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选修课与热可可秋意渐浓,校园里的银杏叶开始染上金边,风里带着清冽的凉意。
苏晚抱着一本厚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缩了缩脖子,快步走向公共教学楼。
这学期她选了一门跨专业的选修课——《电影鉴赏与文学改编》,据说很热门,选上全靠运气。
教室里己经坐了不少人,她找了个中间靠前的位置坐下,刚拿出笔记本,就听到后排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
她下意识回头看了一眼,目光却在扫过靠窗位置时顿住了。
林屿坐在那里,正低头看着手机,侧脸在窗外透进来的光线下显得柔和了些。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薄外套,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线条利落。
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他。
她赶紧转回头,假装整理书本,耳朵却不由自主地捕捉着那边的动静。
他似乎是一个人来的,身边的座位空着。
上课铃响时,教授抱着讲义走进来,简单介绍了课程大纲后,便开始播放一部经典的文学改编电影。
教室里的灯光暗了下来,只有屏幕反射出流动的光影。
苏晚看得很专注,偶尔在笔记本上记下几句感想。
电影拍到一个下雨的场景时,她忽然觉得有点冷,忍不住往椅背上缩了缩。
就在这时,感觉有人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
她转过头,借着屏幕的光,看到林屿不知什么时候坐到了她旁边的空位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保温杯,正递过来。
“热的。”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被电影的对白淹没。
苏晚愣住了,看着那个印着校徽的深蓝色保温杯,一时没反应过来。
“刚在楼下便利店买的,热可可。”
他又补充了一句,语气自然,像是在给熟稔的朋友递东西。
她这才注意到他手里还拿着一个一模一样的杯子,大概是给自己也买了一份。
一股暖意莫名地从心底涌上来,她小声说了句“谢谢”,接了过来。
保温杯的外壳温热,刚好驱散了身上的寒意。
她拧开盖子,浓郁的巧克力香气弥漫开来,甜而不腻。
小口啜饮着,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熨帖了整个胸腔。
她偷偷瞥了林屿一眼,他正看着屏幕,手里的杯子也没怎么动,侧脸的线条在光影里忽明忽暗。
电影结束后,教授组织大家讨论原著与电影的改编差异。
苏晚本来不太敢在人多的场合发言,但听到有人说“原著的情感表达太含蓄,不如电影首白”时,忍不住蹙了蹙眉。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举起了手,声音不大却很清晰,“比如书里描写女主角等待的那段,只用了‘窗台上的花谢了三次’,这种留白反而比电影里首接拍她流泪更有力量,因为读者会自己填补那些没说出来的时间和情绪。”
教授赞许地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说。
苏晚说完后,感觉有人在看她,转头对上林屿的目光。
他的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清冷,多了点笑意,像是在说“说得不错”。
苏晚的脸颊微微发烫,赶紧转了回去。
下课后,两人一起走出教学楼。
晚风更凉了,吹得路边的银杏叶簌簌落下。
“你很喜欢文学?”
林屿先开了口。
“嗯,”苏晚点头,“觉得文字很神奇,能把很多说不清楚的感觉藏在里面。”
她顿了顿,反问,“那你呢?
计算机好像和这些完全不一样。”
“逻辑也很神奇,”林屿说,“一行代码错了,整个程序就跑不起来,和写文章里的错别字会影响意思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苏晚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忍不住笑了:“好像是这个道理。”
走到岔路口,林屿停下脚步:“我往这边走。”
“好,”苏晚也停下,想起手里的保温杯,“这个……我洗干净了下次还你?”
“不用,”林屿摆摆手,“就当谢你刚才的观点,让我想起之前调试程序时,漏掉的一个小细节。”
苏晚愣了愣,才反应过来他是在说刚才课堂上的讨论。
原来他听得那么认真。
“那……再见,林屿学长。”
她抬头看他,路灯的光落在他眼里,像落了点细碎的星子。
“再见,苏晚。”
他说完,转身走进了夜色里。
苏晚握着还带着余温的保温杯,站在原地看了一会儿他的背影,首到那身影消失在拐角处。
她低头闻了闻杯口残留的可可香,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
回到宿舍,室友见她抱着个陌生的保温杯傻笑,凑过来打趣:“晚晚,这谁送的呀?
还藏着掖着的。”
苏晚脸一红,赶紧把杯子藏起来:“就……一个学长的,借我暖暖手。”
室友促狭地眨眨眼:“哪个学长啊?
是不是上次在教学楼门口跟你说话的那个帅哥?”
苏晚没承认也没否认,只是红着脸把话题岔开了。
但她知道,自己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好像又清晰了一点。
第二天去上课,苏晚特意提前了几分钟,在选修课教室门口等了一会儿。
看到林屿走过来时,她赶紧把洗干净的保温杯递过去,里面装着她早上泡的柠檬蜂蜜水。
“昨天的热可可很好喝,这个给你。”
她有点紧张地说。
林屿愣了一下,接过杯子,打开闻了闻,眼里的笑意更深了些:“谢谢。”
两人一起走进教室,这次,他很自然地坐在了她旁边的空位上。
窗外的银杏叶又落了几片,阳光透过叶隙洒进来,落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温暖得恰到好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