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被病毒啃食的数据天台的防水布在初春的风里鼓成小帐篷,星遥给 3D 打印机换 PLA 材料时,指尖突然被烫出个红点 —— 打印机的温度传感器失灵了,吐出的材料像融化的蜂蜜,在操作台上淌成金色的河。
“代码又报错了。”
小满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的星图正以每秒三个像素的速度消失。
猎户座的参宿西最先变成空白,接着是天狼星,最后连北斗七星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北京同桌说,他们学校的服务器也这样,就像被什么东西一口口吃掉。”
星遥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串防火墙指令,回应她的只有刺耳的警报声。
弹窗里跳出一行歪扭的黑体字:“48 小时内支付 10 个虚拟货币,否则删除所有跨城星图数据。”
右下角的进度条还在疯狂倒退,西线小城仓库的实时画面突然卡住,最后定格在孩子们举着玉米叶星图的笑脸。
“这是针对我们的定向攻击。”
星遥猛地扯过数据线,接口处的火花溅在玉米须星座上,“对方知道我们的共享端口,还清楚每个城市的设备弱点。”
她想起上周收到的匿名邮件,发件人用星图符号当签名,当时只当是恶作剧,现在想来那些符号的排列方式,竟和病毒的攻击路径高度吻合。
周妈妈抱着一摞旧硬盘走进来,浅紫色的数据线在鬓角晃悠。
她把硬盘往桌上一放,发出沉闷的响声:“你爸以前修机床,总备着三套零件。”
最上面的硬盘外壳贴着张泛黄的便签,用铅笔写着 “猎户座备份”,“他说关键数据要像埋种子,得藏在不同的土里。”
小满突然指着硬盘的序列号:“这个编号和北斗寄来的玉米叶标本编号一样!”
她翻出标本册,第西十七片玉米叶的叶脉间,果然用红墨水写着串相同的数字。
星遥的呼吸顿了半拍,父亲去世那年她才七岁,可这些硬盘的出厂日期,分明是去年秋天。
张阿姨在这时撞开天台门,手里攥着张被雨水泡软的传单:“社区医院的服务器也中招了!
有人看见个戴口罩的男人在机房外鬼鬼祟祟,手里拿着…… 和你一样的无人机遥控器。”
传单上的通缉画像被水洇得模糊,但那双盯着镜头的眼睛,让星遥想起父亲实验室里那台总在深夜自动启动的监控设备。
夜幕降临时,星遥在父亲的旧硬盘里找到个加密文件夹。
破解到第三十七次,屏幕突然跳出段视频 —— 父亲坐在现在这台 3D 打印机前,手里举着片玉米叶:“当你看到这个,说明有人不想让星星站在同一坐标上。
记住仓库的第三块地砖下,藏着能让所有设备离线运行的密钥……”视频突然中断,只剩下雪花点。
小满的铅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转动,画出父亲手指指向的方位:“是西线小城的仓库!
北斗说过,那里的地砖是用玉米秸秆压成的!”
风掀起防水布的边角,露出下面新写的代码,星遥在注释栏里画了把钥匙,钥匙柄的形状和周妈妈鬓角的数据线一模一样。
八、玉米叶上的密码本破解病毒的第五天,星遥带着改装的无人机奔赴西线小城。
仓库的铁门挂着把生锈的铜锁,锁孔里卡着片干枯的玉米叶 —— 是北斗留下的暗号,意味着 “安全”。
推开门时,三十片写满星图数据的玉米叶正从房梁垂下来,风一吹就发出沙沙的响声,像谁在低声念诵密码。
“第三块地砖在这儿!”
北斗举着秸秆模型跑过来,他的球鞋沾着新鲜的泥土,“俺们按你爸视频里说的,把地砖撬起来过,下面是个铁盒子,但是……” 他突然压低声音,往仓库外瞟了眼,“上周有个戴眼镜的叔叔来问过这地砖,说想收购旧农具。”
星遥的指尖触到地砖边缘时,突然传来金属摩擦的脆响。
铁盒子被缓缓抬起来的瞬间,阳光从仓库破洞照进来,照亮了里面的东西:一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十片压塑的玉米叶标本,还有个巴掌大的铜制星盘,盘面上的刻度与父亲硬盘里的加密坐标完全吻合。
玉米叶纤维在陨石辐射下形成磁畴,记录磁场变化(对应星轨)。
小满翻开笔记本,第一页贴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周爸爸举着望远镜,周妈妈站在旁边,马尾上系着根粉色数据线,“上面记着每种玉米的生长周期,说玉米叶的纤维密度刚好能保存墨迹五十年。”
她突然指着某页的计算公式,“这和我们现在用的区块链存证算法,原理是一样的!”
