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修复与破茧

第 3章 雨中对话

发表时间: 2025-05-23
第三章 雨中对话纳米磁粉在紫外线下泛出幽蓝的光,如同悬浮在画布上的一层薄雾。

周清澜屏住呼吸,看着姜郁缓慢移动手中的电磁装置。

那些隐藏了几个世纪的线条逐渐显现——五个舞者的轮廓下,竟是一幅精确的几何构图。

"这根本不是十九世纪的作品。

"周清澜的声音在黑暗中微微发颤,"看这些黄金分割比例...更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练习稿。

"姜郁没有回答。

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右手稳得不可思议。

电磁装置发出轻微的嗡鸣,磁粉组成的图像随之变换,像被无形的手重新排列。

突然,警报器的红光划破黑暗。

"运动传感器!

"周清澜一把按住姜郁的手腕,"保安巡逻。

"两人同时蹲下,躲在修复台下方。

姜郁的呼吸喷在她耳畔,带着咖啡和松节油的混合气息。

周清澜数着自己的心跳,首到手电筒的光束从门上的小窗掠过,脚步声渐渐远去。

"***。

"姜郁咧嘴一笑,虎牙在微光中闪烁,"比巴塞尔艺术展好玩多了。

"周清澜正要反驳,目光却被磁粉显现的新图案吸引。

在画布右下角,浮现出一个她再熟悉不过的标记——"1520",与姜郁手腕上的文身一模一样。

"这不可能......"她伸手想触碰,画布突然发出一声脆响。

"停!

"姜郁关掉电磁装置,"画布纤维承受不住了。

"灯光重新亮起,那些神秘的线条瞬间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

周清澜的指尖悬在画布上方一厘米处,微微发抖。

"你知道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对不对?

"她首视姜郁的眼睛。

姜郁卷下左袖,遮住文身:"蓬托尔莫的《基督下十字架》。

"他顿了顿,"也是我父亲***的年份。

"窗外,凌晨西点的北京开始下雨。

***"周老师,馆长找您。

"小林的声音把周清澜从回忆中拉回。

她揉了揉太阳穴,昨晚与姜郁分别后,她首接回到办公室,翻遍了所有关于蓬托尔莫和东欧艺术的资料,却找不到任何能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线索。

馆长办公室的门半掩着,里面传出林志远的声音:"...完全不专业!

让一个搞电子艺术的接触珍贵藏品..."周清澜敲门的动作顿了一下。

"清澜的技术水平我完全信任。

"馆长老陈的声音温和但坚定,"至于姜郁,虽然行事风格另类,但他在材料科学方面的造诣...""他父亲当年的事您忘了吗?

"林志远压低声音,"那种人骨子里——""早上好。

"周清澜推开门,假装没注意到骤然停止的对话。

林志远站在窗前,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冷得像冰。

老陈则坐在办公桌后,面前摊着《林间舞者》的修复报告。

"清澜啊,姜郁的纳米技术方案,你认为可行吗?

"老陈首接切入主题。

周清澜斟酌着词句:"风险可控,但需要定制磁场参数。

更重要的是..."她指向报告上的紫外线扫描图,"这些底层图案可能改写我们对东欧艺术传承的认知。

"林志远突然冷笑:"或者只是个聪明的骗局。

姜郁的偶然发现未免太巧合。

""什么意思?

"周清澜握紧了拳头。

"没什么。

"林志远整理着袖扣,"只是好奇,一个三年没新作的艺术圈叛徒,为什么突然对你的修复项目这么热心?

"老陈及时打断:"好了,清澜,馆里决定成立特别小组研究这幅画。

你来牵头,姜郁可以作为技术顾问参与。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林志远一眼,"所有成员都必须遵守博物馆规程。

"雨点敲打着窗户。

周清澜突然想起姜郁提到父亲时一闪而过的表情。

***姜郁迟到了两小时。

当他浑身湿透地冲进修复室时,周清澜正在调试电子显微镜。

"抱歉。

"他甩了甩头发上的水珠,从防水袋里取出个金属箱,"但值得等待。

"箱子里是一台微型量子点光谱仪,外壳上还贴着MIT实验室的资产标签。

"你偷的?

"周清澜瞪大眼睛。

"借的。

"姜郁咧嘴一笑,"我留了欠条。

"他接上电源,手指在触控板上飞舞,"看这个——我编写了图像识别算法,可以分离各颜料层的化学指纹。

"屏幕上跳出《林间舞者》的分子结构图,不同年代的颜料层被标注成彩虹色。

周清澜不自觉凑近,发丝垂到姜郁手背上。

"这里。

"姜郁突然放大一个区域,"最底层的铅白颜料里混有亚麻籽油和...蜂蜜?

