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重回88一股浓重的柴油味混杂着老式胶片的气息冲入鼻腔,张金明猛地睁开双眼。
眼前是斑驳的土墙,上面贴着已经泛白的《红高粱》电影海报,墙角堆放着一摞铁盒,
上面写着《芙蓉镇》《老井》等片名。他愣了片刻,颤抖着伸出手,
抚摸着自己光滑紧实的面庞——没有经历半生风霜的沟壑,没有那些岁月刻下的痕迹。
“金明,发什么呆呢?今天不是要去石门村放电影吗?再不出发天黑前可就到不了啦!
”门外传来熟悉的嗓音,张金明浑身一颤——这是老站长王保国,
已经去世二十多年的老领导。他猛地站起身,
看向桌上那本泛黄的日历:1988年7月16日。一阵天旋地转,他扶住桌角才没有摔倒。
他不是应该在2023年的家中,对着电脑处理公司文件吗?怎么会回到三十五年前,
回到这个曾经工作了三年的乡电影放映站?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他想起来了——前晚他在公司年会上多喝了几杯,
回家后对着电视里播放的老电影《天堂电影院》黯然神伤,喃喃自语如果能重来一次,
一定要弥补那个毕生的遗憾...没想到一觉醒来,竟然真的回到了1988年,
他刚被分配到山里做放映员的第二个月。“金明,听见没有?别磨蹭了!
”老站长的催促再次传来。“来了来了!”张金明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
不管这是梦还是真实,既然回来了,他绝不能浪费这个机会。尤其是今天,
7月16日——那个困扰他半生的日子。第二章:进山放映收拾放映设备时,
张金明的手指微微发颤。
这些老物件——长江F16-4型放映机、扩音机、变压器、稳压器,
还有那沉甸甸的胶片盒——他已经二十多年没有碰过了,此刻却熟悉得如同昨日还在使用。
“今天去石门村,这是《红高粱》,莫书记特意嘱咐的,说改革开放了,
让老乡们也看看国际获奖的大片。”老站长递过来两个铁盒,“路上小心点,前几天暴雨,
山路可能不好走。”张金明点点头,心里却是一紧。暴雨?是了,1988年的7月,
山里确实连续下了好几天暴雨。正是因为这场雨,才导致了……他不敢多想,急忙检查设备。
重活一世,他比谁都清楚今天的重要性。将放映设备装进两个特制的木箱,用扁担挑起来,
张金明踏上了去往石门村的山路。三十五年前的身体轻盈有力,爬山如履平地,
不像后来坐办公室多年亚健康的状态。夏日的山间弥漫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
远处层峦叠嶂,近处鸟鸣清脆。张金明却无暇欣赏风景,他一路上紧盯着道路两侧的山体,
心跳越来越快。就是今天,就是这条路。前世他也是这样挑着设备进村,
却在途中发现了一处山体有些异常,当时只是心里嘀咕了几句,没太当回事。
到村里后和村长随口提了一句,大家都没在意,结果第二天凌晨,
悲剧还是发生了……八十多条人命啊!整个石门村被掩埋在了泥石之下,
只有七个在外村走亲戚的人幸免于难。这件事成了当地几十年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事件,
也成了张金明一生无法释怀的痛——他总觉得自己本可以做点什么。想到这里,他加快脚步,
额头渗出细密汗珠。第三章:发现隐患大约走了一个半小时,到了老虎口一带。
这里是通往石门村最险要的路段,一侧是陡峭山壁,一侧是深涧。
连日的雨水让山路变得泥泞难行,张金明放下担子,假装休息,实则仔细观察着山体的情况。
忽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一处——山腰上有几处明显的裂缝,泥土湿润,
似乎还在微微往下滑动。再往下看,山坡上几棵树干出现了不自然的倾斜,
这是山体内部已经开始移动的征兆!张金明心里“咯噔”一下,就是这里!
前世的记忆如开闸洪水般涌来——那天他经过时,就注意到这片山坡有点不对劲,
泥土和小石头不停的滚下去,但急着赶路没有细想。现在仔细看来,隐患如此明显!
