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书斋列诺 > > 失业后,终于尝到丛林法则的苦赵水苹赵水苹最新好看小说_免费小说失业后,终于尝到丛林法则的苦(赵水苹赵水苹)
其它小说连载
《失业后,终于尝到丛林法则的苦》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赵水苹赵水苹,讲述了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水苹的救赎小说《失业后,终于尝到丛林法则的苦》,由网络作家“汤是烫的”倾情创作,描绘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本站无广告干扰,精彩内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1612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7 03:49:34。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失业后,终于尝到丛林法则的苦
主角:赵水苹 更新:2025-09-27 06:33:36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份工作体面光鲜,我却总在深夜加班时听见内心坍塌的声音。
辞职后以为能逃离勾心斗角,却跌入更赤裸的生存战场。工厂流水线上,
老员工故意教我错误工序,看着我出丑哄笑。直到那天停电,我把绊倒我的大姐扶起时,
触到她手腕上与我同样的伤疤。原来底层互害的背后,都藏着不愿被看见的旧伤口。
赵水苹关掉电脑屏幕时,窗外写字楼的灯带已经熄了大半,只剩下零星的几点白光,
固执地嵌在沉沉的夜色里。手机屏幕显示,晚上十点四十三分。她揉了揉发涩发胀的眼睛,
颈椎传来一阵熟悉的酸麻。办公室里早已空荡,只有她这一排工位尽头,
还有一个模糊的身影在敲打着键盘,发出轻微而规律的嗒嗒声,
像是这寂静空间里唯一的心跳。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疲惫的味道,
混合着中央空调送出的、略带金属气息的冷风,以及残留的、某种廉价速食面的调料包气味。
她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腰背,骨头发出轻微的“咔哒”声。收拾好帆布包,
检查了两次是否忘带东西,这才拖着步子走向电梯间。
电梯镜面里映出一张年轻却写满倦怠的脸。头发有些毛躁地扎在脑后,
脸色是长期缺乏日照的苍白,眼下的乌青即使用价格不菲的遮瑕膏细心修饰过,
也依旧在冷白的灯光下无所遁形。身上那套为了融入环境而购置的、剪裁得体的通勤套装,
此刻也像一层无形的枷锁,勒得她有些喘不过气。这就是她毕业两年后的生活。
在一家听起来颇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做着一份在长辈看来“稳定又体面”的工作。
朝九晚五?不,是“朝九晚无”。
项目、迭代、KPI、OKR……这些词汇像潮水一样不断涌来,淹没掉每一天。
她感觉自己像一颗被精准嵌入庞大机器里的螺丝,随着机器的轰鸣高速旋转,不敢停歇,
却也看不清整个机器的全貌,更不知道自己为何而转。记得刚拿到offer那天,
她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觉得自己终于触摸到了梦想的衣角——在繁华的CBD,
做一名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用智慧和努力实现价值。可现实是,
大部分时间耗费在无休止的会议、扯皮和修改方案上。所谓的“事业”,
更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关于服从与消耗的漫长仪式。她学会了在适当的场合微笑,
在需要的时候沉默,把那些尖锐的、不合时宜的想法小心翼翼地藏起来,
打磨成符合“团队精神”的圆滑模样。可心里某个地方,总在深夜加班到头脑麻木时,
清晰地传来坍塌的声音。细微,却不容忽视。走出写字楼旋转门,
初夏的夜风带着一丝暖意扑面而来,稍稍吹散了些许疲惫。但深吸一口气,
吸入的依旧是城市汽车尾气和灰尘混合的、算不上清新的味道。
她住的地方离公司有四十多分钟的地铁路程,为了节省开支,只能选择偏远的城郊结合部。
地铁站里灯火通明,这个时间点,车厢里不再拥挤,多是和她一样晚归的年轻人。
有的靠着栏杆闭目养神,有的面无表情地刷着手机,屏幕的光映亮一张张写满倦意的脸。
赵水苹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耳机里放着舒缓的轻音乐,试图隔绝外界,
也隔绝内心翻涌的思绪。她想起大学时代。那时她和室友们躺在宿舍狭窄的床上,畅谈未来,
眼睛里是有光的。她说她想做真正有意义、能让自己热血沸腾的事情,
也许是开一家有温度的小书店,也许是做独立撰稿人,记录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总之,
