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知青故事选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13

知青故事1973第一节 北上的列车与黑土地的风1973年的秋天,

北京站的站台像一口巨大的、沸腾的铁锅。

空气中混杂着煤烟味、汗臭味和劣质烟草的味道。李建国挤在人群里,

肩膀上扛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蓝色土布包袱,

里面裹着他仅有的几件换洗衣物和一本翻得卷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建国!这里!

”他循声望去,看见高中同学王卫东正踮着脚朝他挥手,

身边还站着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眼神怯生生的姑娘。是同校的林晓梅,

听说她父母都是大学教授,这次也被“动员”下乡了。“卫东,晓梅。”李建国挤过去,

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真没想到咱们三个能分到一块儿去。”王卫东拍了拍他的肩膀,

脸上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兴奋和憧憬:“可不是嘛!到了北大荒,咱们好好干,

争取早日入团、入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他说着,还攥了攥拳头,

像要上战场一样。林晓梅只是小声地说了句:“请多关照。

”她的目光落在站台尽头那列漆成深绿色的火车上,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她从小在城市长大,

连庄稼都没见过,一想到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据说冬天能冻掉耳朵的地方,心里就发怵。

“呜——”火车开动的汽笛声像一声悠长的叹息,打断了三人的思绪。

李建国回头望了一眼站台上挥手告别的父母,鼻子一酸,赶紧转过头去。

他看到林晓梅偷偷抹了抹眼睛,王卫东则强装镇定地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风景。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渐渐变了。 高楼大厦变成了低矮的平房,

肥沃的农田变成了荒凉的原野。刚开始,车厢里还很热闹,知青们唱着革命歌曲,

聊着对未来的畅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和沉默。

三天三夜后,火车终于在一个名叫“七星泡”的小站停了下来。

李建国他们跟着人流下了火车,一股凛冽的寒风瞬间灌进了衣领,让他打了个寒颤。

天空是灰蒙蒙的,地面上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看不到尽头。

“这就是北大荒啊……”王卫东喃喃自语,语气里少了几分当初的兴奋,多了几分茫然。

一个穿着军大衣、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他是红旗生产大队的队长,姓赵,

大家都叫他赵队长。赵队长手里拿着一个花名册,挨个点名:“李建国?”“到!

”“王卫东?”“到!”“林晓梅?”“到……”点完名后,赵队长粗声说道:“都跟我走!

队里的马车在外面等着呢,到了队里先安排住处,明天一早开始上工!

”知青们跟着赵队长走出火车站,看到几辆简陋的马车停在路边。马车上铺着干草,

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霉味。李建国把包袱扔到马车上,扶着林晓梅上了车。

王卫东则兴奋地跳上马车,还摸了摸拉车的马。马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

终于到达了红旗生产大队。 村子里的房子都是用土坯砌成的,屋顶盖着茅草,

看起来十分简陋。赵队长把他们带到一排闲置的土坯房面前,说:“男知青住左边这两间,

女知青住右边这两间。里面已经搭好了土炕,你们自己收拾一下。

”李建国和王卫东走进左边的一间土坯房,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两铺用土坯砌成的大炕,

炕上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墙角堆着一些杂物,散发着一股潮湿的味道。

“这就是咱们以后的家了?”王卫东皱了皱眉,但很快又打起精神,“没事!

咱们自己动手收拾一下,肯定能住得舒服!”李建国点了点头,开始整理自己的包袱。

他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放在炕头的小桌上,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李建国,你不能退缩!

保尔·柯察金能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下来,你也一定可以!就在这时,

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林晓梅探进头来,手里拿着一个搪瓷缸:“李建国,王卫东,

你们有水吗?我想喝点水。”王卫东赶紧说:“有!我们刚烧了点热水,你进来喝吧。

”林晓梅走进来,看到屋里简陋的环境,眼神又暗了暗。李建国把搪瓷缸递给他,

说:“别担心,慢慢就习惯了。咱们既然来了,就好好干,总会有出路的。

”林晓梅接过搪瓷缸,喝了一口热水,心里稍微暖和了一些。她点了点头:“嗯,谢谢你。

”窗外的风越来越大,吹得窗户纸“呼呼”作响。李建国知道,他们在北大荒的生活,

从这一刻起,正式开始了。第二节 秋收的汗水与初次的挫折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

一阵急促的哨子声就把李建国他们从睡梦中惊醒。 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穿上冰凉的衣服,

跟着王卫东跑出了屋子。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赵队长拿着一个喇叭,大声喊道:“都快点!

