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其它小说 > 二战传奇中文版企业号航母

二战传奇中文版企业号航母

爱吃剥柚子的王重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二战传奇中文版企业号航母讲述主角刘天泽企业号的甜蜜故作者“爱吃剥柚子的王重”倾心编著主要讲述的是:1958年的夏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海水在烈日下泛着金色的光此时的香港尚未彻底走上现代化的道山头稀疏的建筑昭示着属于这个城市的无限潜而回望彼时的中国内正处于政治与经济的多重变革之对很多国人而在香港这块殖民地性质尚未完全改变的土地上扎根谋是人生的另一种选刘天一个四十出头的商矮壮的身一双机敏的眼总是闪烁着与其谦和笑容并不太相符的锐他在香港经营着多家贸...

主角:刘天泽,企业号   更新:2025-11-10 08:20:0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958年的夏末,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海水在烈日下泛着金色的光泽。

此时的香港尚未彻底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山头稀疏的建筑昭示着属于这个城市的无限潜力。

而回望彼时的中国内地,正处于政治与经济的多重变革之中。对很多国人而言,

在香港这块殖民地性质尚未完全改变的土地上扎根谋生,是人生的另一种选择。刘天泽,

一个四十出头的商人,矮壮的身材,一双机敏的眼睛,

总是闪烁着与其谦和笑容并不太相符的锐利。他在香港经营着多家贸易公司,

同时也在涉足房地产等各领域,虽然远称不上顶尖富豪,

但在五十年代的香港商圈里已经算得上小有名气。他做事一贯稳健,

但也常常显露出一种不寻常的冒险精神,这使他常常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商机。这一天,

他正坐在他位于中环的一间办公室里,透过窗户俯瞰着熙熙攘攘的街道。

他面前的桌子上摊开着一张美国方面的报纸,

报纸上大篇幅地报道了美国海军正在处理多艘二战期间退役的老旧舰艇。

有的被捐赠给博物馆,有的则被彻底拆解。刘天泽的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报纸纸面,

视线落在那篇题为《最后的传奇:企业号将被拆解》的文章上。

“企业号”——在二战期间曾被无数次提及的名字,在那个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太平洋战场上,

一艘艘美国航母如同海上的巨兽,不仅肩负战略意义,更因屡建奇功而赢得极高的声望。

企业号USS Enterprise,

CV-6更是因参与中途岛、瓜岛等多场关键战役被誉为“战功最卓著的航母”。然而,

仅仅过去十几年,这艘昔日的“灰色幽灵”就面临被拆解的命运,

这听起来多少有些令人唏嘘。刘天泽的英文不错,他认真阅读了那篇报道。

报道中写道:美国海军因经费、政策等多方面原因,

最终决定让这艘二战名舰退出现役后拆解出售。

曾经有一些美国退伍军人组织呼吁将企业号保留下来,或者改装成博物馆,以纪念二战,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美国海军本身也正忙于换代和扩充其它更先进的军舰,

对一艘已经老旧而且损伤颇多的舰艇,缺乏进一步维持的预算和意愿。短短几行字,

就勾勒出一个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刘天泽放下报纸,轻轻敲着办公桌。

他有一种强烈的念头:自己能不能把这艘传奇航母买下来?这个想法听上去匪夷所思,

但他天生就不畏惧冒险。早些年,他曾以极低的价格在香港收购过一片盐碱地,

后来填海造陆,升值数倍,证明了他的眼光。要买下企业号,这听起来或许更不可思议,

但他却隐约感到,一旦实现,那将不是简单的一笔“买卖”,甚至说是一项“历史工程”。

他迫不及待地联系了几位熟识美国海军背景的人脉,其中有在香港做经贸的美国退伍军人,

也有一些美国企业驻香港的管理人员。刘天泽希望通过他们探路,

看能否直接跟美国海军方面谈判,或者至少能搞清楚具体流程和可能性。他并不知道,

自己这一步,终将为历史写下令人叹息却又激情澎湃的新篇章。谈判进行得并不容易。

美国海军最初并不认为一位香港商人会对一艘要被拆解的退役航母产生兴趣,

更何况涉及国家安全、军事机密等等问题。然而几番周折之后,

他们似乎理解到刘天泽的诉求:他并不是要把航母再武装起来,

也不想把它当作二手废铁一卖了事。他真正想做的,是将企业号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作为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多月后,

