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黑土晨光12047年4月15日,黑龙江哈尔滨,凌晨三点。
林深裹着磨旧的藏青工装,踩着霜白的田埂往试验田走。
脚下的黑土地还泛着冬的余寒,但空气里已经浮起一丝青草的腥甜——这是他闻了三十年的味道,比任何咖啡都提神。
试验田的铁丝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入口处立着块白漆木牌:“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重点试验田 禁止擅入”。
林深熟门熟路掏出钥匙,金属碰撞声惊飞了几只夜栖的麻雀。
“林老师!”
守夜的老张头裹着军大衣从窝棚里钻出来,“您咋这么早?
陈默那小子说量子传感网昨晚报警了。”
林深的脚步顿住。
量子传感网是他团队耗时五年研发的“电子哨兵”,每粒试验种子都嵌着纳米芯片,任何未经授权的接触都会触发警报。
他皱眉:“定位呢?”
“就在东南角第三垄。”
老张头递过平板,屏幕上跳动着红点,“我盯着监控看了半小时,没见人影,倒是有架微型无人机晃过去……”林深的手指在平板上放大红点。
那是块约两平方米的区域,覆盖着防鸟网,底下埋着传感器。
他弯腰扒开黑土,指尖触到一颗颗圆润的种子——表面的纳米涂层在探照灯下泛着淡蓝微光。
“清理干净。”
他摘下手套,指腹蹭掉泥土,“通知陈默,今天开始24小时轮班。”
晨雾漫上来时,试验田已恢复平静。
林深蹲在田边,望着整齐的垄沟里冒出的鹅黄新芽。
这些“华黄1号”幼苗,承载着他和中国大豆团队二十五年的心血。
22023年,林深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分配到农科院大豆所。
报到那天,老所长拍着他肩膀:“小林啊,咱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可现在70%的种子依赖进口。
你记住,中国人的饭碗,得端在自己手里。”
那时候,美国孟山都的“先锋系”大豆已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
它们抗倒伏、耐除草剂,单产比国产大豆高30%。
但老所长总说:“高产不是全部。
你看那些进口种子,基因专利攥在人家手里,价格说涨就涨,连种在哪里、怎么种都得听人指挥。”
林深记了一辈子。
他见过河南豆农因买不起高价种子破产,见过黑龙江老乡蹲在田头抽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