不是现在这样,在格子间里消耗掉最好的年华,
为了每个月的房租和看似体面的生活而疲于奔命。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到硌人。
工作两年,曾经的激情和棱角被一点点磨平,剩下的是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力不从心。对,
就是这个词。不是做不到,而是渐渐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除了换取生存资料,
还剩下什么。回到租住的单间,已是深夜十一点多。房间很小,
除了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书桌,几乎再无多余空间。她草草洗漱,瘫倒在床上,
却毫无睡意。天花板被窗外漏进的路灯灯光染成一片昏黄,
上面有雨水渗透留下的、斑驳的痕迹,像一张模糊的地图。
她感觉自己就像被困在一座无形的围城里。城里的人告诉她,你拥有的已经是很多人羡慕的,
要知足,要忍耐。可城外的世界呢?是不是真的海阔天空?还是说,
只是另一座看起来不同的围城?这种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她,越收越紧。第二天是周五,
照例是项目周报和下周计划的日子。部门会议上,经理照本宣科地总结着本周“战绩”,
语气激昂地画着下个季度的大饼。赵水苹坐在下面,努力集中精神,却忍不住走神。
她看着经理一张一合的嘴,听着那些熟悉又空洞的词汇,忽然觉得这一切都虚幻得可笑。
周围的同事,有的认真记录,有的眼神放空,有的则适时地点头附和,
露出恰到好处的、深受鼓舞的表情。她注意到坐在斜对面的王姐,
一个在公司待了七八年的老员工,此刻正微微低着头,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
脸上没什么表情,但眼角眉梢却透着一股经年累月的麻木和倦怠。
赵水苹心里猛地一沉:几年后的自己,会不会也是这副模样?午休时,她端着外卖盒饭,
走到公司楼下的街心花园,想透透气。阳光很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
但她却感觉不到多少暖意。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嬉笑着从旁边跑过,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她怔怔地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羡慕。那种简单、直接的快乐,
似乎已经离她很遥远了。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大学同学群里在讨论周末聚会。
她划开屏幕看了看,又默默关上。
她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状态去面对那些曾经一起畅谈理想的同窗。有人进了大厂风生水起,
有人出国深造,有人真的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虽然辛苦,但言语间透着充实。只有她,
卡在中间,不上不下,像个迷路的异类。一种强烈的冲动在她心里滋生:离开这里。立刻,
马上。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再也无法遏制。整个下午,她都心神不宁。
处理邮件时打错了好几个字,回复同事的问题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她反复问自己:你真的要继续这样下去吗?等到三十岁、四十岁,被彻底固化在这里,
再也无力改变?下班前,她终于下定了决心。打开文档,敲下了“辞职申请”四个字。
手指在发送键上悬停了几秒,心脏跳得飞快,有种近乎窒息的紧张,
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丝久违的、破釜沉舟般的轻松。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来那一刻,
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周围的同事还在忙碌,
键盘声、电话声、讨论声依旧,但这一切似乎都与她无关了。她开始憧憬,
离开这座围城之后的生活。也许可以先休息一段时间,调整心态,
然后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哪怕钱少一点,但至少内心是充盈的。
她甚至开始盘算银行卡里的余额,够她支撑多久。虽然不多,但省着点花,
三四个月应该没问题。足够她找到新方向了。怀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希望,
赵水苹收拾好了个人物品,其实也没多少,一个纸箱就装下了。
和几个还算熟悉的同事简单道别,在她们或惊讶、或不解、或带着一丝微妙羡慕的目光中,
