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鄱阳湖平均水深多少》中的人物陈天财陈隆兴拥有超高的人收获不少粉作为一部其它小“陈墨乾坤”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不做以下是《鄱阳湖平均水深多少》内容概括:第一兵一九四九年的春鄱阳湖的水汽裹着草腥一股脑地灌进了太山天气闷热得知了在老槐树上没完没了地嘶叫得人心头发周氏坐在自家门槛就着门外最后一点天缝补儿子一件旧衫的肘针脚细密匀是她几十年练就的本屋里有些土坯墙吸走了大半光只有墙角那口旧樟木箱子黄铜锁扣还幽幽地反着点她的动作不疾不仿佛屋外那个喧嚷的世界与她隔着一层看不见的村子今天不同...
主角:陈天财,陈隆兴 更新:2025-09-23 17:31:4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过兵一九四九年的春末,鄱阳湖的水汽裹着草腥味,一股脑地灌进了太山村。
天气闷热得早,知了在老槐树上没完没了地嘶鸣,叫得人心头发慌。周氏坐在自家门槛上,
就着门外最后一点天光,缝补儿子一件旧衫的肘口。针脚细密匀称,是她几十年练就的本事。
屋里有些暗,土坯墙吸走了大半光线,只有墙角那口旧樟木箱子上,
黄铜锁扣还幽幽地反着点光。她的动作不疾不徐,
仿佛屋外那个喧嚷的世界与她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膜。村子今天不同往日。一大清早,
一支队伍就开了进来,灰扑扑的军装,帽檐下是些年轻却疲惫的脸。他们说是解放军,
刚渡过长江南下去解放全中国。村里人起初是怕的,躲在家里门缝后头张望。
但这些解放军兵不撞门,不抢粮,反而散开来,给水缸见底的人家挑水,
帮劳力不足的户头整理房前屋后的柴垛。脚步声、问询声、扁担铁钩碰撞声,
混成一片陌生的生气。周氏没躲,但也没凑近。她只是静静地看着。
看着那些年轻士兵帮李行生家把院墙垒结实,看着他们给牛路口的寡母担满了一缸水。
他们的动作利落,带着一种她似曾相识的劲头。她的目光,像一张疏而不漏的网,
细细地掠过每一个她能看清的士兵。高的,矮的,黝黑的,带点书生气的……她在找一个人,
一个离开了二十多年,音讯全无的人。她的丈夫,陈隆兴。忽然,她的手指一颤,
针尖刺破了指腹,一颗殷红的血珠冒了出来。她下意识地将指头含进嘴里,
眼睛却死死盯住不远处一个正弯腰扫地的背影。那人的身量,那微微弓起的肩背线条,
尤其是侧过头时下巴的轮廓,像极了年轻时的隆兴。心,猛地撞了几下,像是要冲出胸膛。
那士兵直起身,抹了把汗,露出一张完全陌生的、带着稚气的脸。周氏缓缓吐出一口气,
心里那点妄念沉了下去,只剩下熟悉的空茫。她定了定神,看见一个像是连长模样的人,
正站在村口的皂角树下摊开地图看。她站起身,拍了拍衣角的灰,走了过去。
“长官……”她开口,声音有些干涩。连长抬起头,是一张被风霜刻过的脸,但眼神很温和。
“大娘,有事?”“我……我想跟您打听个人。”周氏攥了攥衣角,“他叫陈隆兴,
也是当兵走的,好些年了……兴许,在你们的队伍里?”连长收起地图,耐心地问:“大娘,
您丈夫是哪年走的?原来在哪支部队?”“记不清具体年头了,
反正是日本人还没投降的时候……部队的番号,他信里没细说,怕我们担心。
”周氏努力回忆着,却发现能提供的线索少得可怜。年月、番号、去向,
一切都被战火和时光搅得模糊不清。连长沉吟片刻,摇了摇头,语气带着歉意:“大娘,
我们队伍里,眼下没有叫这个名字的。这些年,部队变化很大,分分合合……您别急,
等我们打过了长江,天下太平了,政府肯定会帮你们找人的。”这样的话,
周氏这些年断断续续也听过几次。每一次都燃起一丝希望,每一次又都沉入更深的失望。
她道了谢,默默转身回屋。身后,连长的话飘过来:“……我们休整两天就开拔,继续南下。
”夜幕落下,村庄渐渐安静。队伍驻扎在村外,只留下巡逻的脚步声,单调而清晰。
周氏点起一盏小小的油灯,豆大的火苗将她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土墙上。
她走到墙角,打开那口樟木箱子。里面是几件半旧的衣服,最底下,
用软布精心包裹着一把旧算盘。紫檀木的框,牛筋穿着的算珠,边缘已被磨得光滑如玉。
这是他丈夫当年在镇上经营那个小布房时用的家伙什。卖布那天,他把铺子盘了出去,
这把算盘却留了下来,说是个念想。冰凉的算珠触到指尖,带来一丝颤栗。她轻轻摩挲着,
仿佛能透过这光滑的木珠,触摸到丈夫当年温热的掌心。油灯的光晕摇曳着,
算盘珠子在她眼前模糊起来,恍惚间,她好像又听到了二十多年前,
