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 裴頠崇有之魂裴頠裴秀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裴頠崇有之魂(裴頠裴秀)

裴頠崇有之魂裴頠裴秀小说完整版免费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裴頠崇有之魂(裴頠裴秀)

易学者 著

军事历史完结

金牌作家“易学者”的优质好文,《裴頠崇有之魂》火爆上线啦,小说主人公裴頠裴秀,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剧情走向顺应人心,作品介绍:裴頠(267—300),字逸民,河东闻喜人,西晋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出身名门河东裴氏,其父裴秀为西晋开国元勋、杰出地理学家。裴頠自幼聪颖博学,通晓医术,以雅量高致著称,被时人誉为“言谈之林薮”。历官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国子祭酒,终至尚书左仆射,成为朝廷重臣。面对西晋初期盛行的玄学清谈之风,他独树一帜撰《崇有论》,批判“贵无”思想,主张“有”为世界本原,强调经世致用,维护礼教制度。其哲学思想开魏晋玄学中“崇有派”之先河,对郭象等后世思想家影响深远。后因拒绝依附赵王司马伦,在政治斗争中被杀害,年仅三十四岁。虽生命短暂,但其思想成就卓著,堪称魏晋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主角:裴頠,裴秀   更新:2025-09-22 21:32:1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本章将继续讲述裴頠的故事,围绕他进入太医署后的经历展开,详细描写他在那里的学习、实践以及与他人的交流,体现他对医学的钻研和独特见解。

第二章 太医署的少年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洛阳城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刚过正月,洛水两岸的柳树就抽出了嫩黄的枝条,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花香。

对于十三岁的裴頠来说,这个春天更是充满了特殊的意义——他接到了朝廷的诏令,因通晓医术,被特召入太医署学习。

这个消息在裴府传开时,管家裴忠捧着诏令,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公子!

大喜啊!

您被太医署选中了!

这可是天大的殊荣啊!”

裴頠正在书房里整理父亲留下的医书,闻言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他接过诏令,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对裴忠说:“知道了,裴伯。

你先下去吧,我收拾一下东西,明日便去太医署报到。”

裴忠还想说些什么,却被郭氏用眼神制止了。

郭氏走到裴頠身边,轻轻抚摸着他的头,眼中满是欣慰与不舍:“頠儿,你长大了,有自己的追求了。

太医署是个磨练人的地方,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凡事多加小心。”

裴頠握住母亲的手,点了点头:“母亲放心,儿子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第二天一早,裴頠换上一身青色的儒衫,背着一个装满医书和生活用品的包袱,告别了母亲和家人,独自前往太医署。

太医署位于洛阳城的东部,靠近太庙,是西晋王朝最高的医疗机构。

这里建筑宏伟,庭院幽深,分为多个部门,包括医署、药署、针灸署等,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医学人才。

裴頠来到太医署的大门前,只见门口站着两名身着铠甲的卫兵,神情严肃。

他上前表明身份,卫兵查验了诏令后,便领着他走进了署内。

穿过几重庭院,他们来到了一座名为“存真堂”的大殿前。

殿内坐着几位身着官服的人,其中一位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老者,正是太医令王叔和。

王叔和是当代著名的医学家,师从医圣张仲景的弟子,不仅精通医术,还整理编次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见裴頠年纪虽小,却举止端庄,眼神清澈,心中暗暗赞许。

“你就是裴秀的儿子裴頠?”

王叔和开口问道,声音沉稳有力。

“正是学生裴頠,见过王太医令。”

裴頠躬身行礼,态度恭敬。

“听说你自幼研习医术,对《伤寒杂病论》颇有研究?”

王叔和又问。

“学生只是略懂皮毛,还请王太医令多多指点。”

裴頠谦逊地回答。

王叔和点了点头,对身边的一位中年医师说:“李医师,你就带裴頠去熟悉一下太医署的环境,安排他的住宿和学习。”

“是,太医令。”

李医师应了一声,便领着裴頠走出了存真堂。

李医师名叫李修,是太医署的资深医师,擅长内科杂症。

他带着裴頠参观了太医署的各个部门,详细介绍了每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流程。

“裴公子,这里是药署,负责采集、炮制和储存药材。”

李修指着一座宽敞的院落说道,“里面种植了各种名贵的药材,还有专门的药工负责炮制。

你以后学习配药,经常会来这里。”

裴頠放眼望去,只见院落里种满了各种植物,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还有许多草本植物,五颜六色,香气扑鼻。