星遥在这尖刻中,难免想起小时候妈妈总帮爸爸整理硬盘。
仓库外突然传来无人机的嗡鸣。
星遥迅速把铁盒子藏进玉米秸秆堆,北斗抱着改装的手机支架冲过去:“是那种带红外摄像头的机型!
上周在县城见过,挂着科技公司的标志。”
他突然想起什么,往星遥手里塞了个玉米芯:“俺们把核心数据刻在这上面了,硬度够,防虫蛀。”
星遥的目光落在玉米芯的纹路里 —— 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正是父亲视频里提到的离线密钥。
她突然明白父亲的用意:当数字世界被病毒攻陷时,最原始的植物纤维反而成了最安全的保险柜。
回到老城天台时,张阿姨正蹲在观测站门口啃苹果。
她把果核扔进垃圾桶的动作顿了顿,突然说:“昨天看到个穿西装的人在居委会门口拍你们的无人机,还问这玩意儿能不能监视玉米地。”
苹果皮被她卷成条,在指尖绕出北斗七星的形状,“我孙子说,那种无人机带热成像功能,能看穿仓库的铁皮顶。”
周妈妈在这时搬来台旧扫描仪,把玉米芯上的刻痕转化成数字信号。
当第一串星图数据在屏幕上重现时,小满突然指着扫描记录里的异常波动:“这些波纹和周妈妈破音的声波频率一模一样!”
星遥调出十年前工厂的质检报告,高频噪音的波形图与此刻的波动重叠在一起,像两条跨越时空的平行线。
深夜的天台飘起细雨,星遥把玉米叶标本一片片挂在晾衣绳上。
每片叶子的背面都用紫外线笔写着密令,只有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才能显现。
小满数到第三十七片时,突然发现标本的排列方式构成了一句话:“当科技忘记温度,就用生命的纹路重启。”
九、当萤火虫遇见防火墙病毒解锁倒计时只剩十二小时时,星遥的编程界面突然弹出条新消息。
发件人是 “张阿姨的孙子”,头像用的是居委会公告栏的照片:“我在学校机房抓到个可疑进程,它在模仿我们的星图传输频率。”
附件里的数据包带着熟悉的玉米叶标记。
“是反向追踪程序!”
星遥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把病毒的攻击路径转换成了萤火虫的飞行轨迹 —— 你看这些闪烁的光点,每个亮灯间隔都对应着一个攻击节点。”
她突然想起张阿姨说过,她孙子总在放学后躲在传达室研究无人机,“这孩子的编程天赋,比我们加起来还厉害。”
小满把玉米芯密钥***改装的读卡器,屏幕上立刻跳出三十个绿色光点 —— 西线小城的孩子们正举着红外手电,在玉米地里拼出巨大的防火墙图案。
北斗的实时视频里,仓库的铁皮屋顶被手电光穿透,在夜空中投下流动的光斑,像给数字防线罩上了层生物盾牌。
“对方在试图破解玉米叶密码!”
北京同桌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他的共享屏幕上,一串乱码正疯狂攻击着玉米纤维的分子结构模型,“他们用了量子计算,普通加密撑不过西十分钟!”
星遥的目光落在周妈妈磨的 CD 滤镜上。
那些被磨出的同心圆突然让她想起什么:“用玉米叶的生长周期当动态密码!”
她调出父亲笔记本里的玉米生长数据,“每天凌晨三点零七分,玉米叶的含水量会出现规律性波动,这个时间窗口,刚好能生成新的密钥!”
周妈妈突然抓起相机,对着天台的玉米须星座拍照。
她把照片传输到所有城市的设备终端,照片里的玉米须在风中摆动的频率,自动转换成了新的防火墙指令。
当病毒再次发起攻击时,那些带着植物呼吸节奏的代码,像层弹性十足的薄膜,把所有攻击都弹了回去。
“他们退网了!”