她走出了公司大门。夕阳的余晖给高楼大厦镀上了一层金边,看上去很美。她深吸一口气,
觉得连空气都变得自由了许多。她以为,她终于挣脱了枷锁,即将奔向一片新的天地。
她却不知道,职场那些看似磨人的“勾心斗角”,不过是温房里的小打小闹。真正的风雨,
和更加赤裸、更加残酷的生存法则,正在围城之外,等着她。第二章辞职后的头两个星期,
赵水苹过得像一只终于被放归山林的鸟儿,享受着久违的自由和松弛。她睡到自然醒,
给自己做精致的早餐,看一直没时间看的电影和书,下午去公园散步,
或者漫无目的地乘坐公交车,观察这座城市不同角落的生活。她刻意不去想找工作的事情,
告诉自己需要这段空白期来疗愈和思考。心情是轻松的,甚至带着一点重新掌控人生的愉悦。
但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银行卡余额的数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开始让她感到不安。
投出去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偶尔有几个面试,也总是在一面二面后不了了之。招聘软件上,
要么是要求高得离谱的岗位,要么是薪资低得令人咋舌。她这才真切地感受到,
经济下行的寒潮并非危言耸听,就业市场的严峻程度远超她的想象。焦虑像藤蔓一样,
悄无声息地缠绕上来,越勒越紧。白天还好,可以用各种事情分散注意力,一到夜晚,
各种负面情绪便汹涌而至。后悔、自我怀疑、对未来的恐惧……她开始失眠,
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看着天花板由漆黑变成灰白。食欲也变差了,体重掉了好几斤,
脸色比上班时更加难看。“人在低谷期,果然就是猪狗不如。”一天晚上,
她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脑海里莫名冒出这句话,带着一丝自嘲的苦涩。
曾经那份让她厌倦的工作,至少提供了经济上的庇护和一种社会身份的认同。而现在,
她仿佛成了一个游离在社会边缘的透明人,一种深刻的失落感和不安全感时刻笼罩着她。
房租、水电、伙食费……每一项都是迫在眉睫的压力。她不能再这样坐吃山空下去了。
理想和热爱在生存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她降低了求职标准,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行业,
开始海投各种文员、助理之类的岗位。但竞争依然激烈,
往往一个普通的岗位都有上百人竞争。就在她几乎要弹尽粮绝的时候,
通过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她得到了一个去城郊一家小型电子配件厂面试的机会。
职位是流水线操作工,包吃住,工资按件计酬。流水线操作工。赵水苹握着电话,
心里五味杂陈。她一个本科毕业生,要去工厂流水线?当初拼命读书,
不就是为了逃离这样的环境吗?一种强烈的屈辱感和挫败感涌上心头。
但现实没有给她太多犹豫的空间。下个月的房租,已经快要交不出了。面试出奇地简单,
或者说,根本算不上面试。一个自称车间主管的中年男人,打量了她几眼,问了问年龄籍贯,
确认她能吃苦、能接受加班后,便挥挥手让她第二天来上班,分配到了宿舍。
工厂宿舍是八人间,拥挤、嘈杂,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劣质化妆品和泡面混合的复杂气味。
她的床位是靠近门口的上铺,床板有些晃悠,
铺着不知被多少人睡过、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褥子。同宿舍的工友,年纪看起来都比她小,
大多是从农村早早出来打工的女孩,
也有两个和她年纪相仿、但眼神里透着精明和疲惫的女人。
她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来的、看起来有些格格不入的赵水苹,目光里带着审视和疏离。
赵水苹默默整理着少得可怜的行李,心里一片冰凉。这就是她逃离“围城”后抵达的地方吗?
比想象中更加粗粝,更加真实,也更加令人绝望。第二天一早,刺耳的起床铃划破了黎明。
车间里机器轰鸣,流水线像一条永不疲倦的传送带,缓缓移动。她被分配到组装工序,
工作内容极其简单重复——将几个细小的电子元件按照顺序插到电路板上指定的位置。
旁边一个四十多岁、被称为“李姐”的女工,被指派带她。李姐皮肤黝黑,手指粗糙,
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语速很快。她演示了一遍动作,手法熟练得令人眼花缭乱。“喏,
就这样,看清楚没?很简单的,熟能生巧。”她语气平淡,没什么温度,
说完就回到自己的工位忙活去了。赵水苹深吸一口气,试着模仿。但看似简单的动作,
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元件细小,插孔更小,她的手指显得笨拙不堪,不是插歪了,
就是速度太慢。流水线不停,她面前的半成品很快就堆了起来。“喂,新来的!快点啊!