今天的任务是收割大豆!男劳力跟我去东地块,女劳力去西地块,知青们跟着老社员学,

不许偷懒!”李建国和王卫东拿着镰刀,跟着一群老社员来到了东地块。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豆地,金黄色的豆荚挂满了枝头,在清晨的寒风中微微晃动。

老社员们熟练地弯下腰,挥舞着镰刀,大豆杆应声倒地。“小子,看好了!

”一个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老社员对李建国说,“割的时候要贴着地面,

别把根留太长,不然不好捆。”说着,他示范了一下,动作麻利而精准。

李建国学着老社员的样子,弯下腰,拿起镰刀割了起来。可他平时在城里连家务活都很少干,

哪里会用镰刀?刚割了几下,就觉得腰酸背痛,而且割得歪歪扭扭,豆荚也掉了不少。

王卫东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割得倒是挺快,但把不少豆杆都割断了,老社员看了直摇头。

“慢慢来,别着急。”老社员安慰他们,“谁刚开始都这样,多练练就好了。

”李建国咬了咬牙,继续埋头割了起来。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衣服,冷风一吹,

身上又冷又硬。他的手上磨出了血泡,疼得钻心,但他不敢停下来,怕被别人笑话。

他看了看身边的王卫东,他也在咬牙坚持着,脸上满是汗水。中午吃饭的时候,

知青们坐在田埂上,啃着冷硬的玉米面窝头,就着咸菜喝着凉水。林晓梅吃得很少,

她的手上也磨出了血泡,脸色有些苍白。“晓梅,多吃点,下午还有重活呢。

”李建国把自己的半个窝头递给她。林晓梅摇了摇头:“谢谢你,我吃不下。

”王卫东也说:“晓梅,别硬撑着,实在不行就跟赵队长说一声,休息一下。

”林晓梅摇了摇头:“不用,我能行。”她拿起窝头,咬了一小口,慢慢咀嚼着,

眼泪却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想家了,想念家里温暖的饭菜,想念父母的笑容。

下午的太阳稍微暖和了一些,但劳动强度丝毫没有减弱。李建国的手上的血泡破了,

汗水渗进去,疼得他差点叫出声来。他抬头望了望一望无际的大豆地,

心里有些绝望:这么多豆子,什么时候才能割完啊?就在这时,

他听到身后传来“啊”的一声尖叫。他回头一看,只见林晓梅摔倒在地上,

手里的镰刀掉在了一边,腿上流出了血。“晓梅!”李建国和王卫东赶紧跑了过去。好的,

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讲下去。知青之1973第二节 秋收的汗水与初次的挫折“晓梅!

”李建国和王卫东赶紧跑了过去。赵队长也听到了声音,跑了过来,看了看林晓梅的腿,

说:“是被镰刀划到了,口子还不浅。”他蹲下身,扯下自己的衣角,

用力摁在林晓梅的伤口上止血,“建国,你送晓梅回村卫生室处理一下,下午就别上工了,

让她好好休息。”“好!”李建国立刻背起林晓梅,快步向村里跑去。

林晓梅趴在李建国的背上,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后背的汗水和急促的呼吸。她的腿很疼,

