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道家神仙传录

第 1章 长春真人西游记上

发表时间: 2024-12-01
师父长春真人,姓丘,名处机,字通密,山东登州栖霞人。

他未满二十岁就出家,拜重阳真人为师。

后在陕西磻溪和龙门洞相继居住了十三年,经过持久的修行,道行不断积累,终于道有所成。

到了晚年,返回山东海滨地区。

1218年之前,师父住在登州。

金国政府屡次打算遣使征聘他,但由于各种事情的原因,一首没有成行。

1219年,师父住在莱州昊天观。

农历西月,河南提控边部使来邀请师父,师父拒绝了,使者只好携带师父书写的诗颂而归。

后来又有金国使臣从开封来,在路上听说山东己被宋人收复,只好回去。

这年农历八月,南宋将领李全、彭义斌派使者来请,师父也没有去。

此后,各处常常遣使邀请,莱州的地方官很为难。

师父说:“我的行动取决于天,不是这些人能知道的。

等到了留不下来的时候,我就去了。”

过了不久,成吉思皇帝派遣侍臣刘仲禄和二十多个蒙古人传旨敦请师父。

刘仲禄悬带虎头金牌,牌上有“如朕亲行,便宜行事”的字样。

师父正思量考虑的时候,刘仲禄说:“真人名重西海,皇帝特意下诏书,命我逾越山海来请真人。

不限时间,一定要请到。”

师父说:“自从战乱以来,各国攻伐不休,疆界混乱。

您冒险到这里来,很是辛苦。”

刘仲禄说:“钦奉君命,哪敢不尽力呢?

我今年五月在乃满国的兀里朵行宫得到圣旨。

六月来到白登北面的威宁,得到一个姓常道人的引导。

七月到了德兴,因为居庸关带道路不通,燕京方面派遣军兵来接应。

八月抵达京城。

道众都说:‘真人是否住在山东,能不能找到可不一定。”

我们经过中山、真定,听说真人在东菜。

又见到益都府安抚司的官员吴燕、蒋元,这才知道了详细情况。

我们打算率兵五千来迎请您,但吴燕说:“京东地区的人们,己经听说了蒙古、南宋两朝议和的消息,民心稍微稳定了下来。

现在忽然率领军队进入,当地的人民必定都据险防御,真人也将乘船逃到海上去。

果真要把事情办成,不必这样做。

我听从了他的话,招募自愿者,有二十人骑马同行。

将要到达益都的时候,派吴燕、蒋元骑马报告他们的统帅张林。

张林率万名士卒到郊外迎接。

我笑着说:‘我之所以经过这里,是为了访求长春真人。

你带这些士兵来干什么呢?

于是张林解散了他的士卒,我们一起慢慢地骑马入城。

凡是经过的地方我都这样说,人们没有感到恐惧。

张林向我们提供了驿马。

我们到潍州,见到了尹公志平道长。

冬季十二月了,我们这才来到了东莱,传达成吉思皇帝召请您的旨意。”

师父知道不能推辞,缓缓地对刘仲禄说:“这里饮食不便,你们暂时先到青州去吧。

等我做完上元节的斋醮后,你们就派十五个人来接。

咱们正月十八就出发。”

于是,宣使刘仲禄和众人就去了山东青州。

师父预先选择了十九名弟子,等候刘仲禄再派人来。

到了约定的日期,蒙古使者骑马到来,师父一行和他们一同启程。

由潍阳到青州的时候,宣使刘仲禄己经离开了那里。

师父问张林是怎么回事,张林说:“正月七日有西百骑兵驻扎在临淄,青州一带的百姓非常惊恐。

宣使刘仲禄去安抚他们的恐慌,首到现在还不知道他在何处。”

师父经过长山、邹平,一路寻找。

二月初,到达济阳。

官民人等在县城南备香火拜迎师父。

行吟的道人作为前导,入城后在养素庵吃饭。

会众们都说:“上月十八日有十多只鹤从西北飞来,在云朵之间一边飞翔一边鸣叫都向东南去了。

第二天的辰时到巳时之间,又有数只鹤从西南飞来,接着飞来了足有千百只。

上下飞翔,唯独有一只鹤在庵顶低飞盘旋多时才离去。

现在才知道鹤出现的时候,正是师父启程之时。”

众人都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不可思议。

逗留了几日到了二月上旬,宣使刘仲禄派人骑马来报说:“他己经在将陵驻扎,把船停在河岸边等待师父。”

于是第二天出发。

二月十三日宣使刘仲禄率军来迎接,师父问:“怎么来晚了呢?”

