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 大厂子弟周晓峰李静宜热门免费小说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大厂子弟周晓峰李静宜

大厂子弟周晓峰李静宜热门免费小说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大厂子弟周晓峰李静宜

费可来了 著

言情小说完结

《大厂子弟》中的人物周晓峰李静宜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现代言情,“费可来了”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大厂子弟》内容概括:周晓峰,80后,铁路职工子女,从一个普通职工,经历了买房买车的年代,通过思想的改变,最后变成成功人士!

主角:周晓峰,李静宜   更新:2025-10-10 17:10:2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火车抵达深圳站时,是凌晨西点半。

周晓峰拖着行李箱被人流裹挟着走出车厢,一股湿热黏稠的空气立刻将他包裹,像一头无形的巨兽,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这气息与北方干燥清爽的夏夜截然不同,带着海腥味、香水味和汗味,复杂而陌生。

站前广场上灯火通明,霓虹闪烁,高楼大厦的轮廓在晨曦微光中显得冰冷而巍峨。

到处都是人,匆忙的,疲惫的,兴奋的,和他一样茫然的。

他深吸一口气,那股潮湿的气息首灌肺腑,带着一种说不清的、既让人亢奋又让人不安的味道。

这就是南方,这就是他挣脱轨道后要闯荡的世界。

他找了个最便宜的招待所,房间狭小逼仄,墙壁发黄,床单带着一股霉味。

一晚六十块,花得他心惊肉跳。

安顿下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一份深圳地图和一堆报纸,趴在床上,用红笔圈画着一个又一个招聘信息。

“金融”、“投资”、“顾问”,这些词汇在他眼里闪着金光。

然而,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

他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

偶尔有几家小证券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让他去面试,面试官看着他只有铁路系统的工作经验,眼神里都带着毫不掩饰的质疑。

“周先生,你的专业背景和我们要求的……似乎不太匹配。”

“你在金融行业有什么资源吗?”

“我们需要的是一来就能创造效益的人。”

一次次碰壁,让他初来时的那点亢奋迅速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沉重的焦虑。

带来的钱像阳光下的冰块,快速消融。

他不得不从招待所搬出来,在关外找了一间农民房的顶层阁楼,租金每月三百。

房间像个蒸笼,只有一扇小窗户,楼下是喧闹的夜市,每晚都弥漫着烧烤和下水道的混合气味。

他开始降低标准,只要是写字楼里的工作,哪怕是前台、行政,他也去试。

最后,几乎是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终于被一家名为“迅捷信息咨询”的小公司录用了,职位是“投资顾问”。

名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就是电话销售,每天对着从各种渠道买来的电话号码,推销公司所谓的“内幕消息”和“金牌股票池”。

工作的环境嘈杂得像菜市场,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开间里,电话声、呵斥声、夸张的推销语不绝于耳。

经理是个油头粉面的年轻男人,每天晨会都像打了鸡血,喊着“今天睡地板,明天当老板”的口号。

周晓峰坐在自己的隔间里,看着眼前那部破旧的电话机,感觉比父亲检修库里的千斤顶还要沉重。

他磕磕巴巴地打出第一个电话,对方听了几句就骂了句“骗子”,挂了。

第二个,第三个……回应大多是冷漠的拒绝或粗暴的打断。

一天下来,喉咙沙哑,耳朵嗡嗡作响,业绩却是零。

经理拍着他的桌子吼:“周晓峰!

你是木头吗?

不会笑吗?

声音要充满激情!

要让客户隔着电话线都能看到钱在飞!”

下班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那间蒸笼阁楼。

脱下因为汗湿而黏在身上的廉价西装,他常常连饭都懒得吃,就瘫倒在席子上。

窗外是城中村混乱而充满生命力的灯火,远处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像璀璨的宝石,却与他隔着无法逾越的距离。

他开始失眠,父亲的怒吼、“同学”们轻蔑的眼神、李静宜清澈的目光,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里旋转。

一天晚上,他实在闷得受不了,走到楼下嘈杂混乱的夜市,在一个肮脏油腻的大排档点了一份最便宜的炒粉。

旁边一桌是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穿着时尚,大声谈论着哪个酒吧的妹子正点,谁又换了新手机。

他默默地吃着粉,感觉自己像个透明的幽灵,与这个喧嚣的城市格格不入。

就在这时,口袋里的诺基亚3310震动了一下。

他拿出来一看,是李静宜发来的短信。

短信很简短:**“晓峰,到深圳还顺利吗?

一切安好?

静宜。”

**短短一行字,像一根针,轻轻刺破了他用麻木筑起的外壳。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猛地冲上鼻腔。

顺利?

他该怎么回复?

告诉她自己住在这个像贫民窟的地方?

干着这种近乎骗子的工作?

拿着连生存都艰难的新水?

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手指在按键上徘徊,最终,却只回了西个字:“一切都好,勿念。”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感到一种巨大的虚脱和耻辱。

他撒了谎,用一个苍白无力的谎言,来维持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

这个谎言,与其说是发给李静宜的,不如说是发给他自己的。

他必须相信“一切都好”,否则,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凭什么支撑下去。

然而,铁路大院赋予他的那股子倔强和韧性,在绝境中开始悄然萌发。

挂了李静宜的电话后,他没有回那个蒸笼般的阁楼,而是转身又走进了办公室。

他拿起那些被同事随手扔掉的、记录失败通话的废纸,一页页地看,分析别人是怎么被拒绝的。

他找来公司的产品资料,不再死记硬背话术,而是试图去理解(尽管大部分是夸大其词)这些股票背后的公司是做什么的。

他甚至在下班后,跑到书店的财经区,站着翻阅那些基础的金融书籍。

他不再急于打电话,而是花更多时间准备,试图找到一点点真正能打动人的信息。

他的声音依旧带着北方口音,不够圆滑,但渐渐多了一丝沉稳。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客户对铁路运输行业感兴趣,他立刻抓住机会,不是推销股票,而是结合自己在大院的见闻,谈了谈他对某个铁路枢纽发展的看法。

虽然最终并没有成交,但那个客户难得地没有立刻挂断,反而和他聊了好几分钟。

月末,他的业绩依旧是垫底,勉强达到了不被开除的底线。

经理看着业绩表,又看看他,难得没有骂人,只是哼了一声:“还算有股愣劲儿,下个月再这样,就滚蛋。”

周晓峰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

走出公司大楼,夜风拂面,依旧湿热。

他抬头望了望深圳稀疏的星空,又看了看脚下这片坚硬而陌生的土地。

第一次,他感觉到,在这片令人窒息的“沼泽”里,他的脚,好像终于踩到了一小块稍微结实一点的地方。

虽然渺小,但至少,没有继续下陷。

(第二章 完)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