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早春,在东北的一处村落,一声婴儿的啼哭从一座房子里传出来,声音清脆而有力,伴随着宝宝的啼哭声,是产婆愉悦的喊着:“是个丫头”。
“哇!
是妹妹,我有妹妹了”。
是个声音稚嫩的小女孩高兴的喊着。
婴儿是这个家的第二个女儿了,家人虽然高兴,但对比预期想要个男孩来说,期待值确实下降了很多。
但是一家人依然跑前跑后,都在为这个新生命忙着。
这是一家在当地有些威望的家庭,爷爷是校长,自幼丧母,在闯关东的年代,太爷爷带着家人一路来到东北生活,爷爷很努力,小的时候,徒步走几十公里去县城上学,缺衣少食的年代,生生的考上了教师,开始教书育人的一生。
奶奶是爷爷工作以后认识的,也是教师,相互扶持着成了家。
育有二子一女,大儿子接了奶奶的班,在当地村上的小学当了老师,二女儿也做了老师,小儿子突破常规,给远在军中的舅舅写了信,从了军。
今天出生的这个小女孩便是大儿子的第二个女儿。
大儿媳是很普通的农村姑娘,有七个兄弟姐妹,她是最小的,和大儿子结婚后,生了大女儿欣欣,生活过的简单朴素。
叔叔退役后,结了婚,在城里买了楼房,生了一个男孩,这样的资源条件,让婶婶在家里很是傲气。
姑姑嫁给了一个开维修店的老板,姑父喜欢社交,有很多朋友,姑姑生了一个女儿,比宝儿小半年。
爷爷的威望很高,逢年过节家里就陆陆续续来人请爷爷写对联、写福字,奶奶和妈妈忙着一家人的饭菜。
每年的大年初二是一家最热闹的时候,叔叔一家、姑姑一家都会来到老宅,给爷爷奶奶拜年,男的打牌、女的忙着做饭、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们一起玩,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好,为了可以方便就医,搬到了城里,走的时候带着小孙女宝儿一起。
每个节假日,宝儿就跟随爷爷回到乡下过几天,妈妈也是极尽疼爱这个不常在身边的小女儿,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常常猜想着宝儿长多高了?
胖了多少?
想象着给宝儿做衣服,等宝儿下次回来试穿的时候,发现还是小了,孩子长得越来越高,妈妈在感叹衣服又做小了的同时,也在偷偷高兴宝儿长得很好。
炎热的夏天,蝉鸣蛙叫,宝儿在午睡中醒来,很安静的房间,大人都不在,忽然没有了安全感,哭了起来。
爸爸赶紧进屋哄着宝儿,爷爷奶奶也在院子里大声的说着话,逗着宝儿,姐姐找来了裙子说给宝儿照相,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宝儿开心的笑了。
这样温馨的时光停留在宝儿小学一年级,那个夏天,宝儿被突然接到叔叔婶婶家,爷爷奶奶回到了乡下,大人们好像都很憔悴忙碌,留下哥哥和宝儿在家。
忽然有一天,宝儿被带回了乡下的家中,家里挂着白布,亲友过来抱着宝儿哭泣,妈妈哭的一蹶不振还要坚持忙碌着,宝儿傻了眼,在亲友的交谈中,断断续续的听到,宝儿的爸爸突发心脏病过世。
爷爷奶奶一夜间白了头发。
宝儿体会不到什么是伤心,她就傻愣愣的待在一边,她还不理解,没有了爸爸意味着什么?