但心里却莫名地有些温暖。她小声说:“李建国,谢谢你。”“谢什么,咱们是同学,

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李建国喘着气说。到了村卫生室,

村里的赤脚医生给林晓梅的伤口消了毒,敷上了草药,又用纱布包扎好。

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就是皮外伤,养几天就好了,这段时间别沾水,也别干重活。

”李建国把林晓梅送回了女知青的住处,又给她倒了杯热水:“你好好休息,我去给你打饭。

”“嗯。”林晓梅点了点头,看着李建国离开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激。

李建国回到地里的时候,王卫东正在卖力地割豆子。看到李建国回来,

他赶紧问:“晓梅怎么样了?”“没事,就是皮外伤,医生让她好好休息几天。”李建国说。

“那就好。”王卫东松了口气,“这活儿也太苦了,我感觉我的腰都快断了。

”李建国笑了笑:“慢慢熬吧,总会习惯的。”虽然嘴上这么说,

但李建国自己也觉得快要撑不住了。接下来的几天,他和王卫东每天都天不亮就上工,

天黑了才收工,累得倒头就睡。手上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渐渐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林晓梅休息了三天就回到了地里。她虽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割豆子,

但还是主动承担起了捆豆子、拾豆荚的工作。她干得很认真,一点也不偷懒,

老社员们都对她赞不绝口。秋收终于结束了,知青们都松了一口气。

赵队长在队里的晒谷场上召开了总结大会,表扬了表现突出的社员,

其中也包括李建国和王卫东。赵队长说:“这两个知青小伙子不错,能吃苦,肯干活,

值得大家学习!”听到表扬,李建国和王卫东都很开心,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林晓梅也为他们感到高兴。然而,挫折很快就来了。秋收结束后,队里开始分配粮食和分红。

由于知青们刚到队里,劳动时间短,挣的工分少,分到的粮食和钱都很少。

李建国和王卫东分到的粮食只够勉强糊口,钱更是少得可怜。“这也太少了吧?

”王卫东拿着分到的粮食和钱,不满地说,“咱们干得那么辛苦,怎么就分这么点东西?

”李建国也觉得有些委屈,但他还是安慰王卫东:“咱们刚来,工分少,

分到的东西自然就少。等以后咱们熟悉了农活,挣的工分多了,分到的东西就会多起来的。

”林晓梅分到的东西更少,她看着手里的粮食,心里有些难过。

她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就在这时,

村里传来了一个消息:公社要举办文艺汇演,每个生产大队都要出节目。

赵队长把知青们叫到一起,说:“你们都是城里来的学生,有文化,有才艺,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一定要给咱们红旗生产大队争光!”知青们都很兴奋,

觉得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李建国会拉二胡,王卫东会唱歌,林晓梅会跳舞,

他们决定合作一个节目——歌舞《在希望的田野上》。接下来的几天,

知青们每天收工后就留在晒谷场上排练节目。李建国拉二胡,王卫东唱歌,林晓梅跳舞,

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都很认真。村里的社员们也经常来观看他们排练,给他们加油鼓劲。

林晓梅的舞跳得很好,她的舞姿轻盈优美,像一只蝴蝶在田野上飞舞。李建国看着她的身影,

心里渐渐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他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个安静、坚强的姑娘了。

第三节 文艺汇演与意外的惊喜公社文艺汇演的日子终于到了。

李建国、王卫东和林晓梅跟着赵队长一起,乘坐马车前往公社。一路上,他们都很紧张,

既期待又担心。公社的礼堂里挤满了人,各个生产大队的代表队都来了。舞台很简陋,

只是在地上铺了一块红布,两边挂着两条写着标语的横幅。轮到红旗生产大队表演的时候,

李建国深吸一口气,拿起二胡拉了起来。悠扬的琴声响起,王卫东跟着旋律唱了起来,

他的歌声洪亮而富有感染力。林晓梅则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在舞台上翩翩起舞。

虽然他们的服装很朴素,道具也很简单,但他们的表演却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尤其是林晓梅的舞蹈,更是让台下的观众赞不绝口。表演结束后,知青们回到了后台,

都很兴奋。“咱们刚才表现得太好了!”王卫东激动地说,“我觉得咱们肯定能拿第一名!

”李建国也点了点头:“嗯,大家都很努力。”他看了看林晓梅,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红晕,

看起来更加美丽了。颁奖的时候,知青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