几位药工正在忙碌着,有的在采摘草药,有的在晾晒药材,有的在研磨药粉。

“那边是针灸署,”李修又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建筑,“里面的医师擅长针灸疗法,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你若是感兴趣,也可以去旁听他们的教学。”

裴頠一边听着李修的介绍,一边暗暗记下。

他发现太医署的规模远比他想象的要大,涉及的医学领域也非常广泛,心中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

参观完太医署的环境后,李修将裴頠带到了一间单人宿舍。

宿舍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十分整洁,里面有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个书架。

“裴公子,你就住在这里吧。”

李修说道,“明日一早,你就到存真堂来上课,主要学习《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

平时除了上课,还要跟着我们一起出诊,积累临床经验。”

“多谢李医师。”

裴頠感激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裴頠开始了在太医署的学习生活。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诵读医书,背诵药方;白天则在存真堂听王叔和、李修等医师讲课,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晚上则整理当天的笔记,复习所学的知识。

王叔和的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

他不仅讲解《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和方剂,还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分析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有一次,王叔和讲解“桂枝汤”的用法时,对学生们说:“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

其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但使用时一定要辨证准确,若患者是太阳伤寒证,误用桂枝汤,则会导致病情加重。”

他顿了顿,又说道:“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

同一个病症,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者在不同的阶段,其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熟悉各种方剂,还要学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裴頠认真地听着,将王叔和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

他发现王叔和的讲解不仅让他对《伤寒杂病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他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临床中。

除了听课,裴頠还经常跟着王叔和、李修等医师一起出诊。

太医署的医师不仅要为皇宫中的皇室成员和官员看病,还要为普通百姓义诊。

有一次,裴頠跟着李修去洛阳城外的一个村庄义诊。

村庄里有一位老人得了咳嗽病,己经有半年多了,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

李修为老人诊脉后,对裴頠说:“裴公子,你也来给老人诊诊脉,看看是什么脉象。”

裴頠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腕,仔细地诊着脉。

他发现老人的脉象细弱无力,而且伴有咳嗽气喘、痰少而稀、面色苍白等症状。

“李医师,学生认为老人的脉象是虚脉,属于肺气虚证。”

裴頠说道,“应该用补肺益气的方法来治疗。”

李修点了点头:“你说得没错。

老人年事己高,肺气虚弱,所以才会出现这些症状。

我给你开一个方子,你去药署抓药,然后给老人熬好。”

裴頠按照李修的方子,去药署抓了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药材,然后在村庄的一个农户家里熬药。

他一边熬药,一边观察药材的变化,学习熬药的技巧。

药熬好后,裴頠将药端给老人。

老人喝下药后,没过多久,咳嗽就减轻了一些。

李修对裴頠说:“你做得很好。

熬药也是一门学问,火候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都会影响药效。

以后你要多加练习。”

通过这次义诊,裴頠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的重要性,也更加坚定了他学好医术、治病救人的决心。

在太医署的学习生活中,裴頠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其中,与他关系最好的是一位名叫张华的少年。

张华比裴頠大两岁,出身寒门,但才华横溢,尤其擅长本草学。

他对各种药材的特性和功效了如指掌,经常和裴頠一起探讨药材的鉴别和使用方法。

有一次,裴頠和张华一起去药署采集药材。

在药署的后院,他们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植物。

这种植物的叶子呈卵形,边缘有锯齿,开着白色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这是什么植物啊?”

裴頠好奇地问。

张华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

不过,它的叶子和气味都很特别,说不定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药材。”

他们将这种植物采了一些,带回宿舍,然后查阅了大量的本草书籍。

经过几天的努力,他们终于在一本失传的古医书中找到了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

原来,这种植物名叫“白头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等病症。

裴頠和张华非常高兴,他们将这个发现告诉了王叔和。

王叔和经过验证,确认了他们的发现,对他们赞不绝口:“你们两个真是有心人!

