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一个负翁的十年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14

前言:十年债务泥沼,一场普通人的自我救赎这不是一本关于财务自由的速成指南,

更不是一个一夜暴富的神话。这只是一个普通人的十年记录。

记录了一段从虚幻的“中产梦”跌入真实的债务深渊,

再从绝望谷底凭借最笨拙、却也最坚实的方式,一步步爬回地面,

最终获得内心安宁的真实故事。2009年,我所在的城市,房价每平米还不到两千。

像无数怀揣安家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我挤上了那趟看似通往“人生巅峰”的列车。

2014年,我掏空父母的积蓄,再刷爆自己的信用卡,终于凑齐首付,

买下了一套二手毛坯房。手握钥匙的那一刻,我以为握住了未来。殊不知,我握住的,

是一副沉重的枷锁。紧接着,是长达数年的债务泥沼。

微薄的工资在高昂的利息面前杯水车薪。像所有急于摆脱困境的溺水者一样,

何一根看似能救命稻草:牛市冲天的股市、承诺暴利的邮票骗局、幻想翻盘的彩票……结果,

每一次挣扎,都让我在泥潭中陷得更深。催收电话打爆通讯录,工作丢了,恋人走了,

我众叛亲离,独自蜷缩在冰冷的毛坯房里,无数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我曾以为,

我的人生就这样了。转机,发生在我彻底放弃所有“捷径”幻想的那一刻。当我摊开账本,

直面那个庞大的债务数字时,我才真正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我戒掉一切浮华,

回归老本行,像小学生一样重新学习,熬夜考取专业证书,靠接最零散、最辛苦的会计活计,

一分一厘地偿还债务。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理解“周期”。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经济浪潮息息相关。我亲身经历了房地产的狂热与降温,

见证了实体经济的韧性。我终于明白,“实干兴邦”不仅是国家的战略,

更是我们每个普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十年。我从一个盲目乐观的“负翁”,

变成了一个清醒、踏实的劳动者。我还清了所有债务,找回了生活的尊严,更意外地,

通过分享我的经历,在网络世界找到了新的价值——成为一个警示牌,

告诉那些可能重蹈我覆辙的人:潮水退去时,裸泳者终将现形,而脚踏实地者,

方能屹立不倒。这本书,是我十年的忏悔录,也是我的重生笔记。它无关高深的财经理论,

只有血淋淋的教训和笨拙的坚持。如果你也正被债务困扰,对未来感到迷茫,

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启示:所有捷径,都是绝路。但只要你永不放弃,脚踏实地,

再深的泥沼,也终有走出的那一天。未来,属于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 陈远于2025年秋第一章:刷卡买下的“未来”2014年的夏天,

空气黏得像是糖浆,闷得人喘不过气。但当我从开发商那个胖经理手里,

接过那串冰凉、沉甸甸的钥匙时,却觉得全世界的阳光都聚焦在了我身上,灼热而耀眼。

钥匙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廉价的红色中国结,像是一种蹩脚的祝福。我用力攥紧它,

金属齿痕硌着手心,传来一阵真实的痛感。就是这阵痛感,让我确信,我不是在做梦。眼前,

是套一百二十平的二手毛坯房。空荡,破败,墙面是粗糙的水泥灰色,地上积着厚厚的灰尘,

几袋废弃的水泥堆在角落,空气中弥漫着石灰和尘埃的味道。但在我的眼里,

这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宫殿。这是我,陈远,在这座挣扎求生的四线小城里,打下的江山,

摸到的所谓“中产生活”的门槛。为了这一刻,我赌上了全部。总价四十万。首付十五万。

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掏空了家底,又跟亲戚借了一圈,凑了十万块。电话里,

母亲的声音带着疲惫和如释重负:“远啊,爸妈就这点能力了,剩下的……靠你自己了。

”父亲则在旁边沉默着,那沉默比言语更沉重。剩下的五万,

是我用自己的“智慧”和“胆量”解决的。三张信用卡,被我像榨汁机一样,套现到了极限。

过程并不光彩,找中介,付手续费,看着POS机吱吱地吐出钞票,心里既有犯罪的***,

也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当时我觉得这没什么,周围多少人都这么干?

街头巷尾POS机套现的小广告贴得比通下水道的还多,

信用卡中心的推销员恨不得把申请表塞进你怀里,口号喊得震天响:“超前消费,享受人生!

