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西安,七月的风裹着古城墙的厚重与生机。
半坡博物馆的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院子里的泡桐树正发出嫩绿的新叶,仿佛在迎接一批特殊的客人。
半坡公司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六位高层领导围坐在长桌旁,眉头紧锁。
来自新疆八一农学院的张建国和李雪梅,伊犁师范的王志强,陕西师范大学的赵教授、刘讲师和陈讲师,还有半坡博物馆的刘馆长和孙副馆长,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份关于新疆石河子员工的评估报告。
“这批孩子,形象条件确实不错。”
刘馆长率先打破沉默,“身高、长相都很出众,普通话也标准,往博物馆里一站,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没错,”孙副馆长点点头,“但这纪律性和执行力实在让人头疼。
上班迟到、工作拖沓,这样下去可不行。”
张建国推了推眼镜,说:“我在新疆待过,那边的生活节奏和这边不太一样。
可能他们还没适应咱们这边的工作要求。”
“可这不是理由啊,”赵教授叹了口气,“博物馆工作讲究的就是严谨、规范,没有纪律性怎么行?”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凝重的气氛。
李雪梅突然眼前一亮:“我有个想法。
咱们可以给他们加开军训课,通过军事化管理来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执行力。”
“军训?”
王志强微微皱眉,“可行吗?
他们毕竟是来学习文化和手工实践的,会不会耽误正课?”
刘讲师笑了笑:“我觉得可行。
军训时间不用太长,半个月就行。
在这半个月里,文化课和手工实践课照旧,利用早上和傍晚的时间军训,正好让他们劳逸结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逐渐热烈起来。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会议决定从即日起,为这批新疆石河子的员工加开为期半个月的军训课。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半坡博物馆的空地上就响起了嘹亮的哨声。
八十几名来自新疆石河子的员工睡眼惺忪地***在一起,看着眼前身穿迷彩服、表情严肃的教官,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个集体!”
教官大声喊道,“在这里,没有特殊,只有纪律!”
第一天的军训,对这些习惯了自由散漫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站军姿、走正步、喊口号,每一项训练都让他们叫苦不迭。
尤其是在烈日下站军姿,没一会儿,就有人开始偷偷擦汗、东倒西歪。
“立正!
挺胸抬头!
目视前方!”
教官的声音如洪钟般响起,“不要以为我看不见你们的小动作!
在这里,你们代表的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团队!”
中午休息时,几个员工凑在一起抱怨。
“这是什么呀,我们是来学手艺的,又不是来当兵的。”
“就是,累死了,早知道不来了。”
但抱怨归抱怨,下午的训练依旧准时开始。
渐渐地,大家发现,军训虽然辛苦,但却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当他们整齐划一地迈出步伐,当口号声在博物馆上空回荡,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在军训的同时,文化课和手工实践课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赵教授的历史课生动有趣,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半坡文化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刘讲师的手工课上,大家跟着学习制作陶器、编织,感受着古老技艺的魅力。
晚上,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和学习,员工们围坐在宿舍前的空地上,分享着一天的感受。
月光洒在他们年轻的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却也透着坚毅。
“你们发现没有,”一个女孩突然说,“虽然军训很累,但我现在做事好像更有劲头了,也不那么拖拉了。”
“是啊,”另一个男孩点点头,“以前在石河子,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现在每天都过得好充实。”
半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
结业那天,半坡公司的领导们都来到了军训现场。
看着整齐列队、精神抖擞的员工们,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分列式开始,员工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从领导们面前走过。
那声音,那气势,仿佛让整个半坡博物馆都为之震动。
“稍息!
立正!”
教官一声令下,队伍瞬间安静下来,“现在,请领导们检阅!”
刘馆长走上前,目光扫过每一个员工,激动地说:“半个月前,你们带着懵懂和青涩来到这里。
今天,我看到的是一支纪律严明、充满活力的队伍!
军训,不仅锻炼了你们的体魄,更培养了你们的纪律性和执行力。
我相信,有了这种精神,你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那一刻,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自豪。
他们知道,这半个月的军训,不仅仅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成长。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半坡博物馆的屋顶上,洒在员工们青春洋溢的脸上。
明天,他们将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文化传承和手工实践的学习中,为古老的半坡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而这段军训的时光,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