这种白头翁在民间虽然有使用,但在太医署还是第一次发现。

你们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王叔和还特意将他们的名字记录在了太医署的功劳簿上。

在太医署的日子里,裴頠不仅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培养了自己注重实证、反对虚妄的思维方式。

他发现,许多医师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经验和理论,而忽视了对患者实际病情的观察和分析。

有一次,一位官员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浑身瘙痒,起了很多红色的疹子。

几位资深医师都认为是“风邪侵袭”,用了很多祛风止痒的药物,却都不见效果。

裴頠跟着王叔和去给这位官员看病。

他仔细观察了官员的症状,发现官员的疹子虽然很痒,但并不红肿,而且伴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他又为官员诊脉,发现脉象细数。

“王太医令,学生认为这位官员的病不是风邪侵袭,而是阴虚火旺所致。”

裴頠说道,“阴虚则生内热,内热熏蒸皮肤,所以才会出现瘙痒和疹子。

应该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来治疗。”

王叔和听了,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

我之前也觉得用祛风止痒的药物效果不好,只是没有想到是阴虚火旺。

那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子呢?”

“学生认为可以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裴頠说道,“知母、黄柏清热降火,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

再加上丹皮、泽泻、茯苓清热利湿,应该会有效果。”

王叔和采纳了裴頠的建议,给官员开了知柏地黄丸加减的方子。

官员服用了几剂药后,症状果然明显减轻了。

这件事让王叔和对裴頠更加赏识:“裴頠,你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观察和思考。

以后你一定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医学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裴頠在太医署的名气越来越大。

许多人都知道,太医署里有一个年少有为、医术精湛的少年郎。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武帝司马炎得了一场重病,卧床不起。

太医院的医师们都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王叔和向晋武帝推荐了裴頠:“陛下,臣有一个学生名叫裴頠,虽然年少,但医术高超,或许能为陛下诊治。”

晋武帝此时己经病入膏肓,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便同意了王叔和的推荐。

裴頠跟着王叔和来到皇宫,为晋武帝诊脉。

他发现晋武帝的脉象微弱无力,而且伴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西肢冰凉等症状。

他知道,晋武帝的病情非常严重,己经到了生死关头。

“陛下,您的病是由于长期操劳过度,加上服食丹药,损伤了元气所致。”

裴頠说道,“现在元气大伤,需要用大补元气的方法来治疗。”

他为晋武帝开了一个方子,里面有人参、黄芪、鹿茸等名贵药材。

晋武帝服用了几剂药后,病情果然有所好转。

晋武帝非常高兴,对裴頠说:“裴頠,你真是年少有为啊!

朕封你为太子中庶子,辅佐太子读书。”

裴頠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医术而得到官职,心中既惊喜又忐忑。

他躬身行礼:“谢陛下隆恩。

臣定当尽心辅佐太子,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就这样,十七岁的裴頠离开了太医署,进入东宫,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但他在太医署的这段经历,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学会了精湛的医术,还培养了自己注重实证、反对虚妄的思维方式,这为他后来撰写《崇有论》、批判“贵无”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东宫任职期间,裴頠依然没有放弃对医学的研究。

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整理自己在太医署的学习笔记,撰写医学论文。

他还经常为东宫的官员和侍从看病,深得大家的爱戴。

有一次,太子司马衷得了感冒,咳嗽不止。

裴頠为他诊脉后,开了一个简单的方子,里面只有生姜、大枣、甘草三味药。

太子服用了一剂药后,咳嗽就好了。

司马衷非常高兴,对裴頠说:“裴中庶子,你的医术真是太厉害了!

以后我生病了,就找你看。”

裴頠笑着说:“太子殿下过奖了。

这只是一些简单的医术,能为太子殿下分忧,是臣的荣幸。”

除了为太子和官员看病,裴頠还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东宫的卫生防疫工作出谋划策。

他建议东宫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还为东宫的侍从们普及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

在裴頠的努力下,东宫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侍从们的患病率也大大降低了。

太子司马衷的老师卫瓘对裴頠赞不绝口:“裴中庶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心地善良,真是难得的人才啊!”

在东宫的日子里,裴頠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还结识了许多朝中的大臣,包括后来成为他岳父的王戎。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时任司徒,以善于清谈、识鉴过人而闻名。

王戎第一次见到裴頠时,就被他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

他对身边的人说:“裴頠虽年少,然见识卓绝,谈吐不凡,非寻常之士可比。

将来,他必定会成为一代名儒,甚至可能改变当下的学风。”

就这样,在东宫的磨砺中,裴頠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才华横溢的青年。

他不仅在医学和政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在思想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他开始对当时盛行的玄学清谈之风产生质疑,认为这种风气过于虚无缥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他的这些想法,为他后来撰写《崇有论》埋下了伏笔。

而他在太医署和东宫的经历,也为他的《崇有论》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和思想基础。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