小满盯着屏幕上消失的攻击进程,突然指着弹出的新闻推送,“有家科技公司承认非法监控农业数据,说发现有种玉米能天然抵抗网络攻击。”
新闻配图里的玉米地,正是北斗他们村的方向。
张阿姨在这时扛着梯子爬上天台,手里举着个铁皮信箱:“我让孙子改了改,这玩意儿能屏蔽电磁信号,你们把核心设备放进去。”
她突然往星遥手里塞了把钥匙,“居委会的旧档案室腾出来了,带铁门,防火,适合放你们那些玉米叶。”
星遥摸着钥匙上的花纹 —— 是用 3D 打印笔补过的,缺口处正好嵌着片 PLA 材料做的玉米叶。
远处的工地塔吊还在转动,吊臂的影子在天台上投下巨大的星轨图案,周妈妈举着相机拍照的背影,鬓角的浅紫色数据线正反射着黎明的光。
十、种子落地的声音跨年夜的雪落在天台的防水布上,星遥给新建成的星空档案馆挂门牌时,手指冻得发僵。
门牌是用三十片玉米叶压塑成的,每片叶子上都刻着不同城市的经纬度,边缘用 PLA 材料包了边,张阿姨说这样能防老鼠啃。
“快看首播!”
小满举着平板电脑尖叫,屏幕上,北斗正站在乡村科技教室的讲台上,身后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各地星图。
三十个孩子穿着新校服,手里举着玉米芯做的星盘,齐声念着父亲笔记本里的句子:“星星不会消失,只会换种方式发光。”
档案馆的铁门被推开时,风铃般的玉米叶发出清脆的响声。
张阿姨抱着个纸箱走进来,里面是社区居民捐的旧设备:王奶奶的老花镜被改成了简易放大镜,修自行车的李叔送来轴承做的星轨模型,最底下压着本相册,第一页是周爸爸当年的观测记录。
“县里来电话了。”
周妈妈突然走进来,围巾上沾着雪花,“说要推广咱们的玉米叶存证技术,还问…… 你爸当年的星盘能不能放进展览馆。”
她的破音比平时轻了些,指尖在铜制星盘上划过时,突然停在某个刻度,“这里藏着个坐标,是你爸出事前最后观测的位置。”
星遥的心脏猛地一跳。
那个坐标她在父亲的事故报告里见过,当时标注的是 “设备故障点”,但此刻星盘上的刻度分明指向北斗他们村的玉米地。
小满突然指着玉米叶门牌的反光:“把这些叶子的影子拼起来,像个地图!”
正月十五的夜里,三十台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拼出巨大的星图。
当最后一颗 “星星” 亮起时,地面突然传来轻微的震动 —— 孩子们挖开父亲星盘指向的位置,挖出了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面是 1998 年的玉米种子,还有张字条:“当这些种子发芽时,就是星图连成整体的日子。”
星遥把种子分给每个城市的代表。
北京同桌要把种子种在学校的实验田,三线工程师叔叔说要改良基因让它适应高海拔,北斗捧着种子的手在发抖:“俺们村要建玉米科技馆,就用你爸的设计图。”
周妈妈在这时按下相机快门。
照片里,星遥蹲在玉米地边播种,鬓角别着根浅紫色的数据线 —— 是用父亲当年的旧线接的,接口处缠着片玉米叶。
远处的星空档案馆亮着暖黄的灯,张阿姨正领着孩子们挂新的玉米叶标本,每个标本的玻璃罩上,都贴着张手写的标签:“某年某月某日,某颗星星的坐标。”
天台的风掀起新写的代码纸,星遥在注释栏里画了个发芽的玉米,旁边标着:“下一步 —— 让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星图档案馆。”
小满的笔记本上,新的计划己经写满三页,最后一行用荧光笔标着:“警惕那些试图垄断星空数据的人。”
雪停时,第一颗种子在恒温箱里冒出白芽。
星遥给它拍了张照片,设成所有跨城设备的屏保。
照片下方,自动生成的日期旁边,不知何时多了行小字,像谁用指甲刻上去的:“有些密码,要等植物生长到第三年,才能在年轮里显现。”
忙碌之后,星遥折证书纸船,小满抢过船 “我来画个螺旋桨!”
多少让这冷不那么刺痛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