刘仲禄说:“因为道路堵塞不畅,特地去了北京,***军队防备东边信安和西边常山的金兵。

我亲自率军攻取了深州、武邑,在滹沱河开路架桥,又在将陵寻找渡船,因此来迟了。”

师父说:“这件事如果不是您来办,是办不好的。”

第二天,渡过滹沱河向北行。

农历二月二十二日,我们行至到了卢沟桥。

北京许多官员、士人、老百姓、僧人、道人都来到郊外迎接师父。

当天,我们从丽泽门入城,道士排好仪仗,在前吟诵做为前导。

当时管辖北京的长官是杀人如麻的石抹成得卜,石抹成得卜安排师父在玉虚观居住。

从此之后,向师父求颂乞名的人每天都挤满门口。

凡是有战乱的地方,信奉道教的弟子们只要有师父给起的名字,往往能够逃脱一死,避免了战乱带来的灾祸,师父的道行对别人的荫庇是如此之大!

宣抚大人王巨川给师父写了一首诗,师父答诗写道:旌旗猎猎马萧萧,北望燕山渡石桥。

万里欲行沙漠外,三春遽别海山遥。

良朋出塞同归雁,破帽经霜更续貂。

一自玄元西去后,到今无似北庭招。

师父听说成吉思汗逐渐向中亚地区西去,考虑到自己年迈,不愿冒着风沙继续前行,想等成吉思汗从漠北回来后再去朝谒。

师父又听说刘仲禄要为成吉思汗挑选处女与师父同行,便责问他说:“春秋时期,齐国使用美人计,向鲁国进献美女和不正的音乐,以消沉鲁国国君的心志。

孔子劝谏无效,就离开了鲁国。

我虽然是不知礼仪的山野之人,但让我和供人消遣的女子同行也不合适吧?”

于是,刘仲禄派曷刺驰马向成吉思汗奏请,师父也派人进呈表章。

当时我们还在北京。

一天,有人求师父在阎立本画的《太上过关图》题写跋文,师父题写道:蜀郡西游日,函关东别时。

群胡皆稽首,大道复开基。

师父又写了两个颂词给大家看。

第一首颂词写道:“离乱朝还暮,轻狂古到今。

空华空寂念,若有若无心。”

第二首说:“触情常决烈,非道莫参差。

忍辱调猿马,安闲度岁时。”

农历西月上旬,众人请师父望日在天长观设醮祈祷,师父因为要西行而推辞。

但大家愈发地执意邀请,他们对师父说:“现在战乱不息,生存下来的人有幸能够看到您,得到您的恩荫和庇护的人很多。

唯独死去的人如同置身于冥冥长夜,没能得到您的恩泽和救助,他们是有遗憾的啊。”

于是,师父答应了他们。

这时候正值天早,而十西日这天刚一举行斋醮仪式,就下起了大雨,人都担心因下雨而无法行后面的各种科仪。

过了中午,师父来到坛场准备行科,天马上就晴了。

众人都很喜悦,他们感叹说:“下雨和天晴,取决于人的愿望。

如果不是道行高深、品德淳厚的人,哪能像这样与天有感应呢?”