她哭不出来,她也不懂为什么哭。
这样事情对于七岁的孩子来说,除了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做。
爸爸的人生就这样定格在38岁。
后来,宝儿寄养在姑姑家,每月妈妈会寄钱给姑姑,宝儿和姑姑家的小表妹夏帆一起,在一个班级上学。
夏帆是个被宠爱骄纵长大的孩子,或许是小孩心性,心情好的时候会和宝儿一起玩,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孤立宝儿、欺负宝儿。
这样过了两年,宝儿学会了寄人篱下,学会了看脸色,学会了恭维和讨好。
宝儿被重新接回到爷爷奶奶、妈妈的身边,举家搬到市里生活。
爷爷奶奶有退休金,负担起了姐姐和宝儿的开销,妈妈一个农村女人,没了丈夫,只有靠自己,在市里的饭店找了份工作,早起晚睡,每天睡西五个小时,长期缺觉身体也就越来越不好。
妈妈会攒下很多零钱,给姐姐和宝儿,姐姐上中学,非常懂事,照顾宝儿,分担家务,成绩也好,这是令家人欣慰的事。
转眼到姐姐即将升高中,这个时候,奶奶突然血栓卧床不起,无法行动。
出院后,爷爷召开了家庭会议,全家商议谁来照顾奶奶。
姑姑说,己怀二胎,照顾不方便。
婶婶那个时候正在和叔叔闹离婚,天天在吵架,每个人仿佛都有不能照顾奶奶的理由。
不知道如何商量的,最终确定照顾奶奶的人,竟是即将考高中的姐姐留下。
姐姐放弃了学业,被除了妈妈以外的大人们哄着留在家里。
妈妈在家里没有发言权,也没有能力独自负担起姐姐的学费。
姐姐很憨厚,自小缺少关爱的姐妹俩,都懂得了审时度势。
没过两年,奶奶过世,一个月后爷爷也一起离开。
爷爷离开时,就在宝儿的身边,他们一起看电视,突然爷爷粗重的大口大口呼吸,面目青紫,吓得宝儿赶紧跑去胡同口找大夫。
很快大夫到了,宝儿被挤到外面,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叔叔和一些亲友急急的赶到了,忽然里面传出来哭声。
宝儿记不起这些后事都是如何操办的,她当时在哪?
这次,宝儿哭了,她长大了,她知道了亲人离别的意义。
短短几年间,宝儿失去了爸爸、奶奶、爷爷。
姐姐没有了学业,妈妈带着一身操劳,从此只剩下宝儿母女三人相依为命。
自从爷爷过世后,不再常见姑姑一家和叔叔一家,仿佛每家都开始了独立生活。
姐姐开始出去找工作,妈妈继续在饭店上班忙碌,宝儿也开始了初中生活,宝儿和哥哥在一个学校,这个哥哥非常疼爱宝儿,虽然只比宝儿大半岁,但是却很懂得保护宝儿,哥哥也是宝儿平日里最好的玩伴。
不知妈妈是如何说动婶婶的,宝儿每天午饭会和哥哥一起回家吃,哥哥总是把好吃的给宝儿吃,那时婶婶就会大声的呼喝哥哥,把好吃的都给你小妹吃,你啥也别吃得了!
上中学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一碗饭,婶婶就会很夸张的说,宝儿吃的比我都多,可能吃了!
此后的宝儿,不敢多吃。
小时候在叔叔家,婶婶会因为哥哥成绩比宝儿差一点而打骂哥哥,宝儿吓得不敢出门,隔着门板听着哥哥挨训哭泣的声音。
婶婶给宝儿留下了很大的阴影,跋扈、张扬。
哥哥是对宝儿最好的哥哥。
学校里的老师开始调查班级学生的父母工作,家庭情况,单纯的宝儿以为只是普通的调查,在妈妈工作一栏里写了妈妈工作的饭店的名字,班主任以为那家饭店是宝儿家的,放学后哄着宝儿和其他同学去她家里补课,宝儿告诉了妈妈,妈妈赚钱很难,但也努力的给宝儿凑了补课费,后来,班主任得知宝儿妈妈只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便开始对宝儿言辞苛刻,此后,宝儿便开始排斥老师,对上课提不起兴趣。
可是哥哥却经常帮宝儿,哥哥有练习册都会借给宝儿。
有一年夏天,家里突然糟了贼,拿走家里的260块钱,和两双新鞋,妈妈吓坏了。
