施援,伤者身份未明。”
阑珊抬头:“你从哪弄来的?”
沈砚用筷尾点了点报纸右下角的小广告——“寻人启事:借伞女孩,伞柄刻‘阑珊’二字。
酬谢:一支光。”
落款:S.Y.日期:1997 年 9 月 16 日。
3 08:05图书馆暗房吃完早饭,沈砚带她去上海图书馆地下一层的旧报刊库。
灯光惨白,空气里飘着防虫药的苦味。
管理员戴着老花镜,把 1997 年 9 月的缩微胶片递给他们。
投影机嗡嗡转动,光束穿过胶片,在幕布上投出当年的寻人启事。
沈砚站在幕布前,声音低而稳:“我登了三个月,没人回应。
后来我才明白,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伞柄刻了字。”
阑珊喉咙发紧:“你为什么非得找到我?”
“那把伞救了我的命。”
沈砚侧过脸,额角有一道极淡的月牙形疤,“但伞骨断了,我抱着断伞跑回家,发高烧,三天才退。
退烧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报社登寻人启事。”
阑珊垂眼:“可报纸上写的是‘无名少女’。”
“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找你。”
沈砚抬手,指尖在光束里划了一下,像划开一道时间的口子,“我学光,学无人机,学城市设计,把整条外滩变成一盏灯,等你路过。”
阑珊心脏猛地一沉。
她忽然想起昨晚那封匿名邮件,邮件附件里的 3D 模型文件名是“WangXiangLi_LightShow_v2.3”。
WangXiangLi——望春里。
原来他从一开始就知道她是谁。
4 09:30打火机与心跳走出图书馆,太阳己经升得很高,柏油路蒸腾起一层晃动的热浪。
阑珊站在台阶上,低头系鞋带,沈砚忽然伸手:“借我一下火。”
阑珊掏出那只剩最后一点气的银色一次性火机。
沈砚没点烟,而是把火机翻过来,指腹摩挲底部被磨花的“L·S”字母。
“阑珊,Linshan。”
他念得很轻,像怕惊动什么,“原来你叫叶阑珊。”
阑珊耳尖一热:“火机还我。”
沈砚却扬手,把火机抛向空中,又稳稳接住。
“再借我一次。”
“火机快没气了。”
“那就借我一支光。”
他话音落下的瞬间,图书馆门口的感应灯忽然熄灭,又亮起——像被他遥控。
阑珊心跳乱了节拍。
沈砚把火机放回她掌心,金属外壳带着他的体温。
“走吧,去弄堂。”
“去干嘛?”
“帮你找回那把伞。”
5 10:15拆字下的旧箱望春里 17 号,外婆的老宅。
推土机己经停在巷口,司机叼着油条对工人比划:“十点准时动工。”
阑珊心里一慌,几乎是跑着冲进院子。
杂物间里,外婆的旧樟木箱还放在角落,箱盖落满灰。
沈砚蹲下,指尖在锁扣上轻轻一拨——锁开了,像是早就被他预演过。
箱子里整整齐齐码着外婆的旗袍、绣花鞋、一本发黄的《良友》杂志,以及——一把油纸伞。
伞面褪色,伞骨断成三截,却被外婆用红线仔细缠好。
伞柄末端,刻着小小的“阑珊”二字。
阑珊指尖发抖,把伞抱出来。
沈砚单膝蹲下,指尖抚过那行刻字:“找到了。”
阑珊声音发哑:“外婆为什么没告诉我?”
“也许她想等你自己发现。”
沈砚抬眼,“现在,伞在我手里,债也该我还了。”
“什么债?”
“一支光的债。”
他起身,把伞递给她:“今晚 12 点,外滩观景台,我把整座城市变成那把伞,还给你。”
6 11:50倒计时 28 天离开弄堂时,推土机己经开始轰隆作响。
阑珊抱着伞,站在巷口,灰尘扑面而来。
沈砚站在她左边,替她挡住最呛的那股风。
“还有 28 天。”
阑珊轻声说。
“28 天,足够我点亮一场比拆迁更响的告别。”
他低头看她,眼底有细碎的光,“叶阑珊,你愿意把这支光借给我吗?”
阑珊抱伞的手紧了紧。
伞骨在她怀里发出细微的“咔啦”声,像回应。
她深吸一口气,点头:“借你。”
沈砚笑了。
那是她第一次看见他笑得毫无防备,像 1997 年的少年终于跨过时间,回到她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