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苏家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苏大山和苏明德每日依旧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希望能从贫瘠的土地里多刨出些收成。
张氏和王氏则操持着家务,缝补浆洗,想尽办法用有限的食材填饱一家人的肚子。
苏明志依旧占据着家里那间唯一还算像样的里屋。
他每日关起门来“温书”,只是抱怨的声音似乎比以前更多了些,也更尖锐了些。
而苏明理,则成了灶台边一个固定的“风景”。
每日清晨,他依然能得到那一小碗比旁人略稠的粥,偶尔还有一小撮咸菜。
这是母亲张氏顶着苏明志不满的目光,和父亲苏大山默许下,给予他的特殊“待遇”。
虽然这点食物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的七岁孩童而言依旧远远不够。
但比起从前那种食不果腹的绝望,已是天壤之别。
吃过早饭,他便会捧着那些从苏明志那里“淘汰”下来的废纸,蹲在灶台边的角落里,一看就是大半天。
那些废纸,大多是苏明志抄写蒙学经典时写错的、或者觉得不满意而丢弃的。
纸张粗糙发黄,有的甚至破了洞,上面布满了苏明志那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迹,以及横七竖八的涂改痕迹。
在外人看来,这不过是一堆无用的垃圾。
但在苏明理眼中,这却是他现阶段唯一能够接触到的“书籍”和“习字帖”。
他看得极其认真。
每一个字,每一笔画,他都会在心中默默描摹。
然后苏明理会用手指蘸着灶台上的草木灰,在地上反复练习。
他的手指很快就变得黑乎乎的。
脸上也时常沾上灰迹,像一只不修边幅的小花猫。
但他毫不在意。
过目不忘的天赋,让苏明理对这些文字的吸收速度快得惊人。
苏明志抄写了数遍可能还磕磕绊绊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而苏明理只消看上几遍,便能牢牢记住,甚至能分辨出苏明志在抄写过程中的错漏之处。
他不仅记住了字形字音,还结合前世的知识储备和成年人的理解力,开始尝试理解这些蒙学经典中的含义。
虽然很多内容对他而言依旧浅显,但这是他融入这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文化的第一步。
苏明志对于苏明理这种“捡破烂”般的学习方式,嗤之以鼻。
他时常会在出门或进屋时,故意从苏明理身边走过,重重地哼上一声,或者阴阳怪气地说上几句:
“哟,这不是我们苏家的‘小神童’吗?怎么,靠这些废纸就能考状元了?”
“别以为认得几个字就了不起了,科举的学问,深着呢!不是你这种黄口小儿能明白的!”
有时,他甚至会故意将一些写得更烂的废纸丢到苏明理面前,带着戏谑的表情说:“喏,赏你的,好好学,将来可别忘了你明志哥的‘提携’之恩啊!”
对于苏明志的挑衅和嘲讽,苏明理一概置之不理。
他只是默默地捡起那些纸张,掸去上面的灰尘,然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知道,苏明志的这些行为,不过是源于内心的嫉妒和不安。
一个曾经被他视若无物、甚至可以随意欺负的堂弟,突然展现出可能超越他的潜力。
这让苏明志感到了巨大的威胁。
他的这些小动作,不过是想通过打压苏明理,来维持自己那点可怜的优越感。
苏明理懒得与他计较。
口舌之争毫无意义,他需要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母亲张氏,是家中对苏明理变化最为关注的人。
她每日看着儿子蹲在灶台边,用心地“啃”那些废纸,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担忧。
欣慰的是,儿子似乎真的对读书有兴趣,而且记性也确实比旁人好上不少。
担忧的是,这样的“学习”,究竟能有多大用处?
没有先生指点,没有正经的书本。
单靠这些废纸,真的能学出名堂吗?
她也时常会因为苏明志对苏明理的冷嘲热讽而感到不快。
但她又不敢过分偏袒小儿子,怕引起更大的家庭矛盾。
她只能在私下里,偷偷地给苏明理多留一些锅巴。
或者在缝补衣物时,轻声地询问他“看懂了多少”。
父亲苏大山,则依旧是沉默寡言。
他每日劳作归来,看到苏明理依旧在用功,会默默地点点头,但从不多说什么。
或许在他心中,对这个小儿子也抱有了一丝期望。
但多年的贫困和对族侄的失望,让他不敢轻易将这份期望宣之于口。
哥哥苏明德,对弟弟的变化看得更清楚一些。
他不像父母那样对科举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他能感受到弟弟身上那股与众不同的认真和专注。
有时他从外面回来,会看到苏明理因为看得太过入神,连他走到身边都没有察觉。
他会默默地帮弟弟拨亮一点油灯,或者在他练习写字时,给他递上一块更平整些的石板。
他不懂什么大道理。
但他朴素地觉得,小弟这样用功,总归是件好事。
嫂子王氏,则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
她每日抱着孩子,看着这一家人的互动,眼神平静,偶尔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
羡慕苏明理能得到婆婆的些许“偏爱”,羡慕他或许能有一条与他们这些泥腿子不同的出路。
她也曾偷偷观察过苏明理“读书”,看到他用小树枝在地上写出一个个她不认识的字,心中也充满了好奇。
但她从不多言,只是将这份心思藏在心底。
就这样,苏明理在灶台边,在苏明志的冷眼和家人的复杂目光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清晨与黄昏。
他手中的废纸,从最初的几张,慢慢积攒到了一小叠。
他不仅将上面的字认全了,还将《三字经》、《百家姓》乃至《千字文》的大部分内容都背得滚瓜烂熟。
甚至,他还开始尝试着,用那些粗劣的草木灰和石板,模仿着纸上的字迹,写出一些简单的句子。
虽然依旧歪歪扭扭,不成章法,但比起最初只能描摹单个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
没有系统的学习,没有老师的指点,单靠这些零敲碎打的“自学”,很难真正登堂入室。
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接触到真正书籍,得到名师指点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不会凭空掉下来。
他需要继续积蓄力量,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再次向家人,尤其是父母,展露自己更大的潜力。
让他们相信,他不仅仅是“记性好”,而是真正拥有可以改变命运的“天赋”。
这一日,苏明志又在为即将到来的某次族学小考而烦躁不安。
他在屋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念有词,却总是背得颠三倒四。
苏明理蹲在灶台边,听着他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背书声,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
他的机会,或许快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