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微晨光,仿若金纱,透过繁密枝叶的罅隙,轻柔地洒落在无量山天师观的庭院之中。
吴雨寅时即起,于这清幽之地,开启新一日的修行。
自张天师收其为徒,吴雨便一心沉浸于那古朴厚重的《五行炼气诀》,渴盼早日悟得引气入体之妙法,踏入修仙之途。
只是,每当他凝神静气,脑海中便会闪过几缕朦胧幻影,似是神秘符文,可待他竭力捕捉,那些符文却如朝露遇阳,转瞬消逝,了无踪迹,仿佛从未在这世间留存过。
而他前世的记忆却完整无缺,这般诡异的反差,令他隐隐觉得自己的记忆好似被人精心篡改,只余下那些无关紧要的往昔。
“徒儿,引气入体之法,如今练得怎样了?”
张天师稳坐殿内,神色安然,声若洪钟,打破了清晨的静谧,目光悠悠落在吴雨身上。
吴雨面露赧色,躬身拱手,恭敬答道:“回禀师父,徒儿实在惭愧,至今仍未掌握引气入体之法。”
话语中满是沮丧与不甘,上山己一月有余,他日夜苦练,可这修仙的关键一步,却始终难以跨越。
望着身负重伤却仍对自己寄予厚望的师父,吴雨心中焦急万分,暗自埋怨自己愚钝,为何迟迟不能领悟修仙的窍门。
张天师微微阖目,修长手指轻轻掐算,片刻后,缓缓睁眼,轻抚长须,暗自思忖:“此子乃罕见的五行灵体,天赋卓绝,聪慧过人,按常理而言,悟性不该如此。
可这引气入体的进展,为何如此迟缓?”
这般想着,张天师眼中满是关切慈爱,有心助徒儿解开修行的困局,遂开口道:“为师此刻正好得闲,你修炼若遇难题,不妨细细道来。”
吴雨听闻师父所言,眉头紧蹙,思索片刻后说道:“徒儿自上山起,便能感知气感,可每次尝试引气入体,那灵力便如脱缰之野马,在西肢百骸肆意乱窜,无论如何都无法汇聚于丹田,徒儿实在不解为何会这般。”
吴雨说着,便忆起修炼时灵力失控的情形,心中满是困惑,犹如置身茫茫迷雾,寻不到方向。
张天师微微颔首,神色凝重道:“徒儿,你且听为师细细讲这引气入体之法。
此功法,主要涵盖打坐与吐纳,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打坐之时,坐姿可依个人习惯,单盘、双盘皆可,若觉不适,坐于蒲团亦可。
但腰背务必挺首,如苍松之挺拔,双脚稳稳踏地,双手轻放于膝盖或大腿之上。
如此,身躯方能成为稳固的灵力载体。
呼吸之法,至关重要。
以鼻缓缓吸气,以口徐徐呼气。
吸气时,闭目静心,想象清新之气如灵泉般涌入,充盈腹部这‘气海’;呼气时,感受腹部收缩,缓缓吐气。
同时,全神贯注,意守丹田,于脑海中勾勒气息汇聚丹田之景,让丹田仿若灵力之渊薮,吸引气息。
吐纳之际,深吸一口气,使腹部如气球般鼓起,再缓缓呼气,尽力吐尽,体会腹部收缩之感。
还可配合‘嘘、呵、呼、呬、吹、嘻’六字诀,每个字音对应不同脏腑,以调节气息运行。
呼吸吐纳之时,可搭配相应动作,吸气时双臂上伸、提肛收腹;呼气时双臂放下、松肛呼气,以此引导气息在体内循环流转。
徒儿切记,引气入体需寻静谧舒适之所,心不可浮躁,万不可急于求成。
修仙之路漫漫,每一步皆需稳扎稳打,根基不固,一切皆为空谈。”
张天师稍作停顿,神色庄重地继续说道:“徒儿,灵气之所以能存于丹田,是因丹田乃周身经脉汇聚之地。
人体有三大丹田,各有其独特功用。
下丹田为吸纳天地灵气之门户,借由吸收灵气,强化肉身与经脉,汇聚精元以滋养肉身。
修炼至此阶段,便是引气入体期,练至圆满,便可踏入炼气期,寿元可达一百五十载。
炼气期可将灵气注入灵剑,挥动灵剑,激发剑气御敌。
待肉身强化,经脉与下丹田能够压缩灵力,灵液凝聚于中丹田,此乃筑基期,寿元可延至二百载。
此时,灵力可外放,隔空取物亦非难事,还能驾驭飞剑翱翔天际。
若能成功凝聚金丹,便进入金丹期,寿元长达五百载,可施展强大法术,操控厉害法宝飞剑。
上丹田又称识海,主要用以强化神念。
修炼至元婴境,寿元可达千载,灵气可化为元婴,神识依附其上,元婴能脱离肉身,遨游天地。
修炼至化神境,寿元长达两千载,元婴愈发强大,移山填海不在话下。
若上中下三丹田皆修炼圆满,三丹田合而为一,便是合体期,寿元可达五千载。
合体期修至大圆满,便会有雷劫降临。
若能成功渡劫,若获天仙赐福,便可飞升成仙;若渡劫成功却无仙缘,便是大乘期,修炼至圆满,可成陆地神仙,寿元万年,尘世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