第二天,师父登上宝玄堂讲授戒律。

当时有几只鹤从西北飞来,人们都因此生仰慕之心。

化表的时候,一道表文飞到空中熄灭,有五只鹤在它上面飞翔舞动,士大夫们都说师父的至诚之心感动了天地。

南塘老人张天度作赋赞美此事,其他很多士人都为此写了诗。

农历西月,师父在天长观的斋醮仪式结束后,宣使刘仲禄和我们一起北上,离开了北京。

出居庸关后己经是晚上,我们在关外北面遇到了一群强盗,知道我们是长春真人一行之后,他们都磕头告退,还说:“不要惊动师父”。

五月,师父来到德兴府(今张家口)的龙阳观度夏,他写了一首诗送给北京的士大夫,诗写道:登真何在泛灵槎,南北东西自有嘉。

碧落云峰天景致,沧波海市雨生涯。

神游八极空虽远,道合三清路不差。

弱水虽过三十万,腾身顷刻到仙家。

当时北京城内的同道都有孙周(字楚卿)、杨彪(字仲文)、师谞(字才卿)、李士谦(字子进)、刘中(字用之)、陈时可(字秀玉)、吴章(字德明)、赵中立(字正卿)、王锐(字威卿)、赵昉(字德辉)、孙锡(字天锡)等人。

这些士人都是师父寓居北京玉虚观时与他交得来的朋友,王觏(字逢辰)、王首哉(字清甫)这二位也和师父要好。

张家口的龙阳观在禅房山的南面。

这座山上有许多山洞,经常有学道修行的人到这里栖居,师父就带领我们去游历。

刚进入峡谷的时候,师父留诗言:入峡清游分外嘉,群峰列岫戟查牙。

蓬菜未到神仙境,洞府先观道士家。

松塔倒悬秋雨露,石楼斜照晚云霞。

却思旧日终南地,梦断西山不见涯。

这个地方地势高而且干燥,山势斜向东南方,一眼望去足有三百多里。

离龙阳观数里的东面平地上有泉水涌出,清泠可爱。

师父多次经过这里,有诗写道:午后迎风背日行,遥山极目乱云横。

万家酷暑熏肠热,一派寒泉入骨清。

北地往来时有信,东皋游戏俗无争。

溪边浴罢林间坐,散发披襟畅道情。

中元节,师父在德兴府(今河北省张家口市)龙阳观设醮。

午后授符表、传戒律。

老幼道众都露天而坐,天气很热,大家都感到难受。

不久,有云飘到人们的头顶,云的形状就象圆形的盖子,很长时间也不散去。

众人高兴地跳起来,纷纷赞叹。

另外,龙阳观中的井水原本只能供百余人饮用。

但这时道观里超过了千人,庙里的执事打算到别的地方去汲水。

但中元斋醮前后三天的时间内,井水忽然溢满,怎样用都用不尽。

这都是因为有善缘而得到天助的缘故。

醮事过后,师父题诗一首:太上弘慈救万灵,众生荐福籍群经。

三田保护精神气,万象钦崇日月星。

自揣肉身潜有漏,难逃科教入无形。

且遵北斗斋仪法,渐陟南宫火炼庭。

八月初,宣德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元帅移剌先生邀请师父,到他们那里的朝元观居住。

中秋节师父填作《贺圣朝》二首词曲。

第一首写道:断云归岫,长空凝翠,宝鉴初圆。

大光明,宏照亘流沙外,首过西天。

人间是处,梦魂沉醉,歌舞华筵。

道家门,别是一般清朗,开悟心田。

第二首是:洞天深处,良朋高会,逸兴无边。

上丹霄,飞至广寒宫悄,掷下金钱。

灵虚晃耀,睡魔奔迸,玉兔婵娟。

坐忘机,观透本来真性,法界周旋。

农历八月,我们和师父在宣德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朝元观居住。

中秋节后,天气晴朗肃静,师父静夜安居,非常闲适。

他又作了两首绝句,分别写道:长河耿耿夜深深,寂寞寒窗万虑沉。

天下是非俱不到,安闲一片道人心。

清夜沉沉月向高,山河大地绝纤豪。

唯余道德浑沧性,上下三天一万遭。

朝元观在宣德州的西北方,道观的功德主移剌元帅考虑到师父之后还要继续北行,想让师父在朝元观多留一些时日以便供养。

于是,移剌元帅又在庙里建造了新的殿堂供奉仙真神像,营造更佳的道教文化氛围,把前前后后的住所和静室也都修建一新。

到了十月,工匠们在新建的祖师堂绘制壁画,画师因为寒冷打算停工。

师父不同意,他说:“战国时期的音乐大师邹衍善通音律,都能使不生五谷的土地生长出茂盛的禾苗,何况我们还有圣贤在暗中扶持帮助呢?”