”“今天花明天的钱,撬动未来的杠杆!”我,一个普通二本毕业,

在这小城拿着每月三千块死工资的小会计,觉得我终于踩准了时代的脉搏。买房,

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抵御通胀、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甚至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未来的蓝图:哪里放沙发,哪里做书房,

阳台要养满绿植……我深吸一口满是灰尘的空气,却被呛得连连咳嗽。兴奋劲儿还没过去,

口袋里的手机不合时宜地剧烈震动起来,一下,两下,执拗得让人心慌。

我有些不耐烦地掏出来,屏幕的亮光在昏暗的毛坯房里有些刺眼。是一条短信,

来自招商银行。“您尾号xxxx的信用卡本期账单金额18,560.00元,

最低还款额1,856.00元,到期还款日X月X日,敬请按时还款。”仿佛一盆冰水,

从头顶浇下,瞬间淋灭了我所有的热情,只剩下刺骨的寒意。十八万五千六!

这个数字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我的胸口。我每个月的工资,税后到手,三千块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不吃不喝,整整半年多的工资,才能还清这一张卡的最低还款额!

而这,仅仅是开始。另外两张卡呢?房子的装修呢?家电呢?物业费呢?

刚才还觉得宽敞明亮的“宫殿”,

瞬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冰冷的、正在缓缓合拢的水泥棺材。那串钥匙,此刻重若千钧,

几乎要拖垮我的手臂。喜悦感潮水般退去,

露出底下狰狞的礁石——那是深不见底的债务和巨大的恐惧。我开始不受控制地计算,

额头冒出冷汗。以卡养卡的手续费,

利滚利的恐怖……我发现自己跌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数字陷阱,

而我当初竟以为那是通往天堂的阶梯。就在这时,手机又响了。

尖锐的***在空荡的房间里激起回响,吓了我一跳。是大刘,公司的同事,

有名的“路子野”。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起来,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干涩:“喂,

刘哥?”“哎哟,陈远!怎么样,钥匙拿到了吧?哥们儿,恭喜啊,总算是有房一族了!

”大刘的声音永远充满一种过度旺盛的精力。“啊……是,拿到了,谢谢刘哥。

”我努力让声音听起来正常些。“谢什么!我就说早买早好吧!对了,

正有个好事儿要告诉你!”大刘压低了声音,带着一种分享秘密的神秘感,“你这刚买了房,

压力大,哥这有个来钱快的路子,能帮你缓缓。”“什么路子?”我下意识地问,

心脏却莫名跳快了几拍。“股市!”大刘吐出两个字,语气带着诱惑,

“最近行情火得不得了,简直是捡钱!我小舅子,就上个月,投了五万块钱进去,

你猜怎么着?一个月,翻倍!十万了!这比干啥不强?”股市?

我脑海里瞬间闪过红绿绿的K线,那是我从未涉足,但又感觉充满暴富传奇的领域。

“这……靠谱吗?风险很大吧?”我迟疑着,

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又瞥了一眼手机上的催款短信。那串数字像火焰一样灼烧着我的眼睛。

“富贵险中求啊兄弟!现在这行情,闭着眼买都能赚!你就是胆子太小!想想看,

投点钱进去,快进快出,赚个几万块,你这装修款不就出来了吗?

信用卡那点利息还算个事儿?”大刘的话语像魔鬼的低语,精准地敲打在我最脆弱的地方。

装修款……信用卡利息……挂掉电话,我久久站在原地。毛坯房里寂静无声,

只有我粗重的呼吸。一边是银行冰冷的催债通知和眼前这座需要不断投钱的“废墟”,

一边是同事口中“一个月翻倍”的暴富神话。那个被现实压下去的、名为“侥幸”的念头,

如同干旱裂缝里挣扎出的毒草,再次疯狂地滋生出来。也许,真的存在一条捷径?也许,

我可以用一场冒险,来填补另一个深渊?我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感觉自己也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是看得见的、充满荆棘的还债长路,另一条,

则笼罩在迷雾里,却散发着诱人的金光。我该往哪走?第二章:K线图下的堵伯大刘的话,

像一粒火星,掉进了我这座早已被焦虑和债务烤得干枯的心原,瞬间燃起了熊熊烈火。

“股市”、“一个月翻倍”、“捡钱”……这些词在我脑子里日夜盘旋,

像魔咒一样驱散了我对催款短信的恐惧,甚至为我勾勒出一幅诱人的图景:只要搏一把,

不仅能轻松还清信用卡,还能让那间毛坯房变成真正温馨的家。那种“搏一搏,

单车变摩托”的侥幸心理,一旦滋生,便以惊人的速度疯狂蔓延,

彻底压垮了我本就脆弱的理智。我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为疯狂的一次“投资”。

白天,我依然是那个坐在办公室里,对着枯燥账本、表情麻木的小会计,

但心思早已飞到了那片红绿交织的虚拟战场。晚上,我把自己关在冰冷的毛坯房里,

唯一的光源就是那台二手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我疯狂地搜索一切与股票相关的信息,

