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皓月当空,蔓草滋长

第三章 技术合伙人

发表时间: 2025-09-11
一周后的午后,车库咖啡比往常更加拥挤。

林皓和苏蔓占据着老位置,桌上摊满了打印出来的商业计划书和界面草图。

“我学长说他三点准时到。”

苏蔓看了眼手机,语气中带着期待,“他叫陈志远,大家都叫他老陈。

虽然才大西,但己经是技术圈里小有名气的前端高手了。”

林皓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

他重新检查了一遍准备好的技术架构图,既期待这位技术高手的加入,又莫名担心自己的主导地位会受到挑战。

三点整,咖啡馆的门被推开,一个身材高瘦的男生走了进来。

他穿着件略显宽大的格子衬衫,背着一个看起来沉甸甸的双肩包,眼镜后的目光迅速扫过全场,然后径首走向他们的桌子。

“老陈!”

苏蔓起身招呼。

陈志远点点头,目光落在林皓身上,简洁地自我介绍:“陈志远,清华计算机系。”

“林皓,北航计算机。”

林皓起身与他握手,感觉到对方手掌的力度和干燥。

三人落座后,气氛有片刻的沉默。

老陈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一台厚重的ThinkPad,贴满了各种开源软件的贴纸。

“苏蔓大致跟我说了你们的想法。”

老陈开门见山,“我认为市场确实存在空白,但技术实现上有几个难点。”

他调出一个文档,“首先是多平台适配问题,Android设备碎片化严重,不同屏幕尺寸和系统版本会导致兼容性问题。”

林皓身体前倾:“我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响应式设计,核心功能用Web技术实现,再用原生代码包装。”

老陈摇头:“混合应用体验不够流畅。

我建议使用跨平台框架,但针对性能关键模块做原生优化。”

他调出几行代码示例,“比如这个列表渲染性能问题,我最近在研究一个优化方案...”两人迅速陷入技术细节讨论,语速快得让苏蔓几乎插不上话。

她看着这两个刚刚认识的程序员,仿佛他们己经共事多年,只能无奈地笑笑,起身去给大家添咖啡。

当她端着三杯咖啡回来时,林皓和老陈正激烈争论着一个技术方案的优劣。

“React Native还没成熟,贸然采用风险太大!”

林皓坚持道。

“但原生开发两个版本成本太高,我们人手不足。”

老陈反驳。

苏蔓将咖啡放在两人面前:“打断一下技术大神们。

能不能用我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一下,你们在争论什么?”

林皓和老陈对视一眼,几乎同时开口,然后又同时停住。

最后还是林皓解释道:“简单说,就是选择什么技术来开发应用。

老陈想用较新的跨平台技术,节省开发成本;我认为应该用更成熟的技术,降低风险。”

老陈补充:“但我的方案能让我们更快推出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苏蔓思考片刻,问了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哪种方案更能保证用户体验流畅?

小商家老板们可不会管我们用了什么高科技,他们只关心应用卡不卡,好不好用。”

这个问题让两位技术男沉默了片刻。

“原生开发确实体验更好,”老陈最终承认,“但需要双倍开发时间。”

林皓接着说:“但如果用户体验差,即使快速推出产品也可能失去用户。”

气氛有了微妙变化。

苏蔓的问题将讨论焦点从纯技术拉回到了用户需求本身。

“也许可以折中。”

林皓沉思后提议,“核心功能用原生开发保证体验,次要功能用Web技术实现。

先推出Android版试水,验证市场后再开发iOS版。”

老陈推了推眼镜:“这个方案可行。

我可以负责Android端核心模块开发,同时搭建跨平台架构的基础。”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三人详细讨论了技术路线、开发周期和分工。

老陈不仅技术功底扎实,对产品也有独到见解。

当林皓提到服务器成本问题时,老陈甚至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案:利用云服务的免费额度度过最初期,等用户量增长后再升级。

“我在阿里云有朋友,可以帮我们争取一些初创企业优惠。”

老陈轻描淡写地说。

夕阳西斜时,三人己经拟出了初步的开发计划和分工:林皓负责后端架构和数据库设计,老陈负责前端开发和跨平台适配,苏蔓则负责产品设计、市场调研和准备创业大赛。

“所以,”苏蔓看着两位技术合伙人,眼睛弯成月牙,“我们算是团队成立了?”

林皓与老陈对视一眼,同时点头。

老陈从包里拿出一个U盘递给林皓:“这里面有我写的一些基础框架代码,你们可以看看。

明天我开始搭建开发环境。”

林皓接过U盘,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重量。

这不仅仅是代码,更是一份承诺。

分别时,老陈对林皓说:“你的后端架构设计很出色,特别是那个数据同步方案。”

这是技术人之间最高的赞美。

林皓回应道:“你的前端优化方案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回学校的路上,林皓收到苏蔓的短信:“感觉你们俩挺合拍的:)”林皓微笑着回复:“他是个厉害的角色。

我们的团队更强大了。”

那天晚上,林皓仔细阅读了老陈提供的代码。

代码整洁优雅,注释详尽,体现着作者严谨的思维习惯。

他在几处精妙的算法实现前停留良久,内心既欣赏又隐约感到一丝压力——这位新合伙人的技术水平可能还在自己之上。

与此同时,在老陈清华大学的宿舍里,他正对室友评价今天的会面:“林皓的技术视野很开阔,不只是会写代码的那种。

苏蔓的产品感很好,能抓住核心需求。

这个项目...有戏。”

而在北大女生宿舍,苏蔓则在修改商业计划书,将老陈的加入和技术方案更新进去。

她看着计划书上逐渐增多的团队成员名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三个年轻人,带着不同的技能和期待,因为一个共同的想法走到了一起。

他们还不知道前方有多少挑战在等待,但此刻,咖啡馆里诞生的梦想正在慢慢照进现实。

夜深了,中关村的灯火依旧通明。

在林皓的笔记本电脑上,一个名为“小商助”的工程项目刚刚创建,里面己经有了第一个基础框架代码文件,提交者写着三个名字:Lin Hao, Chen Zhiyuan, Su Man。

梦想的轮子,开始转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