一封正式的函件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寄到刘天泽在香港的公司。那一天,

香港的天空显得格外湛蓝。他接过函件时,手指微微颤抖。一番阅读之后,

起初浓厚的兴奋和喜悦渐渐被理性的思考所取代。函件里显示,美国海军经过谨慎评估,

在满足若干条件且走完所有程序的前提下,

可以将企业号以“合理价格”出售给刘天泽或其注册的企业。条件当然很苛刻,

比如要拆除所有涉及美军机密的设备,

要保证舰体不会被改装成任何具备战斗功能的海上平台等。刘天泽读着那一长串附带条款,

却不改初衷。他立刻召集自己的团队,开始进行庞大的资金筹措与规划。他没有想到,

这件事远比买下一块地盖楼盘复杂得多。光是把这艘巨大的航母拖过太平洋运到香港,

就是一笔极大的花销。更何况,

他还要考虑该如何处理它的内部结构才能使其安全稳定地长久保存。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

他就像一个初生牛犊,看不到后退的路,也不愿后退。那份对历史与荣誉的敬意,

以及对商机的敏锐判断,把他推向了更远的目标。

正如他向团队所言:“我们不是在做一笔普通买卖。我们是要和一段历史交流,让香港,

也让更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在自家门口见证这段回荡在太平洋上的传奇。”就这样,

买下企业号的壮举踏上了征途。花了近半年的时间,

刘天泽团队与美国海军方面的磋商才最终敲定交易细节。

企业号的船体本身已经进入退役流程,大部分关键武器系统都拆除或封存,甲板上光秃秃的,

不见战机起降的身影。最令人惋惜的是,那些曾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老旧装备,

大都被当作废品处理。一些有意义的零部件,

比如指挥舱的设备、甲板上曾安装过的防空火力群控系统等,都被移走。即使如此,

企业号依旧庞然无比,几乎占据了一个小港口的泊位。

美国的拆解公司也做好了“开膛破肚”的准备,可就在最后时刻,

一纸合约将这艘传奇航母的命运彻底改写。刘天泽付出的价格并不低,

用他的话来说:“为了历史,我愿意砸下全部家当。”他四处筹集资金,

甚至抵押了自己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好几处房产。

许多香港同行都觉得他疯了:“花这么多钱买回一堆废铁,真不知道他图什么?

”可刘天泽却不这么想。企业号的荣誉和故事是无价的。他想为它建造一座博物馆,

让更多人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更何况,

他在香港的地产生意已经初具规模,能拿出一块较大的填海土地用于建造停泊设施和展览区,

地价相对低廉。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举动,却成为他心中最坚定的行动。

这艘满载排水量接近三万吨的航母,要跨越太平洋驶向香港,需要严谨的航行计划。

美国海军虽然不再负责它的军事使用,但依旧担忧这艘老旧航母在途中出现意外,

甚至沉没成为海上环保灾难。最后双方商定,

由美国方面派出一支技术团队和拖船编队进行“护航式”牵引,

同时刘天泽这边也雇佣了专业公司参与,并在行前完成了严格的船体检修,

以确保不会漏油或在风浪中解体。1958年冬季,一场名为“航母东渡”的行动正式开启。

彼时太平洋风浪汹涌,拖船们在通讯与导航上都要格外谨慎。

企业号像一头受伤的、却仍带着傲骨的海上巨兽,甲板上巨大的舷号“6”依旧清晰可见。

夜晚,浩瀚的星空映照在它厚重的钢铁船体上,不知是否有人能从闪烁的星光中,

看到它往日的雄姿与战火纷飞的记忆。整整耗时一个多月,拖船编队终于抵达香港海域。

那一天,天气阴沉,烟雾笼罩了维多利亚港。远远望去,

耸立的山峦与零星建筑在雾气里若隐若现。许多人在岸上围观,

想目睹那艘传说中的美国航母。刘天泽这时已在码头上等候多时。一身深色风衣的他,

面庞略显疲惫,却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当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

将企业号的舰体轮廓显露出来时,他眼中闪烁着的光芒,仿佛远比大洋彼岸任何人都更热烈。

然而迎接这艘巨舰的不止是好奇与赞叹。

港英政府官员也曾有所担忧:如此巨大的船只停泊在香港,会不会引发安全隐患?