加入了好几个炒股QQ群,里面充斥着各种“股神”、“老师”,他们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

分析着K线图,预测着涨停板,晒着令人眼红的盈利截图。群里气氛狂热,

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谈论着“国家牛”、“改革牛”,仿佛这是一个永不落幕的盛宴,

傻子都能赚钱。我看着那些代码和曲线,起初一头雾水,

但架不住群里日夜不停的财富故事轰炸。那种氛围,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不炒股,

就是跟不上时代,就是眼睁睁看着别人发财的傻子。内心的贪婪和急于翻盘的迫切,

让我选择性地忽略了一切关于风险的提示。我告诉自己,就这一次,快进快出,

赚到装修钱就撤!我咬着牙,动用了最后一点能撬动的信用额度,又套现了两万块钱。

鼠标指针在“银证转账”的确认按钮上悬停了很久,手心里全是汗。最终,心一横,

点了下去。两万块,进入了那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

我根本不懂什么基本面、技术分析,全凭群里“老师”的推荐和一种盲目的跟风。

我买的第一只股票,是群里吹捧的“一带一路”概念股。买入后的几天,它真的涨了!

虽然不多,只有几个点,但那浮动的盈利数字,让我的肾上腺素急剧飙升。那种感觉,

比我拿到工资时***一百倍,这是一种不劳而获的***,

是一种自以为掌控了财富密码的虚幻成就感。初战告捷,让我信心爆棚。

我觉得自己就是天选之子,之前的倒霉都是为了此刻的爆发。我后悔了,后悔自己太胆小,

投入得太少。要是当时投五万,现在不就赚五千了吗?这种念头像毒蛇一样啃噬着我。

侥幸心理彻底占据了上风。风险?那是对弱者而言的!我再次红了眼,像输急了的赌徒,

千方百计又凑了三万块——这次,几乎是恳求着套现出来的——全部追加了进去。

我的本金变成了五万。我幻想着,哪怕只涨百分之五十,就是两万五的利润!

信用卡的窟窿能填上一大半了。那段时间,我完全活在了K线图里。上班偷偷用手机看盘,

下班就死死盯着电脑屏幕。股价每上涨一点,我都欣喜若狂;每回落一点,我又焦躁不安。

我的情绪完全被那几条起伏的曲线绑架。我甚至开始做更大的梦,

觉得靠炒股实现财富自由也不是不可能。然而,市场的残酷远远超乎我的想象。狂欢的顶点,

往往就是崩塌的开始。2015年夏天的股灾,毫无征兆地降临了。

前一天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第二天开盘,大盘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直线下跌。起初,

我还以为是正常调整,甚至想着要不要补仓。但下跌的速度和幅度,让人瞠目结舌。

千股跌停,从神话变成笑话,只需要一个交易日。我的股票,毫无例外地被钉死在跌停板上。

想卖都卖不掉。一天,两天,三天……连续的无量跌停。账户里的资产数字,

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缩水。盈利早就化为乌有,本金开始快速蒸发。

四万、三万、两万……我懵了,大脑一片空白。不肯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我疯狂地刷新着页面,期待着奇迹般的V型反转。群里早已乱成一锅粥,

之前那些意气风发的“老师”们集体失声,只剩下散户们绝望的哀嚎和咒骂。最终,

当跌势稍稍企稳,我能卖出的时候,我那投入的五万块钱,已经缩水得只剩下一万出头。

我瘫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背靠着粗糙的墙面,双眼失神地望着笔记本电脑的屏幕。

那一片惨绿,仿佛是我人生此刻最真实的写照,绿得刺眼,绿得让人绝望。

不仅仅是因为钱没了,那是我最后的希望和赖以翻身的本钱。更是一种信念的彻底崩溃。

我自以为是的“智慧”和“胆量”,在真正的市场风险面前,不堪一击。我不仅没赌来摩托,

连那辆破旧的“单车”——我本就不多的本金和可怜的信用——也彻底赔了进去。

房子的装修,变得遥不可及。而新一轮的信用卡账单,带着高昂的利息,如同索命的符咒,

再次如期而至。冰冷的绝望,像潮水一样,将我彻底淹没。

第三章:猴票骗局与三千残值股市的惨败,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

浇灭了我所有虚妄的火焰,只留下冰冷的现实和更深的泥潭。那亏损的三万多块钱,

不仅是数字的蒸发,更是压垮我财务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信用卡的还款日像旋转木马,

