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白光,均匀地洒落在不足十平米的房间内,没有阴影,也没有温度。
林彦坐在合金桌前,像一尊大理石雕琢的塑像。
他的手指精确地移动着,用特制的餐具将营养膏送入口中。
每一次的动作幅度、咀嚼次数,都严格遵循着体内生物钟与能量补给算法所计算出的最优解。
他非常年轻,看上去不过十八九岁,面容是一种近乎完美的俊秀,仿佛由最苛刻的艺术家用尺规精心绘制而成。
鼻梁高挺,唇线薄而分明,下颌的线条利落清晰。
但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透着一股令人不安的非人感。
尤其是那双眼睛,深邃的黑色瞳孔里,没有任何涟漪,像两潭死水,或者说,像两台高精度扫描仪,只是冷静地接收着外界的光信号,却不作任何情感层面的反馈。
他的皮肤是长期不见日光的苍白,黑色的短发修剪得一丝不苟,如同程序设定的默认模型。
身上穿着统一发放的灰白色制服,布料柔软,却毫无个性可言。
进食完成。
摄入能量412千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比例符合设定标准。
预计可维持高效运算4.7小时。
一行冰冷的数据在他脑海中闪过,代替了常人可能有的“饱了”或“味道不错”的感受。
这里是第七区“理智者管制中心”,编号734的囚笼。
说“囚笼”或许并不准确,因为林彦从未想过离开。
对于他这样天生缺乏情感模块的“理智者”而言,这个提供基本生存保障、规则明确、无需进行复杂社交的环境,是逻辑上的最优栖息地。
在这个情感被量化、成为硬通货的二十二世纪,无法产生情感能量的他们,被视为社会的“负资产”。
管制中心,便是收容和管理这些“负资产”的地方。
墙壁上的显示屏忽然亮起,打断了室内的绝对寂静。
屏幕上出现一位穿着制服、表情严肃的官员影像,他的眼神带着一种审视物品般的漠然。
“编号734,林彦。”
官员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与林彦的绝对理智不同,这是一种公事公办的冷漠。
“根据《情感资源管理法》第11条第3款,及《理智者安置条例》补充规定,经情感统合委员会裁定,你被选中参与‘情感熔炉’特别项目。”
林彦抬起头,目光平静地看向屏幕。
他的大脑己经开始高速运转,调取与“情感熔炉”相关的所有公开及非公开数据。
“情感熔炉”:全球最高收视率实境生存挑战项目。
参与者需在极端环境下应对各种情感考验。
官方宣称旨在探索人类情感潜能。
风险分析:历史参与者死亡率63.2%,情感彻底枯竭(成为“空壳”)率28.5%。
收益分析:通关者将获得巨额“情元”奖励,足以购买永久自由权及大量社会资源。
官员继续宣读:“该项目为你提供了将逻辑能力转化为社会价值的机会。
成功通关,你将摆脱理智者身份,获得完整公民权。”
林彦的瞳孔微微收缩,不是出于恐惧或兴奋,而是在进行更复杂的计算。
目标:获取自由。
途径:参与“情感熔炉”并通关。
成功率:根据现有数据模拟,低于7.3%。
风险:极高。
“永久自由权”意味着可以脱离管制,进入一个更广阔、变量更多的数据库,这对于追求逻辑完备性的他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课题。
“我有拒绝的权利吗?”
林彦开口,声音平稳得如同电子合成音。
官员的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嘲讽:“根据条例,被选中的理智者,参与是强制性的义务。
拒绝,即视为放弃社会援助资格。”
结论:无选择余地。
参与是唯一生存路径。
逻辑链瞬间闭合。
“我接受。”
林彦说道,语气没有任何波动,仿佛在确认一个无关紧要的订单。
“很好。
一小时后,转移程序启动。
做好准备。”
屏幕暗了下去。
房间重新恢复寂静。
林彦站起身,走到房间唯一的观察窗前。
窗外不是天空或街道,而是管制中心内部冰冷的金属走廊,偶尔有穿着同样制服的身影麻木地走过。
他抬起手,指尖轻轻触碰冰冷的玻璃。
倒影中,那张完美却空洞的脸也回望着他。
“情感熔炉”……一个以激发和榨取情感为核心的系统。
林彦思考着。
我的绝对理智,在那种环境下,是最大的劣势,还是……一种独特的优势?
他的眼中,第一次闪过了一丝极微弱的、近乎于“好奇”的数据流。
对于一片荒漠而言,一场风暴的降临,或许意味着毁灭,但也可能,是揭开新地图的契机。
新课题己建立:如何在一个为情感设计的世界里,用逻辑生存下去,并达成目标——获取自由。
一小时倒计时,在他脑内精准地开始了读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