都堵在你这里了!”后面工位的工人不耐烦地催促。赵水苹手忙脚乱,额头冒汗。
她求助地看向旁边的李姐,李姐却像没看见一样,专注着自己手里的活计,
嘴角似乎还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好不容易熬到中午休息,赵水苹累得几乎虚脱,
手指又酸又痛。吃饭在工厂食堂,大锅菜寡淡少油,米饭也有些硬。她没什么胃口,
勉强吃了几口。同桌的几个女工边吃边大声说笑,内容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
或者议论车间里哪个男人如何如何。没有人主动跟她说话,她像个透明人一样被隔绝在外。
下午的工作更加难熬。或许是看她动作太慢,李姐又过来“指导”了她一次,
但这次的说法和上午有点不一样。“哎呀,你上午那样插太费劲了,
应该先把这个红色的插到底,再斜着把这个绿色的卡进去,省力!”赵水苹信以为真,
照着做了,结果不仅没省力,反而因为顺序错误导致好几个电路板短路,被线长发现,
当着众人的面狠狠训斥了一顿,扣了当天的绩效。周围响起几声压抑的嗤笑。
赵水苹脸上火辣辣的,她抬头,正好捕捉到李姐眼中一闪而过的得意。她忽然明白了,
李姐是故意的。故意教错,故意让她出丑。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几天,
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她请教问题,
的往往是含糊不清或者错误的信息;她放在工具柜里的私人物品会莫名其妙不见;她去接水,
有人会“不小心”撞到她,开水溅到手背上,烫红一片;休息时,她试图加入大家的聊天,
气氛会瞬间冷却,或者话题被生硬地转移开。她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排斥和恶意。
这种恶意,不同于办公室里那种戴着礼貌面具的暗流涌动,而是更加直白、更加赤裸,
甚至带着一种以此为乐的残忍。老员工欺负新员工,似乎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规矩。
那些看起来同样处于底层的人们,并没有因为共同的境遇而抱团取暖,
反而更热衷于互相倾轧,从欺负更弱者那里寻找可怜的存在感和优越感。
赵水苹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她原以为逃离了职场的精神内耗,
却没想到跌进了一个更讲究弱肉强食的丛林。这里的“勾心斗角”更加原始,更加不加掩饰。
她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底层互害”。晚上,躺在硌人的床板上,
听着宿舍里其他工友熟睡的鼾声和梦呓,
赵水苹望着窗外工厂围墙上方那一小片被霓虹灯染红的夜空,眼泪无声地滑落。
她想起了辞职那天夕阳下的憧憬,只觉得讽刺无比。原来,围城之外,并非坦途,
而是另一重,更加深不见底的围城。而真正的艰难,才刚刚揭开它冰冷的一角。
流水线的日子,像一台设定好程序的机器,重复、冰冷、看不到尽头。
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翻版:刺耳的起床铃,寡淡的早餐,轰鸣的车间,永不停歇的传送带,
还有李姐和那几个老员工有意无意的刁难。赵水苹的手指渐渐磨出了薄茧,
动作也从最初的笨拙变得熟练了一些。至少,面前的半成品不再那么容易堆积如山了。
但她依旧感到一种深切的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从心底里弥漫出来的,
一种对眼前这一切的麻木和抗拒。她学会了沉默,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像车间里无数个模糊的影子一样,埋头干活,不去看,不去听,不去想。然而,
生活的苦难并不打算放过她。这天下午,线长安排她暂时顶替一个请假女工的岗位,
负责最后一道检测工序。这个活儿相对轻松,只需要用检测仪在组装好的电路板上点一下,
绿灯亮表示合格,红灯亮则要挑出来返工。李姐的工位,正好在她前面几步远的地方。
传送带匀速运行。赵水苹专注地盯着流过来的电路板,熟练地操作着检测仪。
大部分都是绿灯。忽然,连续几块板子都亮起了红灯。她皱了皱眉,
挑出来放在旁边的返工筐里。这种情况偶尔也有,可能是前面哪个环节的疏漏。
但红灯亮起的频率越来越高。她抬头往前看,目光扫过李姐那边。李姐正低着头,手法飞快,
看起来并无异常。可赵水苹心里却升起一股疑云。她留了心,一边检测,
一边用眼角余光注意着李姐的动作。果然,让她发现了问题。李姐在插装一个关键元件时,
手法极其隐蔽地用了巧劲,让元件的引脚只是虚虚地搭在焊盘上,从正面看几乎看不出破绽,
但根本无法通过电路检测。一股火气猛地窜上赵水苹的头顶。她终于明白,
为什么自己顶岗后次品率会骤然升高。这不是无意的工作失误,这是蓄意的破坏!
李姐宁愿降低自己的产量,也要用这种卑劣的手段给她这个新人制造麻烦,看她被线长责骂。
网友评论
资讯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