哭着给姑姑打电话希望姑父来帮家里按个锁,但是姑父没来。
这次惊吓使得妈妈犯了病,头晕呕吐倒了下去,年幼的宝儿不知怎么照顾生病的妈妈,姐姐也不在身边,妈妈给婶婶打了电话,希望婶婶来一趟,帮她一下。
但是婶婶也没来。
妈妈不知熬了多少天,挺了过来。
看到了这样的亲情,妈妈失望极了。
那段时间,宝儿夜里醒来时候,都能看到妈妈在偷偷的哭,她没有了丈夫,没有了依靠。
要照顾两个孩子,她的压力太大了。
妈妈给乡下的姨妈打了电话,不知姨妈和妈妈谈了什么,在一个放学的晚上,家里出现了一个男人,宝儿知道,这个男人到来的意义。
这个男人姓万,外地人,离异。
他在工地装修,每天身上都是灰尘,风尘仆仆,但会把每天赚的钱给妈妈,解了妈妈的燃眉之急。
可以供宝儿继续读书,心情好的时候,老万也会喊宝儿闺女,但是老万心眼非常小,敏感多疑、脾气暴躁,他会和妈妈大吵,妈妈这么多年的操劳,导致一边的耳朵听力下降,老万骂的急了,也会动手推搡妈妈,骂妈妈的亲友,妈妈吓得不敢讲话。
在一次大争吵中,宝儿吓坏了,宝儿报了警,她怕脾气失控的老万对母女做什么过分的事。
叔叔婶婶也惊动了,大家都在劝和,生怕麻烦沾到自己身上,他们让宝儿道歉,让宝儿懂事,声声指责让宝儿哭着跪了下来。
看着宝儿的委屈,妈妈在心底忍痛有了计算。
转眼开始考高中了,哥哥、宝儿、表妹夏帆都在同一年考试,表妹夏帆被花钱安排进了市里的一所高中,哥哥考进了高中,而宝儿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回到了姑姑身边,来到姑姑的镇上高中,开始寄宿生活。
每个周末坐巴士回一次家。
妈妈会早早在路口等宝儿,欣喜的看着宝儿回来,讲这几天又发生了什么,给宝儿做好吃的,姐姐不在家,宝儿便是妈妈生活里的期待。
在高一这一年,宝儿遇到了隔壁高三的学长,一个身材挺拔的男孩,宝儿的课桌挨着窗子,他会扒在窗口和宝儿讲话,在寒冷的冬季清早,跑去食堂给宝儿带回热乎乎的早餐,就藏在男孩的怀里,用厚厚的棉袄裹紧。
会和同学打球的路上,特意路过宝儿的窗口,偷偷看宝儿在做什么,被发现后再假装若无其事的走开。
会带着宝儿在校外散步,晚霞照着小路,男孩给宝儿兴致盎然的讲着发生在身边的事。
会在假期时,偷偷给宝儿打电话,偷偷跑到市里见宝儿。
这段青涩的时光,给宝儿封锁的内心,带来了丝丝光亮,她很开心能够在陌生的小镇,有个喜欢她的男孩哄她开心。
转眼男孩高考了,在那个暑假,他开始慢慢远离宝儿,对宝儿也开始不冷不热的,自小习惯察言观色的宝儿当然知道,又有一个人要离开她了,宝儿己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果然,在一个午后,宝儿接到男孩说不要再见的电话,宝儿平静的说了声好,挂断电话。
那个午后,宝儿又重新回到以往的生活,住校、读书,假期偶尔留在姑姑家,听表妹讲城里学校的事。
高中三年转眼过去了迎来了高考,高考分数出来,叔叔特意去宝儿家,看看宝儿的分数,三个孩子同年考大学,都很期待分数高低。
哥哥和宝儿分数差不多,婶婶不可置信的一遍一遍问,小表妹分数第三,被姑姑姑父安排离家最近的大学读书,宝儿知道,这是姑姑姑父疼爱表妹,给了她最大的爱。
返校大家都在议论,要考哪里,宝儿也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她想起了那个男孩学长,在她孤独求学的时候,出现在她身边的一道光,带给她过温暖,那个男孩怎么样了呢?
忽然想见见他。
于是在志愿栏里,宝儿填了一个男孩所在城市的学校。
事实上,她并没有去那里上学,而去了首都,她想离家远些。
启程的那天,宝儿妈妈送宝儿,希望宝儿在外照顾好自己,不要点击妈妈,一个大巴车都是去大学的学生,父母们让孩子们彼此关照,在那辆车上,宝儿遇到了人生中,重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