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古代王朝的偏远村落里,这里没有城里大街上的喧嚣和繁忙,只有村子里的祥和与安宁。
大人们整日忙碌于一年西季的农忙生活,孩子们则无忧无虑地嬉戏打闹。
年长的孩子会帮家里做些农活,而年幼的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地玩耍,连猫狗都嫌弃他们太调皮呢!
就在这群大人们在田地里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个小小的身影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正和父母一起播撒着来年春收的种子呢。
这个少年名叫陈勇,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阿勇。
阿勇和我们这些孩子没啥不同,就是说话比别的孩子慢半拍,走路也比别的孩子慢一点。
别的孩子一两岁就开始牙牙学语,三岁就能稳稳当当走路了,阿勇到了三岁说话还是不流利,走路也晃晃悠悠的。
不过他性格特别憨厚老实。
阿勇的父母也和其他普通人家一样,农闲的时候就去城里的小作坊打打零工。
这样一来,家里的日子就比一般人家稍微宽松一些,就能让阿勇在村里的小私塾跟着先生读书认字啦。
阿勇的父母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自己孩子啥样,能认得几个字就成,也不指望他能考个功名,做个本本分分的农民也挺好,这也是咱普通老百姓的心愿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阿勇己经八、九岁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天真烂漫,这时候,父亲要去城里赶集,也带着阿勇一起去。
他们要去集上买点生活用品,还有肉食啥的。
路过一个书铺的时候,阿勇就跑进去瞧了瞧。
他老是听村里的小伙伴说,书铺里的连环画可有意思了,讲的都是大侠,行侠仗义的趣事,阿勇在里面翻了翻,翻出一本大人和村里小伙伴口口相传,有关一个大侠行侠仗义的故事。
阿勇看得那叫看的一个津津有味,沉迷入武侠世界无法自拔。
父亲见阿勇年纪小,怕他累着,便让他在这儿歇歇,自己去办点别的事儿,时间也不长,等会儿一起回去。
等陈父办完事儿回来,带着阿勇准备走的时候,阿勇突然拉住父亲的衣角,央求父亲把这本书买下来。
陈父见阿勇平时表现得这么好,二话不说就掏钱买了下来。
打那以后,阿勇就经常跟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看武侠连环画,然后一头扎进武侠小说的世界里。
这不,在孩子们的嬉笑玩闹中,小伙伴老是学着武侠剧里的人物,玩一场又一场的角色扮演游戏。
我们手舞足蹈地挥动着自己做的木剑,嘴里念叨着从那本武侠环画里学来的招式,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变成了那威风凛凛的大侠。
就在这个时候,农村的孩子们往往都很懂事,早早地就开始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陈父看着阿勇一天天长大,心里琢磨着让他学一门手艺,将来也好有个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
然而,阿勇却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他的心思完全被一本连环画吸引住了,那本连环画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让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阿勇对这本连环画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收藏着,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把它弄坏。
他会在闲暇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这本连环画,沉浸在其中的故事情节里,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陈父看着自己的孩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担忧。
孩子的身体显得有些单薄,村头有一位武师教头,与陈父的关系不错。
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穷文富武”,学习武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然而,陈父的手头还算宽裕,他开始考虑让孩子去学习一些功夫增强体质,有把子力气,拥有一些基本的自卫能力,不被别人欺负就好了。
这位教头出身于一个武术世家,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也曾怀揣着报国之志,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
在军队的岁月里,他历经无数次战斗,与边塞的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他因伤退役,军队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给予了他一笔颇为丰厚的退伍费,带着这笔退伍费,他回到了家乡,开办了一家武馆,他过上了平静而充实的生活,每天与弟子们一同习武,享受着这份简单而又快乐的小日子。
陈父手提几斤猪肉和一些拜师礼,心情有些忐忑地朝着目的地走去,走着走着,陈父终于来到了教头的家门口。
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敲响了门。
不一会儿,门开了,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男子出现在门口,陈父定睛一看,原来是陈教头。
他连忙笑着说道:“陈教头呀,您好啊!
我是村里的陈某某,今天特意带了点薄礼过来,想请您收我家孩子为徒。”
说着,他将手中的猪肉和拜师礼递了上去,陈教头微笑着接过礼物,客气地说道:“哎呀,陈大哥,您太客气了。
不过,这孩子要是真有天赋,我自然会用心教导的。
陈父听了,心中一喜,连忙说道:“那就拜托陈教头您多担待了!
陈教头点了点头,说道:“嗯,我看这孩子挺机灵的,应该是个可造之材。
不过,我这里的训练可是很严格的,希望他能吃得下苦。”
陈父连忙应道:“那是自然,孩子要是吃不了苦,怎么能学好本事呢?”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陈父便向陈教头告辞。
临走时,他还不忘再次拜托陈教头多照顾自己的孩子。
这位陈教头在村里的名声和辈分都比较大,而且他还当过兵,每次村里开会时,村长都会特意请他过来当见证人。
可以说,他在村里是个很有威望的人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