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书斋列诺 > > 周晓棠小林(成都青石板上的南腔北调)完结版免费在线阅读_《成都青石板上的南腔北调》全章节阅读
其它小说连载
金牌作家“我是一条追逐理想的鱼”的现言甜宠,《成都青石板上的南腔北调》作品已完结,主人公:周晓棠小林,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写的非常精彩:著名作家“我是一条追逐理想的鱼”精心打造的现言甜宠,甜宠,婚恋小说《成都青石板上的南腔北调》,描写了角色 分别是小林,周晓棠,成都,情节精彩纷呈,本站纯净无弹窗,欢迎品读!本书共6180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11 20:33:17。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成都青石板上的南腔北调
主角:周晓棠,小林 更新:2025-10-11 22:47:31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辣椒里的心动小林第一次见到周晓棠,是在大学毕业典礼的火锅局上。
那天成都下着绵密的雨,空气里飘着火锅底料的牛油香。作为北方来的毕业生代表,
他被推到主位,看着满桌红彤彤的锅底,额头直冒汗。同系的四川同学笑他:“林哲,
你四年在成都白待了?连微辣都hold不住?”正尴尬着,
一个穿白裙子的姑娘端着碗香油走过来,指尖捏着瓶醋,
笑眯眯地往他碗里倒了小半瓶:“加点醋解辣,北方人都这么吃,对吧?
”她的声音软软糯糯,尾音带着点成都话特有的上扬,像颗裹了蜜的辣椒,呛得人心里发慌。
小林抬头,撞进一双弯成月牙的眼睛,睫毛上还沾着点雨丝,亮得像浸了水的黑葡萄。
“谢……谢谢。”他结结巴巴地说,北方口音在她的软语里,显得格外生硬。“我叫周晓棠,
新闻系的。”她把碗推到他面前,“知道你,每次系里篮球赛,你三分球投得最准。
”小林的脸腾地红了。他确实爱打篮球,每次打完球,总看到场边有个白裙子姑娘在画画,
原来就是她。那一晚,小林没少吃。周晓棠教他怎么涮毛肚——“七上八下”,
教他黄喉要配蒜泥香油,教他冰粉里要多加红糖。她的筷子时不时越过滚烫的锅底,
给他夹块没那么辣的藕片,指尖偶尔碰到他的手,像静电似的,麻得他心跳漏半拍。
散场时雨还没停。周晓棠撑着把碎花伞,站在火锅店门口等室友。小林攥着自己的黑伞,
犹豫了半天,终于走过去:“我……我送你回宿舍吧,反正顺路。”“好啊。”她仰头笑,
伞沿的水珠滴在她锁骨上,像颗碎钻。从火锅店到女生宿舍,不过两百米的路,
两人却走了快十分钟。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倒映着路灯昏黄的光。周晓棠踩着帆布鞋,
步子轻轻巧巧,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调,像只快活的小鹿。“你毕业后打算留成都吗?
”她突然问。小林心里一动。他爸妈早就给他在老家找好了国企的工作,铁饭碗,离家近。
可看着身边姑娘的侧脸,他鬼使神差地说:“嗯,想留。成都挺好的。”“那太好了!
”周晓棠眼睛一亮,“我也留,在本地报社当记者。以后说不定能碰到呢。”那天晚上,
小林躺在宿舍的硬板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窗外的雨打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
像周晓棠哼的小调。他摸出手机,翻到毕业典礼上别人拍的合影——他站在人群里,
笑得一脸傻气,而周晓棠站在斜对面,白裙子在红底火锅的映衬下,像朵刚摘的茉莉。
他给爸妈发了条微信:“爸,妈,我想留在成都找工作。”没过五分钟,妈就打来了电话,
语气里满是惊讶:“咋不留家里?国企多稳当!成都离咱家两千多公里,受了委屈咋办?
”“妈,我想试试。”小林看着窗外的雨,“这边机会多。”他没说,是因为有个姑娘,
让他觉得这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好像也没那么远。2 南腔北调的磨合小林真的留在了成都。
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租住在周晓棠家附近的老小区里,顶楼,夏天热得像蒸笼,
冬天漏风,但他觉得值——从阳台望下去,能看到周晓棠家窗台上的三角梅。
他们的联系没断过。周晓棠会给他发报社附近好吃的蛋烘糕摊,小林会在她加班晚了,
骑着共享单车去接她,路灯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第一次正式约会,小林选了家西餐厅。
他觉得洋气,符合北方人“约会要正式”的观念。可周晓棠看着菜单,
眉头皱成了小疙瘩:“林哲,我们去吃巷子里的冒菜吧?那家的牛肉丸超正宗。
”小林愣了愣:“这里环境好点。”“环境再好,不如味道对胃呀。
”她拉起他的手就往外跑,“我带你去吃真正的成都味道。”巷子里的冒菜摊支着蓝布棚,
塑料凳矮得像小板凳。周晓棠熟练地选菜,加麻加辣,给小林的碗里照样拌了醋。
看着她吸溜着粉丝,鼻尖冒汗的样子,小林突然觉得,比西餐厅的烛光晚餐有意思多了。
“你看,这样多舒服。”周晓棠擦掉嘴角的红油,“成都人过日子,讲究个‘巴适’,
不用那么多规矩。”小林点点头,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他第一次意识到,他和她之间,
隔着的不只是两千多公里的距离,还有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惯。这种差异,
在日常相处中越来越明显。小林爱吃馒头配咸菜,
周晓棠早上必须嗦碗红油抄手;小林说话直来直去,吵架时习惯把“道理”摆在明面上,
周晓棠受了委屈就憋着,眼眶红了也不吭声,
得哄半天才能挤出句“你根本不懂我”;小林冬天习惯开暖气,周晓棠却总说“成都的湿冷,
开暖气没用,得靠烤火炉”。最严重的一次争吵,是因为过年。那年冬天,
小林想带周晓棠回北方老家过年。“我爸妈想见见你,咱北方过年可热闹了,
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三十晚上一大家子围在一起看春晚。”周晓棠却低着头,
搅着手里的奶茶:“我不想去。我长这么大,从没在外面过过年。我妈说了,
三十晚上必须在家守岁,要给祖先烧纸,要煮汤圆,少了一个人都不行。”“就去一次嘛,
我爸妈都盼着。”小林有点急,“你妈那边,我去说。”“你怎么说?”周晓棠抬起头,
眼眶红了,“你知道我妈最在意这些!她连我去外地读大学都念叨了三年,
更别说过年不在家了!林哲,你是不是觉得,我们成都的规矩都不重要?