布房里那噼啪作响的、清脆的算盘声。油灯的火苗轻轻爆了个灯花,
将周氏从悠远的回忆里拉回。夜色深沉,窗外的脚步声似乎也稀疏了。
她轻轻将算盘放回箱底,合上箱盖。夜风吹过窗棂,
带来鄱阳湖潮湿的水汽和远处零星的犬吠。第二章:布房时局不稳,灾荒连年,
寻常人家一年到头也难得添置几件新衣,多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陈天财经营的布铺,大多是些耐穿的土布、葛布,偶尔进点带花纹的细棉布,
便是镇上的紧俏货了,需得盘算许久才敢下手。就在这紧巴巴的日子里,妻子要临盆了,
陈天财心里憋着一股劲,盼着是个儿子。倒不是全然重男轻女,而是在这纷乱的年头,
一个男丁,意味着劳力,意味着香火延续,意味着这个家在风雨飘摇中能多一根支柱。
产期将近,陈天财的心也一日比一日揪得紧。生意上的焦虑,对未来的茫然,
以及对妻儿安危的担忧,交织在一起。恰在这时,村里来了个游方的算命先生,
穿着半旧的道袍,背着褡裢,摇着铜铃,声称能断祸福,知前程。若是往常,
陈天财对这路人多半是敬而远之,他更信自己的一双手。可如今,心绪不宁,
便像是溺水的人想抓住一根稻草。他犹豫再三,还是将先生请到了家中,奉上一碗粗茶。
妻子腆着肚子,艰难地坐在一旁,脸上是产妇特有的浮肿与疲惫,眼神里却充满了希冀。
算命先生眯着眼,问了孩子的生辰八字——自然是预估的产期。
又仔细端详了夫妻二人的面容,手指掐算了半晌,忽地眉头一展,抚掌道:“恭喜!
恭喜东家!”陈天财心里一跳,忙问:“先生,何喜之有?”“此子非凡品啊!
”先生声音拔高,带着一种戏剧性的夸赞,“老夫观其命格,红光隐现,
直冲霄汉;再看其运程,印堂开阔,主聪慧早发;耳廓丰厚垂肩,乃大福大贵之相!
此子将来,成就必不在东家您之下,定能光耀门楣,使家业昌隆,富贵不可限量!”一番话,
如同在沉闷的屋子里投进一道亮光。陈天财夫妻俩听得呆了,
连日来的阴霾仿佛被这几句话一扫而空。妻子苍白的脸上泛起红晕,
手下意识地抚上高耸的腹部,仿佛已经触摸到了那“大富大贵”的未来。
陈天财更是激动得嘴唇微颤,他这辈子的辛劳、与西头兄弟的龃龉,
似乎都在这一刻找到了意义——都是为了给这个贵子铺路啊!“先生……此话当真?
”陈天财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命理之事,岂敢妄言?”算命先生一脸高深莫测,
“此子乃文昌星照命,将来读书识字,不在话下,经商入仕,皆有大成。
东家就等着享儿子的福吧!”陈天财不再犹豫,连忙让妻子取出小心收藏的几串铜钱,
恭敬地奉上。算命先生接过铜钱,掂了掂,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又说了几句吉祥话,
便起身告辞。夫妻俩千恩万谢地将先生送到门口,望着那青袍背影消失在村口小路的尽头,
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兀自盘算着将来如何培养这个孩子,是送他上学堂,
还是让他继承布房生意……他们谁也没有看见,那算命先生走出不远,
回头望了望陈家那间普通的土坯房,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笑意。那笑里,
有几分行走江湖的洞悉,有几分对世人痴念的怜悯,或许,还有一丝完成一桩生意后的轻松。
他每日里要说上许多类似的吉利话,对于这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户,
一个“大富大贵”的预言,便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最甜美的蜜糖,至于真假,
谁又真的去追究呢?乱世之中,希望本身,就比真相更珍贵。他摇了摇头,摇动手中的铜铃,
叮叮当当地走向下一处可能需要慰藉的人家。而陈家屋内,喜悦的气氛仍在弥漫。
陈天财看着妻子,眼中焕发出许久未见的光彩:“听见没?咱儿子,是有大出息的!以后,
这布房得扩大,得送他去念书,认字、算账……”希望,如同黑暗中点燃的一盏灯,
虽然微弱,却真切地照亮了这个贫寒之家的一角。他们虔诚地相信着那个遥远的预言,
却不知命运早已备下了它自己那套,严酷而真实的谎言。
第三章 :学堂算命先生那句“文昌星照命”的断言,
如同在陈天财干涸的心田里落下了一场甘霖。尽管布房的生意依旧只是勉强维持,
尽管妻子后来又接连生下了隆华、隆元两个儿子,使得本就不宽裕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
但陈天财夫妻对长子陈隆兴的期望,从未动摇过。“就算砸锅卖铁,也得让兴伢子念书!