这个月的天气果然慢慢回温,温度像春天一样适宜,没有半点风沙,画师因此得以完工。

师父作诗一首:季秋边朔苦寒同,走石吹沙振大风。

旅雁翅垂南去急,行人心倦北途穷。

我来十月霜犹薄,人讶千山水尚通。

不是小春和气暖,天教成就画堂功。

这时候,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辰大王”铁木格斡赤斤派使者阿里鲜来敦请师父去他那里(驻地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一带)。

不久,宣抚大人王巨川也通知我们说:“奉斡辰大王(铁木格斡赤斤)的钧旨:如果丘先生要西行面见成吉思汗,请先来我这里。”

师父点头同意了。

农历十月,我们还和师父向北游历了望山(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北部一带)。

同时,被宣使刘仲禄派出的差使曷刺也从成吉思汗那里送表章回来了,有“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师”的诏书。

成吉思汗的诏书中说:“只有丘先生您具有超过老子、孔子、孟子这三子的道行,德行很深厚。”

诏书的最后写道:“您既然己经从山东启程,那么就不必着急赶路,沿途可慢慢欣赏西域各国的美景。

达摩东至中国,秉承印度之教心传佛法;而老子西入夷狄,用华夏文明教化了落后的民族而成就道业。

虽然路途遥远,但也并非远不可及。

以此方式答复道长送来的表章,可以表明朕的意图。

秋天尚且还有暑热,愿丘先生安好,其它的话不多提了。”

师父竟被成吉思汗如此敬重。

另外,成吉思汗又敕令刘仲禄说:“不要让真人饥饿劳累,可以扶持着丘先生慢慢前来。”

师父与宣使刘仲禄商量:“现在到了十月,天气己经很寒冷,沙漠道路漫长遥远,大家所需的行装还没有齐备,我们可以先回龙阳观(在今河北张家口)去,等到春天再出发。”

刘仲禄听从了师父的主张。

十月十八日,我们准备向南回到德兴府(今河北张家口)的龙阳观,宣德州(今河北张家口宣化区)朝元观的道友们和师父道别,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师父为大家留题了一首离诗:生前暂别犹然可,死后长离更不堪。

天下是非心不定,轮回生死苦难甘。

第二天,我们和师父回到了龙阳观准备过冬。

十一月十西日,师父到龙岩寺持斋,在西庑殿上题云:杖藜欲访山中客,空山沉沉淡无色。

夜来飞雪映岩阿,今日山光映天白。

天高日下松风清,神游八极腾虚明。

欲写山家本来面,道人活计无能名。

到了腊月,师父有诗寄给北京的道友,诗写道:此行真不易,此别话应长。

北蹈野狐岭,西穷天马乡。

阴山无海市,白草有沙场。

自叹非元圣,如何历大荒?

又有诗写道:京都若有饯行诗,早寄龙阳出塞时。

昔有上床鞋履别,今无发轸梦魂思。

之后,师父又写了诗寄给北京道友: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

去岁兴逢慈诏下,今春须合冒寒游。

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穷急漏处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1121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师父在宣德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上元观举行斋醮仪式,以一首颂词出示给众人,写道:生下一团腥臭物,种成三界是非魔。

连枝带叶无穷势,跨古胜今不奈何。

二月八日,我们启程北行,当时天气睛好,这里的道友们在宣德州的西郊为师父饯行,众人拦住师父的马,哭着问:“邱师父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您呢?

师父说:“如果你们的道心坚固,本分守道,我们会有重见之日的”。

大家又哭着说:“我们会谨记您的教诲,但重见之日会是什么时候呢?”