”“我不是这个意思!”小林的嗓门也大了,北方人急起来的直脾气上来了,
“过年回家看父母,不是天经地义吗?你们这边的规矩怎么这么多?”“你吼我?
”周晓棠的眼泪掉了下来,“在你眼里,我和我家的规矩,就是‘麻烦’是吧?
”她抓起包就跑,帆布鞋踩在青石板上,噔噔噔地响,像踩在小林的心上。
小林在原地站了很久,寒风灌进脖子里,冷得他打哆嗦。他掏出手机,想给她发消息道歉,
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觉得自己没错,她也觉得自己委屈,这南腔北调的矛盾,像根鱼刺,
扎在两人中间。那天晚上,小林第一次给家里打电话诉了苦。妈在那头听了半天,
叹了口气:“儿啊,南方和北方不一样,人家的规矩,咱得尊重。你要是真喜欢那姑娘,
就得学着适应。过年回不来,我和你爸去成都看你们,不就行了?”“爸,
你也觉得我该让着她?”小林有点委屈。“不是让着,是互相体谅。”爸的声音很沉稳,
“我和你妈这辈子,吵吵闹闹过来的,你妈爱吃甜的,我爱吃咸的,她做饭就总备两样调料。
过日子嘛,哪能全按一个人的心思来?”挂了电话,小林看着窗外周晓棠家漆黑的窗户,
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想起周晓棠给他拌醋的样子,想起她教他认成都的老巷子,
想起她在他生病时,跑遍半个城给他买北方的小米粥。他好像……确实太较真了。
第二天一早,小林买了束向日葵——周晓棠说过,这花像小太阳,看着就开心。
他站在周晓棠家楼下,等了两个小时,才看到她妈妈买菜回来。“阿姨好。”小林有点紧张,
手心全是汗。周妈妈打量着他,眼神里带着点审视——她早就知道女儿处了个北方对象,
心里一直不太乐意,总觉得“北方人太粗,不懂疼人”。“你是小林吧?
”周妈妈的语气淡淡的,“晓棠在屋里呢,气还没消。”“阿姨,我来给她道歉。
”小林把花递过去,“昨天是我不好,不该吼她,也不该不尊重你们的规矩。
过年我们就在成都过,我跟我爸妈说了,他们也同意。”周妈妈愣了愣,
接过花的手顿了顿:“你爸妈……同意?”“嗯,我妈说,只要我喜欢,他们就喜欢。
要是需要,他们以后也能来成都。”小林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知道我有很多毛病,
说话直,不会哄人,但我是真心喜欢晓棠的。我会学着适应成都的日子,
学着……懂你们的规矩。”周妈妈看着他红扑扑的脸,又看了看那束开得正艳的向日葵,
嘴角忍不住柔和了些:“上来吧,我叫她下来。”周晓棠下楼时,眼睛还是肿的。看到小林,
她别过头,假装看墙上的照片。小林走过去,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对银镯子,
上面刻着小小的熊猫图案。“我昨天跑了好几家店,老板说这是成都特色。
”他把镯子递到她面前,声音放得很软,“对不起,晓棠。以后过年就在成都过,
你教我烧纸,教我煮汤圆,我……我学还不行吗?”周晓棠“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眼泪却又掉了下来:“谁要教你烧纸!”她接过镯子,却没戴,捏在手里转了转,
“其实……我也不对,我不该总憋着不说,也该听听你的想法。”站在厨房门口的周妈妈,
看着客厅里言归于好的两个年轻人,悄悄退了回去,给周爸爸发了条微信:“这北方小子,
倒还实诚。”3 锅碗瓢盆里的融合那次争吵后,小林和周晓棠像是突然长大了。
他们开始学着把“差异”揉进柴米油盐里。小林的出租屋里,多了个小小的烤火炉,
冬天两人就围着炉子看书,小林给她讲北方的雪,她给小林讲成都的雨。周晓棠的厨房里,
多了口高压锅,每周天早上,小林会给她煮北方的玉米粥,配着她妈妈做的泡菜,
意外地和谐。小林说话还是直,但学会了看周晓棠的脸色——她一抿嘴,
他就知道自己话说重了,赶紧打住,递颗糖过去;周晓棠受了委屈也不再憋着,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