” 这成了陈天财咬紧牙关的信念。于是,在陈隆兴七岁那年,父亲领着他,
揣着东拼西凑的束脩,走进了邻村一位老秀才开设的蒙馆。蒙馆设在一间废弃的祠堂里,
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旧书本和墨锭的味道。十几个年龄不一的学童,
摇头晃脑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陈隆兴,这个太山村土生土长的孩子,
仿佛天生就该坐在这样的地方。他不像其他顽童那般坐不住,
乌黑的眼睛紧紧盯着先生手中的戒尺和书本,耳朵捕捉着每一个字的读音。
先生教《三字经》、《百家姓》,他往往是最先背熟的;开始描红写字,他的手腕虽有力道,
却能写出横平竖直、结构端正的字来,让老秀才都暗自点头。尤其显出他与众不同的,
是学算数。老秀才除了教《九章算术》,也教些实用的珠算口诀。
别的孩子对着算盘珠子愁眉苦脸,陈隆兴却像是无师自通。手指在算盘上拨弄,噼啪作响,
又快又准。他甚至能举一反三,帮父亲清算布房那些琐碎的账目时,总能发现些微的差错。
不过两三年光景,陈隆兴便成了蒙馆里拔尖的学生,也成了太山村一个小小的“名人”。
村里谁家要写个书信、春联,或者结算个买卖账目,都会来找这个年纪不大的“秀才”。
他坐在自家布房的门槛上,或者村口的大槐树下,一脸认真地替人书写、计算,
那份沉稳气度,已然超越了他的年龄和这个偏僻村庄的范畴。知识像一束光,
照亮了他原本可能局限于田地与布摊的世界。
他通过老秀才偶尔带来的、皱巴巴的《申报》残页,知道了县城、省城之外,
还有一个叫“北京”的地方,知道了皇帝没了,知道了外面正在打仗,
知道了许多他父辈从未听闻的新鲜事物。他的眼神,
不再仅仅停留在鄱阳湖的波涛和太山的轮廓上,
而是时常望向那条通往镇外、通往未知远方的官道。与此相比,他的两个弟弟,隆华和隆元,
则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隆华机灵,却耐不住学堂的寂寞,坐了不到半年,
便嚷嚷着要跟父亲学做生意。他确实有点小聪明,
在布房里招呼客人、学着讨价还价很是活络,但心思浮动,远不及他哥哥读书时的专注。
隆元则更像块沉默的土地,从小便跟着母亲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
对犁耙锄头比笔墨纸砚亲切得多。他力气大,肯吃苦,是田间的一把好手,但言语不多,
眼界也固着在春种秋收、柴米油盐之上。兄弟三人,渐渐显露出不同的气质。
陈隆兴是书卷气的,带着一种与周遭环境微微疏离的沉思;陈隆华是市井气的,
眉眼间透着精明与算计;陈隆元则是泥土气的,憨厚、踏实,如同太山脚下沉默的田垄。
陈天财看着三个儿子,心里滋味复杂。他对隆兴寄予厚望,却又隐隐感到,
这个儿子读的书越多,心似乎就飞得越远,不再是他这间小小布房所能羁绊的了。
而隆华的滑头和隆元的憨实,又让他对家业的未来,生出几分不确定的忧虑。夜晚,
陈隆兴在油灯下温书,手指划过书页上的字句,
那些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词句,在他年轻的心湖里投下石子,
漾开一圈圈涟漪。窗外,是鄱阳湖亘古的潮声,和村庄沉睡的呼吸。他并不知道,多年以后,
正是这盏油灯下汲取的微光,和心中被书籍点燃的那点星火,
会驱使他做出一个改变整个命运的决定。第四章 :婚嫁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
它掠过太山斑驳的树影,拂过鄱阳湖不息的水波,也将陈家的儿女们,
推向了各自的人生渡口。十几年光阴,就在学堂的读书声、布房的算盘声和田间的犁铧声中,
倏忽而过。仿佛只是一转眼,陈天财的鬓角已染上霜白,而他的孩子们,
都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时代的阴影,如同湖上渐起的迷雾,
开始悄无声息地渗入这个湖畔小村的日常。军阀混战的消息,
