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阳光洒落在金黄的稻田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阵阵稻香。
一位名叫姚少司的十五、六岁农村少年静静地站在雄伟壮观的芝萍山前,目光有些迷离,心中充斥着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他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名叫姚启祥母亲胡月英。
若要追溯其家族历史,往上数整整十代,皆是地地道道的贫农。
而说起姚启祥的爷爷,更是命运多舛。
其祖父早年间不幸离世,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无奈之下,姚启祥的奶奶只能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至这座名为安峰的小山村。
安峰村中的村民大多都姓胡,据说他们乃是唐朝末年一位吏部尚书为躲避战乱而来此隐居所繁衍的后代。
村中除了少数外来的媳妇之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皆姓胡。
由于姚启祥一家属于后来者,而且还是外姓,因此一首以来都饱受着村里人的轻视与欺凌。
待到姚少司这一辈时,家族中共有三个堂兄弟,其余则尽是姐妹。
姚少司上面有爷爷奶奶,但爷爷对姚启祥看不起,偏爱姚少司的两个叔叔。
姚少司的母亲是本村人,外公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因外婆的赡养问题,姨妈和舅舅等都闹得不愉快。
全家人的生计仅靠着那区区几亩贫瘠的田地维系,此外还养了几只羊。
每到过年之时,便将这些羊卖掉,用所得钱财购置几件新衣,再备上一些用于走亲访友的礼品。
偶尔也会前往集市采购些许不那么新鲜的海鲜,以及几斤价格最为低廉的猪肉,以改善一下伙食。
然而平日里,一家人的餐桌上常见的不过是马铃薯、番薯和芋菜之类的农作物罢了,几乎见不到一滴油水。
长此以往,姚少司的身体相较于同龄孩子而言显得格外瘦小。
他那瘦弱得仿佛风一吹就会倒的身躯旁边,静静地站立着他那位面容慈祥、眼神温柔的母亲——胡月英。
胡月英大字不识一个,但对佛教十分虔诚,每年定期会去敬佛。
今日,这对母子二人特意不辞辛劳地赶来这座在村民眼中宛如神圣殿堂一般存在的芝萍山。
芝萍山东面就是大海,看着众多渔船在港口进进出出,无数海鸥在空中上下盘旋。
这里,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与信仰,据说只要心怀虔诚前来祈祷,便能获得神明的眷顾和庇佑。
通往山顶的道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深深浅浅的坑洼。
然而,即便如此艰难险阻,也丝毫没有动摇母子前行的步伐。
只见那母亲紧紧握着儿子略显单薄的手,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地向着山上走去;而儿子则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母亲的脚步,目光坚定且执着,仿佛前方有着无尽的光明等待着他们去追寻。
就在半山腰转弯的一块平地,他们偶遇了一位身着长袍、仙风道骨,年约40多岁的相士。
这位相士目光犀利地端详着姚少司的面容,然后微微闭上眼睛。
胡月英十分奇怪,就请相士为儿子算下命。
相士重又睁开眼,问了一下八字,掐指推算起来。
片刻之后,他睁开眼睛,郑重其事地对姚少司说:“这少年命格不凡,将来必能为官一方。”
这句话仿佛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照亮了姚少司原本黯淡无光的心。
就像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了他的心底。
回到家中后的姚少司,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每天天不亮,他便早早起床,坐在窗前埋头苦读;初中时住校,凌晨两三点,当其他孩子都己进入梦乡,他偷偷地跑到教室,用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奋笔疾书。
他坚信那位相士的话,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会成为一名官员,所以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