当地市民也有各种传闻,有人甚至谣言四起,说是美国要在香港搞什么军事基地。

但随着港英官方的一纸声明——“这是一艘私营企业购买的退役航母,

作博物馆用途”——才算平息了风波。香港市民自有他们的精明与包容心态,

毕竟这些年香港也逐渐融汇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商品,见到大型军舰也不算稀奇。

倒是那股“美国二战功勋航母现身香港”的新闻热潮,在各种报纸上持续引发话题。

企业号最后被牵引至一片由刘天泽掌控的填海土地边。这里离市区不远又相对独立。

他预想在这里打造一个以企业号为核心的海洋军事博物馆。事实上,

他已经开始与一些国际上的收藏家、军舰博物馆管理者接洽,

想要收集更多与企业号有关的藏品,包括模型、史料、照片、参战老兵口述等等。

他有一种信念:既然要让这艘航母保持“原装”面貌,

那么就要尽量恢复它在二战时期的外观涂装,甚至包括标志与舰岛上的细节。

博物馆的构想逐渐成型——一艘充满历史和传奇色彩的航母,

将在远离美国本土的香港海岸伫立,接受世界各地游客与后人的瞻仰。因为地价还算低廉,

他得以大手笔规划周边配套,包括展览大厅、纪念品商店和二战主题餐厅等。他坚信,

这不仅仅是一件与美国海军历史有关的事,也能成为香港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新亮点。

企业号静静地锚泊在海面上,水面映照着它苍凉而雄伟的身姿。黑暗降临后,有时夜风吹过,

钢铁船体会发出些许嘎吱声,就仿佛这艘承载着无数往事的“灰色幽灵”在自言自语。

那些曾在它甲板上奋战过的将士,恐怕怎么也想不到,这艘航母会在战火远离的年代,

被一个中国商人买下,并停泊在香港这座充满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港湾落户香港的初期,

企业号面临一个最紧迫的问题:资金和维护。虽说刘天泽是企业号的主人,

可要真正把它改造成一座开放式的博物馆,需要相当大的一笔投入。

只要看看甲板和内部走廊布满的锈迹,就知道保养费用是个无底洞。而且,想要对公众开放,

必须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航母内部也要做相应的修缮。更不用说他还想恢复它的外观涂装,

把那灰色的舰身、白色的舷号和美国星条旗战机标识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甚至连内部的一部分舱室都想尽可能地还原到二战期间的模样。最初,

他请来了一些美国海军退役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还有香港本地船舶修理的资深技师,

一起商议如何对企业号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并不乐观:大量钢板老化,

隔舱和管线系统腐蚀严重,一些关键承重结构也有安全隐患。想要彻底修缮,

工程量和成本都非常巨大。刘天泽虽然已经提前预料到,但也没想到会这么复杂。不过,

他没有放弃,反而开始动用各种社会资源。他在报纸上投放广告,

呼吁各界人士关注这艘传奇航母。他还发起一个“小股权”募资形式,

让香港社会上一部分爱好军事或热心文化保护的人士也能参与投资。与此同时,

他也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基金,用于维持企业号的日常保养。

这笔基金主要来自他个人和其商会友人的捐助。见识到他的执着之后,

一些美国退伍军人组织也慷慨解囊。他们也对企业号有着深厚的情感,

希望它能在异国它乡保留尊严。有退役老兵写信给刘天泽,

信里洋洋洒洒描述了他们当年在企业号服役的经历,并表达了对企业号“余生”的深切关注。

这些信件让刘天泽更加坚定,那些老兵的记忆和情感,也许才是他所做之事最重要的意义。

到了1959年春,企业号博物馆的雏形开始显现。

首先是舰岛部分——那个在航母飞行甲板侧面耸立的高大结构,

也是指挥官和航母核心设备集中的地方。刘天泽邀请了专业的装修团队,

将舰岛外部重新刷上二战时期特有的海军灰,并细心恢复了当年的舷号涂装,

还特别标注了它曾经参与的重大海战年份。甲板上,

他用金属材料制作了几架仿真度颇高的二战舰载机模型,

包括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和F6F地狱猫战斗机,整齐地摆在飞行甲板一角。

虽然没有真正的飞机,但远远望去,依然让人仿佛看到它当年忙碌的起降画面。

为了更加凸显历史氛围,他在舰岛一层开辟了一个小型展厅,

里面陈列着从美国收集到的企业号海报、徽章、老照片,以及部分类似机载仪表等老物件。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几面战旗和海报,