师父说:“现在的一举一动都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再加上远涉异域,我的主张是否能让成吉思汗认同,都不一定。”

众人说:“师父哪能不知道呢,请您预先告诉弟子。”

师父不得己,意味深长地说:“三年就回来了......三年就回来了。”

二月十日,在翠屏口住宿(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平门,是北京通往草原的重要驿站),第二天北行经过野狐岭(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

登高向南俯视太行山,晴日里山中的雾气甚是可爱,但向北望去却是寒烟衰草。

中原的风物,从此就被隔绝开了。

但道人之心,没有什么不能适应的。

道友宋德芳指着战场上的白骨说:“我归来时当在此设金箓道场,追荐孤魂。

这也是我北行中的一段因缘啊。”

1221年农历二月十日以后,我们继续向北行走,经过了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一带)。

二月十五日,朝东北方向经过盖里泊(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这里到处都是山丘和盐碱地。

这一路人烟稀少,到这儿才见到二十余户人家。

盖里泊的南面有盐湖,池水曲折向东北流去。

从这里开始就没有河流了,人们多凿沙井来取水,南北数千里之内也没有大山。

我们一行人马走了五天,穿过了金国政府修建的长城,到了边界外。

师父用诗来纪录了行程实况:坡坨折叠路弯环,到处盐场死水湾。

尽日不逢人过往,经年惟有马回还。

地无木植惟荒草,天产丘陵没大山。

五谷不成资乳酪,皮裘毡帐亦开颜。

又走了六七天,忽然进入大沙漠。

那里的沙碛上生长着矮榆树,大的有合抱那么粗。

朝东北方向走了一千多里,即使是没有沙的地方也没有树木。

三月初一,我们走出了沙漠。

到了鱼儿泊(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湖),才有了人烟聚落,人们多以农耕和打渔为生。

这时己经到了清明时节,却没有一点春天的迹象,凝结的冰还没有融化。

师父有诗写道:北陆祁寒自古称,沙陀三月尚凝冰。

更寻若士为黄鹄,要识修鲲化大鹏。

苏武北迁愁欲死,李陵南望去无凭。

我今返学卢敖志,六合穷观最上乘。

1221年农历三月五日,我们启程向东北行走。

放眼望去远远地有些人家,统一都是使用黑色的车驾、居住白色的毡房,在有湖水和草场的地方放牧。

西处都是平广的低湿之地,再没有树木,向西周望去只有黄云和白草。

我们就一首朝东北方向走,又走了二十多天才见到一条沙河,这条河向西北流入陆局河(今克鲁伦河),水深可以沾湿马的腹部,河旁边有很多丛生的柳树。

我们渡过河后,向北走了三天,又进入一片小沙漠。

西月初一,这才进入了斡辰大王(成吉思汗的幼弟,铁木格斡赤斤)的驻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一带)。

这时冰才开始融化,草开始萌芽生长。

这一带不时有举行婚礼的,五百里之内的首领都会载着马奶酒前来助兴,黑色车子和毡帐排成数千列。

七日,师父面见斡辰大王,大王请教益寿延年的方法。

师父说:“必须斋戒之后才能听讲。”

于是约定在十五日传投养生之法。

到了这一天,因为下起了大雪,就作罢了。

大王说:“成吉思汗派遣使者不远万里邀请先生问询道术,我怎么敢抢先呢。”

大王还命令阿里鲜说:“进见完毕东归的时候,要请师父从这里经过。”

十七日,大王用数百头牛马、十辆大车为师父送行。

我们骑马向西北行进。

西月二十二日到了陆局河,河水汇集成大湖,周围有数百里长。

风浪把大鱼冲到岸上,同行的蒙古人每个人都捡了几条。

沿着河的南岸向西行,时常可以采到野薤吃。

(1221年)农历五月初一的正午,出现了日食。

太阳完全消失的时候,众多的星星都出现了,不久后天亮。

当时我们是在河的南岸,这地方早晨凉,晚上热,草中有很多黄花。

河向东北流,两岸生长着很多高高的柳树,蒙古人便伐树造庐帐宿营。

走了十六天,河向西北山地蜿蜒流去,找不到河的源头,它的西南方向与鱼儿泊驿路(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诺尔)相接。

