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大宋年间,河北清河县有一户贫寒人家,家中父母早亡,只留下兄弟俩相依为命。兄长武大郎,生得身材矮小,不足五尺,面容憨厚,心地却极为善良。他每日天不亮便起身,揉面、生火、蒸炊饼,随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叫卖,靠着这微薄的营生,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弟弟武松长大。
武松自幼便与兄长不同,他天生神力,骨骼清奇,个头蹿得飞快,站在人群中犹如鹤立鸡群。看着兄长为了生计日夜操劳,累弯了腰,武松心中满是不忍,暗暗发誓,日后定要出人头地,让兄长过上好日子。
机缘巧合之下,武松得遇一位隐世高人。那高人见武松根骨俱佳,又有一颗赤诚之心,起了爱才之心,便将他收归门下,悉心传授武艺。武松本就聪慧,又肯吃苦,日夜苦练,数年下来,一套拳脚功夫使得虎虎生风,刀枪棍棒亦是样样精通,在清河县一带,渐渐闯出了些名头。
这一年,武松听闻在阳谷县谋生的兄长武大郎日子过得还算安稳,思念之情顿起,便决定前往探望。他收拾了简单的行囊,背上行囊,辞别邻里,踏上了前往阳谷县的路途。
这一日,武松行至景阳冈下。此时正值晌午,烈日高悬,他赶路赶得又累又渴,抬眼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家酒肆,幌子在风中烈烈作响,酒香随风飘散而来。武松本就是个豪爽之人,此刻哪能抵挡得住这诱惑,大步迈进酒肆。
“店家,快拿酒来!” 武松一进店,便高声喊道。
店家闻声赶来,见武松身形魁梧,气势不凡,心中暗自估量,忙陪着笑脸道:“客官,小店有自酿的好酒,只是这酒劲颇大,常人三碗便醉,不知客官要几碗?”
武松一听,哈哈大笑:“我岂是那等没酒量之人,尽管上酒便是!” 说罢,掏出一锭银子拍在桌上。
店家见钱眼开,也不再多言,转身去抱了一坛酒,又拿来几个大碗,满满地斟上。武松端起碗,仰头一饮而尽,只觉那酒入口辛辣,却回味醇厚,当下赞不绝口,一碗接一碗地喝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