上面印着威武的航母剪影和“Enterprise”字样。一些游客看到这些展品,

往往会惊叹不已——毕竟在当时的香港,能够如此近距离接触这样一艘美国二战航母,

实在是闻所未闻。整个企业号虽然还在施工,

但在一定范围内的甲板和舱室已经可以对外局部开放。香港当地的报纸和舆论反应良好,

甚至有媒体称这艘航母为“东方珍宝”。不少人呼朋唤友慕名而来,站在航母的钢铁甲板上,

仿佛能听见昔日引擎的轰鸣。也有许多美国商人和官员在路经香港时,特意抽时间上舰参观,

他们大多也会对刘天泽投来好奇或赞赏的目光。在企业号正式对公众开放的那一天,

刘天泽特地举办了一个简单的仪式。他在舰岛前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主席台,

并邀请部分美国退伍军人、香港本地商界名流、记者等一同见证。

仪式并没有太多花哨的环节,只是由几位老兵讲述他们在航母上服役的经历,

再由刘天泽讲述这艘航母“得以延续生命”的意义。最后,

全体嘉宾一起为舰岛重新悬挂上那面大大的、已经退役的美国海军舰旗。

这面旗帜曾在企业号飞行甲板上飘扬了多年,随后被军方收走。

如今能够再度挂回其原有位置,象征着这艘航母的灵魂,依旧在时代变迁中延续。那一刻,

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舰岛的钢铁外壁上,旗帜飘扬。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都被这种跨越国界与年代的情怀所震撼。站在甲板上,望向远处维多利亚港繁忙的海面,

仿佛一切纷扰都离自己很远。历史从不属于某一个国家或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财富。

当企业号在香港海面重新“出世”的时候,它讲述的已不仅仅是美国人的海军传奇,

也是一段能连结不同群体的共同记忆。企业号博物馆的运营逐步走向正轨,

虽然还谈不上巨大盈利,却已经成为香港一大特色景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

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刘天泽深谙此道:当参观人群规模扩大后,

就意味着他可以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再反哺用于航母的维护与运营。就这样,

在经济与情怀的交融之下,企业号在香港安稳地度过了最初的几年。

如果说将企业号买下并改造成博物馆是刘天泽“疯狂”的第一步,

那么“自掏腰包设立一笔基金以维持企业号永不老化”便是他更惊世骇俗的第二步。

企业号初步对外开放后,参观人数虽不少,

但门票收入和周边衍生收益还远远不足以支付定期的维护费用。毕竟,

要让一艘庞大的航母保持良好状态,除了要定期除锈、涂装、保养机械结构,

还要安装现代化的监控与消防设施。

这些支出不亚于在陆地上维护一幢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

而香港潮湿的海洋气候也让舰体更容易受腐蚀。也许在旁人看来,

这样的局面最终只能依靠政府或社会慈善机构的长期拨款来勉力维持。

但刘天泽却再次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动用了自己相当大比例的个人资产,

成立了一个名为“企业号历史基金”的专项信托。根据基金章程,

基金所获收益会全部用于企业号的维护与修缮,保障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能“青春常驻”。