时断时续地通过走商贩夫的口传来,一会儿是北边打了胜仗,一会儿是南边换了都督,
搅得人心惶惶,物价也像六月天的湖水,涨落不定。在这动荡的底色上,陈家的婚嫁喜事,
便成了些许亮色,却也各自带着时代的印记。最先张罗的,是几个女儿的出嫁。
如同大多数农村人家,女儿的婚事更像是一场场资源的交换与联盟。花香性情温顺,
嫁给了北湖一户以打渔为生的人家,聘礼是几担鲜鱼和一张新织的渔网,图的是离湖近,
吃食不愁。花音模样周正些,许给了汉桥镇上一家小杂货铺的伙计,
算是攀了点点“镇上”的边,婚礼那天,花音穿着红褂子,坐上了雇来的驴车,脸上有光,
却也藏着对未知生活的怯意。花蝶嫁得最近,就是本村牛路口替财主放牛的李姓人家。
婚事办得最简单,几乎就是两家人凑在一起吃了顿饭,交换了庚帖。花语性子有些烈,
提了几门亲事都不甚满意,亲事便拖了下来,前途未卜。花芯和花雷年纪尚小,她们的命运,
还笼罩在未来的迷雾里。女儿们像蒲公英的种子,风一吹,便散落四方,
维系着家族以姻亲为纽带的关系网。而真正让陈天财操心的,是三个儿子的立业成家。
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 这一年,皇帝退位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刮到了太山村,
村人们聚在祠堂前议论纷纷,大多是不解与茫然。但对于陈家,这一年最大的事,
是长子陈隆兴二十岁,娶亲了。新娘姓周,是邻村一位塾师的女儿,虽非大富大贵,
却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家。这门亲事,是陈天财精心挑选的,他总觉得,能识文断字的儿子,
也该配个能持家、明事理的媳妇。婚礼办得颇为体面,陈隆兴穿着崭新的长衫,虽略显清瘦,
却自有一股读书人的挺拔气度。周氏则蒙着红盖头,举止端庄。拜堂时,鞭炮声噼啪作响,
掩盖了远处隐约传来的、不知是哪派军阀过境的马蹄声。新婚之夜,红烛高烧,
陈隆兴看着妻子羞涩而温婉的脸庞,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或许想着,守着这布房,
与妻子安稳度日,教养儿女,便是最好的人生了。这是乱世中,难得的一段静谧时光。
一九二〇年,军阀割据愈演愈烈。 老二陈隆华也成了家。他娶的是何氏,
镇上一家小客栈老板的女儿。隆华脑子活络,常去镇上贩布,与何家熟识。这场婚事,
带着更多市井的务实色彩。聘礼是几匹上好的细布和一笔现洋,婚礼在镇上客栈办了几桌,
请的多是生意上的伙伴,席间谈论的多是时局对行商的影响,哪条路又不太平了,
哪种布匹涨价了。何氏精明能干,过门后,很快成了隆华打理布房生意的得力助手,
小两口算计着如何将生意做得更大。一九二七年,北伐的浪潮席卷南方。 老三陈隆元,
这个最像庄稼汉的儿子,也迎来了他的婚事。他娶的是同村李氏的女儿,
一个同样沉默能干的姑娘。他们的结合,如同土地与种子的相遇,自然而踏实。
婚礼就在村里办,席面是自家种的菜、养的猪,热闹又朴实。前来道贺的,
多是村里的佃户和邻舍,他们关心的是今年的收成,湖里的鱼情,对山外轰轰烈烈的革命,
感觉遥远而模糊。隆元憨厚地笑着,给客人敬酒,他的人生目标简单而明确:多打粮食,
让一家人吃饱穿暖。几场婚嫁,如同几幅色调不一的画卷,
拼凑出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存图景。有对知识的向往隆兴,有对财富的追求隆华,
有对土地的依恋隆元,也有女子无法自主、随波逐流的命运几个姐妹。陈家的香火,
就这样在鄱阳湖畔延续下来。儿子们成了家,女儿们出了门。表面上,这个家族在开枝散叶,
人丁兴旺。陈天财看着满堂儿孙,或许会感到一丝欣慰,觉得对得起祖先,
也对得起那个“大富大贵”的预言。然而,在那喜庆的鞭炮声和喧闹的宴席之下,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