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 柏林苍穹下(抖音热门)小说最新章节_全文免费小说柏林苍穹下抖音热门

柏林苍穹下(抖音热门)小说最新章节_全文免费小说柏林苍穹下抖音热门

爱吃荔枝红茶的方平 著

言情小说完结

《柏林苍穹下》火爆上线啦!这本书耐看情感真挚,作者“爱吃荔枝红茶的方平”的原创精品作,抖音热门主人公,精彩内容选节: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主角:抖音,热门   更新:2025-10-25 12:24:3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二天清晨,林墨怀着忐忑的心情,将那份精心撰写的《关于未来坦克设计的若干初步建议》放在了霍夫曼工程师的办公桌上。一整天,他都有些心神不宁,一边完成着枯燥的图纸归档工作,一边用眼角余光留意着霍夫曼办公室的动静。霍夫曼一上午都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中间只出来匆匆倒了一次咖啡,脸色凝重,手里就拿着林墨那份报告。下午,他甚至提前离开了办公室,临走前只是深深看了林墨一眼,什么也没说。这种沉默让林墨更加不安。是报告太过惊世骇俗被当成胡言乱语?还是其中某些观点触碰了禁忌?他感觉自己像是在等待审判。

然而,预想中的“审判”并未立刻降临。接下来的两天风平浪静,霍夫曼似乎忘记了报告的事,依旧给他分配着琐碎的任务。办公室里的同事们也恢复了往常的节奏,只是偶尔投向林墨的目光里,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打量和窃窃私语。林墨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埋头工作。他意识到,急躁没有用,必须更加谨慎,并在这个环境中找到其他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分配给他的图纸,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整个设计办公室乃至关联小工厂的生产运作流程。得益于现代企业管理和工业工程学的常识,他很快发现了一些在他看来“效率低下”的环节:图纸修改流程繁琐,一个微小的变动需要多层签字,耗时漫长;工人们领取零件和工具需要穿梭于不同仓库,路线重复;一些初步的切削加工和部件装配环节,工位布局不合理,存在不必要的搬运和等待时间;信息传递主要靠口头和纸质便条,容易出错和延误。这些在1930年代的德国工业体系中可能被视为常态的问题,在林墨眼中却是巨大的浪费。他知道,在即将到来的战争总动员中,生产效率的提升往往比一两件“神奇武器”更能决定战争的潜力。

他没有直接提出任何宏大建议,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微小的切入点。他注意到,绘图员们在修改大型蓝图时,需要频繁使用一种特定的、韧性极好的描图纸进行局部覆盖和重画。但这种纸的领取需要登记,且存放点离绘图区较远,来回一次要五六分钟,打断了工作节奏。在一次午休闲聊时,他装作无意地对同办公室的一位老绘图员抱怨了一句:“嘿,弗里茨,要是我们每个人手边能有一小叠备用描图纸就好了,每次修改小地方就不用总跑仓库了,能省不少时间。”老绘图员弗里茨愣了一下,嘟囔道:“是啊…但规定就是规定,物资要管控。而且领多了弄丢了怎么办?”林墨顺势说:“也许可以申请一个小组公用的储备盒?就放在绘图室角落,由组长每周补充一次,大家按需取用,登记一下消耗量就行?总比每个人频繁跑腿效率高吧?我看汉斯他们组好像就是这么做的…”他最后一句是瞎编的,但听起来合情合理。弗里茨想了想,觉得有点道理,但又不想多事:“想法不错,但谁去跟霍夫曼先生说呢?”正好这时,霍夫曼拿着一份文件从外面回来,脸色似乎比前几天缓和了一些。林墨鼓起勇气,抓住这个机会,用尽可能谦逊和就事论事的语气,将这个小建议提了出来,并强调这只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非生产性时间消耗,稍微提升一点绘图效率”。霍夫曼停下脚步,听完林墨的建议,又看了看那些绘图员,眉头习惯性地皱起,但这次似乎不是在表示不满,而是在思考。他沉默了几秒,然后出乎意料地点了点头:“可以。林,这件事你负责。去找秘书领一个标准零件盒,登记作为绘图室公用耗材储备点。每周五你统计消耗量报给我。试试看效果。”说完,他就径直回了办公室。整个绘图室安静了一瞬,然后大家看向林墨的眼神又多了些不一样。这么小一件事,以前没人提,或者提了也可能被官僚程序驳回,但这个中国人居然三言两语就搞定了?而且霍夫曼居然让他负责?

小试牛刀的成功给了林墨更多信心。他认真地做好了那个储备盒,制定了简单的登记表。效果立竿见影,绘图员们确实方便了许多,虽然节省的单项时间不多,但累积起来也颇为可观。同事们对他的态度明显更加友善,甚至有人开始叫他“效率专家林”(Effizienz-Lin),带着半开玩笑的钦佩。几天后,霍夫曼突然把林墨叫进办公室。桌上放着的不再是T-26的报告,而是几份关于某个小型零部件(似乎是坦克电台支架的某个冲压件)的生产流程卡。“林,”霍夫曼的语气平淡,但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你看看这个零件的生产流程。从下料、冲压、初步修边、热处理、精修、质检到入库,要经过七个环节,跨越三个车间,流转时间很长。有没有办法…‘优化’一下?”他刻意用了林墨之前报告里提到过的一个词。林墨心中一动,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这不再是无关痛痒的描图纸,而是涉及实际生产流程的问题。他仔细看了几分钟流程卡,大脑飞速运转,结合之前观察到的现象。

“霍夫曼先生,”他谨慎地开口,“我认为有几个点可以尝试改进。首先,初步修边和精修两个环节,能否合并到冲压环节之后由同一组工人完成?减少一次搬运和上下料。其次,热处理后的质检点是否可以前移,与精修环节合并?避免合格件不必要的移动。最后,这几个环节的物理距离…如果能调整工位布局,让它们更紧凑,甚至形成一个小型流水作业岛,物流效率应该能显著提升。”他一边说,一边拿过一张草稿纸,简单画了一个改进后的流程示意图和粗略的物流路线对比。霍夫曼盯着那张草图,看了足足一分钟,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敲击着。最后,他抬起头,脸上看不出喜怒:“很好。这份流程卡你拿走,写一份详细的改进方案,包括预计能节省的时间和人力。明天给我。是,先生。”林墨接过文件,心中既兴奋又紧张。

当他拿着文件走出办公室时,感觉后背有些发凉。他意识到,霍夫曼似乎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测试”他。从悬挂系统草图,到T-26报告,再到办公效率小改进,直到现在的生产流程优化…霍夫曼在一步步地探究他的能力边界和思维模式。这份关于生产流程的改进方案,已经触及到了工厂管理的层面,远比他之前的表现更为深入和具体。如果方案成功,无疑会极大提升他在霍夫曼乃至更高层眼中的价值。但同样,如果方案过于超前或不切实际,或者触碰了某些管理层的利益,后果也可能很严重。霍夫曼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人也在关注着这个“有点特别的中国人”?这份看似单纯的技术改进任务,会不会是某个更大计划的一环?林墨感觉自己正走在一条越来越窄的钢丝上,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