他放下设备,小心翼翼地靠近观察。果然,山体上出现了几道新裂缝,泥土不断簌簌落下。
凭借前世后来对这场灾难的多次了解,他知道这是山体滑坡的前兆!
而且距离发生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了!怎么办?直接去村里报警?可是前世的经验告诉他,
村长和村民不会轻易相信一个外来小伙子的话。但如果先去查看情况,
万一就在这个过程中山体滑坡了...犹豫片刻,张金明迅速做出决定。
他将放映设备挑到一处高地,藏在几块大岩石后面,用树枝遮盖好。
毕竟挑着这么沉重的着实不便,直接影响速度。他飞奔向石门村方向,
此刻什么电影放映已经不重要了,拯救那八十多条性命才是关键!
第四章:前世回忆奔跑在山路上,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场灾难发生后第二天,
当救援队伍赶到时,只见整片山坡垮塌下来,将石门村完全掩埋。
哭天抢地的亲属们被拦在警戒线外,只能眼睁睁看着挖掘机一点点刨开泥土,
挖出的却是一具具已经冰冷的尸体。当时作为放映员的张金明也被困在村里,
但他幸运地位于村口,只被埋了半截身子,被第一批赶到的救援人员挖了出来。
然而他的左腿严重受伤,从此走路都有些微跛。
更让他痛苦的是心理上的创伤——他明明发现了山体异常,
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和村长提了一句“那边山坡好像有点松动”,当村长不以为意时,
他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
果我当时坚决一点……如果我能说服他们……”这种想法在后续的几十年里无数次折磨着他。
即使后来他下海经商,事业有成,这段记忆始终是他夜深人静时最难面对的心结。
正因为这种愧疚,他在事业成功后多次捐款给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还自学了许多地质方面的知识。没想到这些知识如今竟然派上了用场。他必须阻止这场灾难!
必须救下山脚下的石门村人!张金明咬着牙,拼命向前奔跑,脚下的山路似乎变得无比漫长。
第五章:汇报情况“啥?山要塌了?”石门村村长李大有瞪大眼睛,
像是听天方夜谭般看着气喘吁吁的张金明,“小张,你是不是走山路中暑了?说什么胡话呢!
老汉我在村子活了六十多年了,半片山没见塌过,你开啥玩笑呢?”“还有啊,
不是来村里放电影吗?放映设备和胶片呢?”村长越说越激动。村委会里几个干部都笑起来,
显然没人把这个满头大汗的年轻放映员的话当回事。张金明急得额头青筋暴起:“李村长,
我不是开玩笑!老虎口那片山体已经出现裂缝了,泥土在不断往下掉!这是山体滑坡的前兆,
一旦塌下来,整个村子都完了!”李村长皱起眉头,咂巴咂巴抽了一口旱烟:“小张啊,
我们知道你是好心。但老虎口那地方多少年了都这样,下雨后有点泥土滑落正常得很。
咱们村祖祖辈辈住这儿,从来没出过事。”“这次不一样!”张金明几乎是在吼叫,
“我观察了裂缝的走向和宽度,坡度也超过了临界点!连续暴雨后土壤含水量饱和,
随时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坡!”村委办公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几个村干部面面相觑,
似乎被他的激烈反应和专业术语吓到了。李村长放下烟袋,上下打量着他:“小张,
你是放映员,什么时候成地质专家了?”张金明一时语塞。是啊,
他现在的身份只是个20岁的放映员,哪懂这些地质知识?急中生智,
他连忙解释:“我有个大学学地质的表哥,前阵子来信专门讲了如何判断山体危险,
和我刚才看到的情况一模一样!村长,我没骗你,快来不及啦!”第六章:请求撤离“村长,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张金明见对方还在犹豫,更加急切起来,“一旦山体滑坡,
整个村子都会被埋!到时候就来不及了!”李村长摇摇头:“小张,不是我不信你,但撤离?
让全村老少八十多口人摸黑的离开家?这动静太大了。要是虚惊一场,我怎么跟大家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