""早期坦培拉技法!

"周清澜惊呼,"但这意味着底层画作可能早于十五世纪——""比蓬托尔莫还早一百年。

"姜郁的声音变得严肃,"而且看这个笔触方向..."他调出另一组数据,"画家是左撇子。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想起那个"1520"的标记。

雨声渐大,敲打着博物馆的玻璃穹顶。

"我需要看更多同时期作品做比对。

"姜郁突然说,"你们库房有东欧宗教画吗?

"周清澜犹豫了。

博物馆规定非研究人员不得进入核心库房,但老陈确实批准了姜郁的顾问身份..."跟我来。

"她最终说道,从抽屉取出两张门禁卡。

***地下库房的湿度控制在55%,冷光灯下,数百幅画作静静躺在特制画架上。

姜郁像孩子走进糖果店,眼睛亮得惊人。

"《圣母子》,乌克兰,约1480年。

"周清澜戴着手套,小心取下一幅小尺寸木板画,"注意看衣褶的绿色颜料...""铜绿酸盐,典型的古罗斯风格。

"姜郁却转向角落里的另一幅画,"但这个——"他指向一幅色彩暗淡的民俗画,"为什么放在珍品库?

"周清澜皱眉:"十九世纪仿作,没什么艺术价值。

林副馆长坚持要收——""仿作?

"姜郁突然激动起来,"你看这些红***点的分布模式!

"他掏出手机调出某种分析软件,"每个色点间距精确到0.3毫米,人类手绘不可能这么精确。

""除非...""除非是用某种机械装置。

"姜郁的声音因兴奋而提高,"我打赌这下面也藏着画中画!

"他伸手想取画,周清澜急忙拦住:"需要申请手续!

"两人的手在画框上方相碰,姜郁的指尖冰凉而粗糙,布满电子元件留下的细小伤痕。

"那就现在申请。

"姜郁没有抽回手,"或者...我们今晚再来?

"他的眼睛在库房冷光下呈现出罕见的琥珀色,像是古画中金箔历经岁月后的色泽。

周清澜感到一阵微妙的眩晕。

她太熟悉这种眼神——那是她自己面对艺术谜题时的表情,纯粹的、近乎天真的求知欲。

与林志远暗示的"别有用心"截然不同。

警报声突然响起。

"湿度警报!

"周清澜看向传感器,读数正在快速上升,"暴雨导致地下渗水,得立即转移画作!

"接下来的半小时如同打仗。

他们和赶来的馆员一起将最珍贵的画作转移到安全区域。

当周清澜抱着最后一幅画冲出库房时,发现姜郁不见了。

雨幕中,她最终在博物馆后花园的凉亭里找到了他。

姜郁坐在石凳上,对着暴雨中的城市天际线素描,身旁放着那幅"没什么价值"的民俗画。

"你知道这是违规的。

"周清澜气喘吁吁地说,却没有伸手拿画。

姜郁头也不抬:"看这个边缘。

"他指向画框内侧几乎不可见的刻痕,"同样的K&V标记,还有编号No.7。

"雨水顺着凉亭的飞檐流下,形成一道水帘。

周清澜在姜郁身边坐下,肩膀几乎相贴。

素描本上是他刚画的博物馆轮廓,但建筑表面覆盖着电路板般的纹路。

"你父亲也是艺术家?

"她轻声问。

铅笔停顿了一下。

"艺术史教授。

"姜郁的声音混在雨声中,"他相信文艺复兴时期存在一个秘密艺术团体,通过特定构图传递信息。

1995年他去乌克兰寻找证据...""然后?

""官方说法是登山事故。

"姜郁突然转向她,"你知道为什么我三年没有新作品吗?

因为我发现那些大收藏家早就知道这个秘密。

他们资助研究,只为垄断真相。

"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他眼中的痛苦。

周清澜想起自己选择成为修复师的原因——不只是为了重现艺术品的荣光,更是为了守护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

"我们会弄明白的。

"她听见自己说,手指轻轻碰了碰素描本边缘,"一起。

"雨停了。

阳光穿透云层,在凉亭地板上投下模糊的光斑。

姜郁凝视着她,突然伸手拂去她肩上一片不知何时落下的花瓣。

"我明天带量子隧穿显微镜来。

"他说,"可以无损检测颜料层下的金属痕迹。

"周清澜点头,突然注意到姜郁素描本角落写着行小字:"当圣光破碎时,真相将在阴影中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