为了使这项基金持续运作,他在美国和香港两地的投资板块都分割出一部分股份,

甚至还把自己持有的一些优质地皮和房产收入其中。如此一来,

即便他个人今后发生任何财务状况变动,也不会影响基金对企业号的支持。

这一举动再次轰动了香港商界与舆论。有人赞誉他是真心实意在做历史保护,

也有人说他近乎“疯狂”;更有人揣测是否他另有所图。可刘天泽从不理会流言。

他心里明白,自己已经不只是在做一桩独特的生意,而是在创造一个历史的纪念地。

要把企业号真正保持在“能随时驰骋大洋”的状态,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储备,

这当然是一项烧钱的工程,但也正如他常说的:“再多的金钱,

难道能买回已经被拆解的传奇吗?我们能做的只有守护住它的余生。

”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后,刘天泽开始更加大手笔地对企业号进行翻新。

内一些曾经进水严重的区域被彻底清理、重新加固;舰桥上还安装了先进的通信和监控设备,

便于博物馆运营方随时掌握舰上的状况。虽然并不具备任何军事功能,但在外观上,

这艘航母却渐渐恢复到巅峰时期的雄姿。于是,企业号在香港海面上,似乎并未老去。

每当有人问“这艘航母还能开动吗”,得到的答复是:“当然可以,

只要稍作准备、加满燃油,它依旧能在海上航行。我们没有做任何让它‘动弹不得’的改造。

”这个回答让许多美国人听了心潮澎湃。有人感叹道:“在美国本土得不到的待遇,

居然在香港得到了。真是让人五味杂陈。”随着企业号名声的日渐壮大,

美国军方乃至政界的一些人物也开始关注它。有些人会特意飞来香港,

亲眼看看这艘历经风雨却仍保持威严的老航母。据说,当时的一位美国海军上将到香港访问,

特地在刘天泽的陪同下参观了企业号。他在甲板上凝望良久,

最后叹了一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不死’航母。

”企业号在远离本土的异国港湾保持着优雅姿态,每日迎来送往各国游客。

那些在舰岛上观光拍照的市民或旅客,或许并不了解它完整的战争史,

但依旧能在舰身厚重的钢板间感受到那股穿越烽火的雄壮。

它已经逐渐不仅仅是一件军备文物,更是一种世界反法西斯精神的象征。

也正因为它的这种象征意义,一批又一批的美国老兵,把这里当成了某种“精神家园”。

对于他们而言,美国本土也有不少退役军舰被保留下来作为纪念馆,

但绝大多数并非战绩卓著的主角。企业号却不同。

它“参战时间最长、获得荣誉最多、历经伤痛无数却始终顽强不屈”的往事,

连同行列里都足以称王。二战结束后,仅存的那几艘航母大多也相继退役或拆解,

而企业号却在香港得到了近乎奢侈的关注和保养,仍旧保持战时风采。

对于那些有过战斗记忆的人来说,这里便是他们重温军旅生涯、祭奠战友英魂的最佳场所。

当第一批美国海军老兵聚集到企业号上举行年度小型聚会时,刘天泽亲自到场迎接。那一天,

他们唱起当年在舰上熟悉的战歌,也分享自己的故人照片与功勋章。有人激动得老泪纵横,

因为在故乡,他们似乎没有找到这样一个能让他们真正“回到过去”的地方。

有老兵甚至拍拍甲板上的扶手,对刘天泽说:“谢谢你,

让我们还能在这里找到当年与同袍并肩的记忆。”从此,

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美国海军老兵组织自发来到香港,在企业号上举行聚会或纪念活动。

企业号的管理方与基金会也随之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他们设立了专门的“老兵接待室”,

又在舰上餐厅特制一些符合美国人口味的饮食,让这些老兵们有宾至如归之感。与此同时,

也有不少中国游客见证了这一幕幕跨国的“怀旧场景”。他们中有人带着疑惑,

也有人带着敬重,看着这些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的老人,穿着半旧的军装,

缓步行走在甲板上,似乎在努力重温那段惊涛骇浪的岁月。就这样,

企业号在香港不仅成为了旅游地标,还成为了中美民间交流的一个纽带。每年,

美国海军老兵聚会都如期在企业号举行。有人开玩笑说:“美国政府都没做好的事,

被一个中国商人给做到了。

”更多人则把这看作是历史的戏剧性转折:一艘代表美国海军最辉煌战绩的航母,

却在东方大港持续抒写它的传奇。1966年,这对企业号和刘天泽而言,

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美国海军传奇人物切斯特·尼米兹上将,

在其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决定前往香港,探望这艘他曾指挥过的旗舰。

尼米兹上将是太平洋战争期间的美国海军最高指挥官之一,也是许多重大海战的幕后统帅。

虽然1956年就已经卸下了现役军衔,但在美国军界与社会上,他的声望无人可替。

他早年间便对企业号有着深切的关注,毕竟在中途岛与后续的多场战斗中,

企业号都立下过大功。战后,企业号几经折腾,

尼米兹也始终抱有遗憾:这样一艘功勋航母居然差点被拆得七零八落。后来,

他偶尔听闻企业号被一位中国商人买下,保留在香港,并且据说“修复如初”。一开始,

他并不相信,还以为只是夸张报道。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海军内部越来越多人谈论此事,