一个接一个,永无止境。为了堵上旧窟窿,我不得不开辟新的“战线”——以卡养卡。

手续费像跗骨之蛆,每次倒腾都让我本就干瘪的本金再瘦一圈。生活品质?

那早已是奢侈的回忆。我戒了烟,断了所有不必要的社交,

午餐从外卖变成了从家里带的、毫无油水的冷饭,晚上常常就是一碗清汤寡水的挂面。

我不敢回家,怕父母问起,更怕看到他们担忧的眼神,那间冰冷的毛坯房,

成了我唯一能蜷缩的壳。人在绝望的深渊里,哪怕看到一丝微弱的光,

都会以为是救赎的绳索,拼了命地想抓住。就在我几乎要被债务压垮的时候,

一个陌生的QQ号发来了好友申请,备注是“优质投资交流群,共享财富密码”。若是平时,

我大概率会直接忽略。但那时,我太需要一根救命稻草了。鬼使神差地,我点了通过。

瞬间就被拉进了一个名叫“珍邮荟萃·财富共赢核心群”的群聊。群里热闹非凡,

与我这死寂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几位自称“导师”的人,

每天定时用充满***的声音讲解邮票收藏知识,

展示着各种看似老旧却据说价值连城的邮票图片,尤其是“庚申猴票”,

被他们描述成“纸黄金”、“一枚换套房”的神话级藏品。群里还有大量“群友”,

不断晒出盈利截图,感谢导师带他们“斩获暴利”、“实现财富自由”。起初,

我是极度怀疑的。吃过了股市的大亏,我告诫自己不能再轻易上当。我冷眼看着他们的表演,

觉得漏洞百出。但一天天过去,看着那些不断刷屏的“成功案例”,

煽动性的话语描绘着“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邮票是实物投资、抗通胀利器”的蓝图,

我那颗想快速翻本的心,又开始不安分地跳动。

他们精准地抓住了我急于摆脱困境、渴望奇迹的心理。“邮票是实物,看得见摸得着,

比虚无的股票靠谱多了!”“机会就在眼前,错过了这波,就像当年错过猴票一样,

后悔一辈子!”“跟着团队走,稳赚不赔,快速回本不是梦!”这些话语,像催眠曲一样,

日夜在我耳边回响。我内心的天平逐渐倾斜。是啊,股票是虚拟的,说没就没了,

邮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总不会像股票一样跌没了吧?万一……万一真的能赚呢?

万一这就是我翻身的机会呢?侥幸心理,再次以更猛烈的态势卷土重来。我对自己说,

就试一次,最后一次!我把牙关咬得咯咯响,

动用了我能想到的最后一点资源——几乎是恳求着,又从另一张快要到期的信用卡里,

套现出了三万块钱。这几乎是我当时能撬动的全部额度了,

像是一场输光了所有筹码前的最后一搏。钱打过去的时候,我的手在抖。

对方发来了一系列图片和所谓的“收藏证书”,看起来煞有介事。

我买了几套他们极力推荐的“潜力票”,其中就包括那套被吹上天的“庚申猴票”。那一刻,

我仿佛握住了通往解套世界的门票,心里甚至升起一种悲壮的希望。然而,

这种希望比泡沫消散得还快。几天后,当我像往常一样想打开群聊,

看看“导师”有什么最新指示时,却发现那个群消失了。不是被踢出,而是整个群都解散了。

我疯狂地给“导师”发信息,全是红色的感叹号。打电话,已是空号。一瞬间,血液都凉了。

我瘫在椅子上,大脑一片空白。又被骗了!同样的套路,不同的外衣,而我,像一头蠢猪,

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走进了屠宰场。

愤怒、羞愧、绝望……种种情绪像火山一样在我胸腔里爆发。我冲进卫生间,

用冷水猛泼自己的脸,看着镜子里那个双眼通红、面目可憎的失败者,

我第一次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我不是一直自诩聪明吗?不是个会计吗?