有人甚至寄照片给他,证明企业号的确在香港重新恢复了生机。

这让年迈的尼米兹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他终于决定,趁自己还行走得动,要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消息传到香港时,刘天泽惊喜万分。他与基金会团队立刻开始筹备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

为防有政治争议,他也与港英政府及美国领事馆进行了协调。让人意外的是,

相关各方对尼米兹的到来都相当配合,似乎都明白这一场跨越历史的重逢,

远远超越了现实的政治考量。1966年夏末,尼米兹搭乘的专机降落在启德机场。

在数名随行人员与一群美国军方代表的护送下,他缓缓走下飞机。

当他的车队抵达企业号所在的海岸时,天色正好放晴,太阳穿透云层,

映照在航母那灰色的舷体上。尼米兹已经年逾七十,身体状况并不算好,

但他坚毅地站立在码头,注视着眼前曾经与他并肩“战斗”的庞然大物。

当他登上企业号的舷梯时,香港的乐队和礼兵队列在甲板上迎接。那一刻,气氛庄严而热烈。

刘天泽亲自陪同,让这位曾叱咤风云的老军人踩在甲板上,走回他久别的“老战友”身边。

尼米兹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带着仿佛回到战时的神情。当他看到舰岛上熟悉的指挥舱布局,

以及保留下来的那块旧铭牌时,他的眼眶微微泛红。一位美国随行军官搀扶着他,

他却用微小的力气示意“让我自己走”。最后,他走到舰岛下方,

那里安排了一个短暂的欢迎仪式。他没有说太多,

仅仅一句:“这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一天之一。”就让无数在场者红了眼眶。随后,

他小心翼翼地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一个包裹,里面是一面太平洋舰队旗舰旗,

曾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于各大主力舰上使用过。尼米兹带着敬意和庄重,

将这面旗亲手交给刘天泽:“它曾见证过许多战役,也见证过企业号的荣耀。如今,

我想把它留在这里,让它和企业号一起,继续见证历史。

”刘天泽接过这面已经有些褪色的老旗,像是接过一份沉甸甸的历史嘱托。

他向尼米兹深深鞠躬,然后用中英文混杂的表达,说道:“这不仅是对企业号的尊重,

也是对反法西斯战争中所有牺牲者的纪念。我们会小心珍藏它,世世代代。”那一天,

尼米兹在企业号上逗留了几个小时。他坐在舰岛的观景平台上,

安静地看着远方波光粼粼的海面,似乎陷入了深深回忆。

他还与部分曾在企业号服役的老兵见面聊天。临近结束时,他精力稍显不支,

大家也不好继续打扰他的休息。可他却说:“我知道我时日不多,

但有幸在生命尽头来到这里,再见企业号,我心愿已了。

”当尼米兹离开航母、回到他下榻的酒店后,留在甲板上的人们仍久久不愿散去。他们知道,

这位老将军将把自己的生命与企业号的命运彻底连结在一起,成为一段永远的佳话。果然,

不久之后,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尼米兹重访企业号”的消息。许多美国民众这才意识到,

这艘曾是太平洋战场绝对核心的航母,现在居然在香港被保存得如此完好,

甚至还能对外开放参观。无数人激动不已,

也有很多人开始感到深深的遗憾:为什么美国海军和政府没有保下它,

反而要等到一个中国商人来扮演守护者的角色?各种质问声、赞叹声与反思层出不穷。然而,

对于已经发生的历史,没有人能再将它改写。企业号继续在香港海面上度过岁月,

而尼米兹的那面旗舰旗,也被悬挂在舰岛内部的一个特殊展柜里。每当有访客问起,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