怎么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不,是三次、四次!我到底是有多蠢?!报警,做了笔录。

接待我的老警察听着我的叙述,眼神里带着一丝怜悯和无奈。“小伙子,这种案子太多了,

网络诈骗,对方都在境外,钱……追回来的希望很渺茫。”他的话,像最后的判决。

那三万元,再次石沉大海。我像疯了一样在网上搜索着关于那几张邮票的信息,结果发现,

那不过是市面上随处可见的、价值极低的普通邮票,所谓的“收藏证书”更是伪造的。

我拿着那几张花三万块买来的、一文不名的花纸头,感觉它们像烧红的烙铁,烫得我手疼。

最后,我抱着最后一丝侥幸,把它们挂到了一个二手收藏品网站。历经几个月,问者寥寥。

最终,一个买家磨破了嘴皮子,以一个极具侮辱性的价格——三千块,

买走了那套“庚申猴票”和其他几张票。拿到那皱巴巴的三千块钱时,我没有丝毫感觉,

仿佛那只是几张废纸。夜深人静,我蜷缩在毛坯房的水泥地上,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巨大的空虚和自我厌弃感吞噬了我。我到底在干什么?我的人生怎么会变成这样一幅烂摊子?

就在这时,我习惯性地刷新着常去的贴吧,一个色彩鲜艳的弹窗广告跳了出来:“时时彩,

高额返奖,日赚千金不是梦!注册即送**!

”广告上那些金光闪闪的数字和美女诱惑的笑容,在此时此刻,对我这个输光了一切的赌徒,

产生了一种诡异的吸引力。我的手指放在鼠标上,颤抖着。

内心有一个声音在疯狂呐喊:停下!不能再陷进去了!但另一个更强大的声音,

混合着债务的压力和翻本的疯狂执念,却在说:万一呢?万一这次运气就站在我这边呢?

光标,在那个鲜艳的“注册”按钮上,犹豫地、徘徊着,最终,

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轻轻点了下去……第四章:债务的雪崩“时时彩”的网页,

花里胡哨,充满了即时反馈的***。最初注册赠送的“**”,像诱饵一样,

让我小赚了几十块。这种轻易得来的“甜头”,让我这个在绝望中溺水的人,

仿佛抓到了一根稻草。我迅速沉迷进去,研究所谓的“走势图”,熬夜追号,

心率和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同频共振。赢的时候,肾上腺素飙升,

短暂地忘记一切烦恼;输的时候,不甘和赌徒心理作祟,总想着下一把就能翻盘。

结果毫无悬念。那用猴票换来的、带有羞辱性的三千块钱,

以及我好不容易从牙缝里省下的最后一点生活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再次蒸发殆尽。

这次,连一张实体的废纸都没留下。几乎与此同时,

尝试的另一个“捷径”——一个号称投资年轻艺术家画作、承诺高额返利的艺术品众筹平台,

也爆雷了。平台网站无法登录,负责人失联。我投进去的几千块钱,血本无归。至此,

我所有试图“走捷径”翻盘的尝试,全部以惨败告终。

股市、邮票、彩票、艺术品……我像一个闯进了雷区的瞎子,每一步都精准地踩在了陷阱上。

债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因为这些愚蠢的尝试和滚雪球般的利息,形成了全面的雪崩。

第一个打来的,是银行的催收电话。语气从最初的客气提醒,变成了严厉的警告。“陈先生,

你的账户已严重逾期,如果再不处理,我们将采取下一步法律手段,这会影响你的个人征信,

甚至可能涉及信用卡诈骗罪……”我握着电话,手心里全是冷汗,

只能卑微地重复着:“不好意思,再宽限几天,我正在想办法……”但这只是开始。

催收电话开始不分昼夜地响起,像索命的梵音。公司的座机开始频繁响起,

前台同事看我的眼神都带着异样。终于,部门经理把我叫进了办公室,委婉地表示,

我个人的事情已经影响了工作,希望我能妥善处理,否则……我明白那“否则”后面的意思。

我主动递交了辞职信。失去工作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最后一点立足之地也消失了。

最沉重的打击,来自女朋友林薇。

她终于无法再忍受这种整天被催债电话骚扰、看不到任何未来的日子。那天晚上,她看着我,

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的温情,只剩下疲惫和失望。“陈远,我们分手吧。”她的声音很平静,

却像一把刀扎进我心里,“我受不了了,真的受不了了。每天活在恐惧里,看不到头。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想解释,想挽留,但张了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