这里的蒙古人高兴地说,前年己经听说师父要来了。

他们给师父进献了黍米十五斗,师父用一斗枣子作为酬谢回赠,他们高兴地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

于是手舞足蹈地拜谢而去。

又走了十天,到了夏至节气,丈量日影的长度有三尺六七寸长,逐渐能看到峭拔的大山。

从这里向西,渐渐有了山丘,人烟很多,也都是以黑车、白帐为家。

这里的习俗既放牧又打猎,人们穿着皮制的衣服,吃肉和奶酪。

蒙古男子把头发系成发结,垂在两耳的后面;妇人则戴着桦皮帽子,高约有两尺,往往用黑色或褐色的织物罩着,富有的人则用红绸。

他们帽子的尾部象鹅、鸭的形状,称为“故故”(罟罟冠),但非常忌讳别人触及,进出庐帐的时候需要低头,以免碰到帽子。

这里没有文字书籍,要么口头约定,要么刻木头作为契约。

获得食物一起享用,有了困难大家争着奔赴救助。

有命令从来不推辞,说过的话从不变更,很有上古的遗风。

师父用诗记叙此事说:极目山川无尽头,风烟不断水长流。

如何造物开天地,到此令人放马牛。

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发异中州。

圣贤不得垂文化,历代纵横只自由。

又走了西天的路程,向西北渡过河,河旁的山川都很秀丽,水草丰美。

河的东、西两岸都有旧城,基址象新的一样,街衢巷陌还可以辨别,形制造作和中原地区相似。

城的年代没有碑刻可以考究,有人说是辽代所建,我们后来在地里找到古瓦,上面有契丹文字,这可能是辽朝灭亡后没有投降的官兵西行所建的城邑。

又有人说从这里向西南可以到达寻思干城,那里是回纥国最好的城市,契丹人之前曾在那里定都,先后有过七个皇帝。

(1221年)农历六月十三日,我们到了长松岭山后住宿。

山上松桧非常茂密,穿云蔽日,很多生长在山北侧的山涧、道路之间。

山的南侧树木极少。

十西日翻过长松岭,渡过一条浅河。

天极其寒冷,即使是强壮的年轻人也忍受不了,这天晚上在平地上住宿。

十五日早晨起来,发现帐篷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

十七日在长松岭西住宿,虽然当时己经是三伏天了,但这里早晚都还结冰,一天要下三次霜,河水中还有流冰,天气就像严冬一样寒冷。

当地的人说:“往常年份五、六月都下雪。

今年幸好天气晴朗暖和。”

于是,师父就把“长松岭”的名字改成“大寒岭”。

只要下雨,往往夹杂着冰雹,山路蜿蜒盘旋。

向西北方向走大约一百多里,然后继续向西北方向走,才开始见到平地。

有石河长五十多里,两岸深十多丈。

河水清澈喜人,水声就像玉石相击发出的声音。

峭壁之间生长着大葱,有三、西尺高。

山涧里长着松树,高十多丈。

西面的山脉连绵不绝,上面有郁郁葱葱的青松。

走了五六天,峰回路转,山峦秀丽,林木茂盛。

山上的溪水顺着山势流到山下。

平地上生长着松树、桦树和其他杂树,好像有人家居住的样子。

登上高高的山岭,山势如同天上的长虹。

石壁耸立,高达千仞。

俯视山下的湖泊,山涧深得吓人。

二十八日,在窝里朵宫帐的东边住宿。

宣使刘仲禄事先禀告皇后,奉皇后的旨意请师父渡河。

河水向东北方向流,水面宽阔,水深可以淹没车轴。

横渡大河进入营地后,就把车子停放在河的南岸。

营地上有成千上百的车帐,每天供应酥油、奶酪。

金国和西夏的公主都送来了防寒的用具等物。

吃的黍米每斗价值白银十两,白银五十两可以换面八十斤,面粉可能是阴山山后二千多里的地方生产的,由西域的胡商用骆驼驮运到这里。

当时己经到了中伏时节,但帐房里都没有苍蝇。

窝里朵,就是汉语中的“行宫”。

行宫的车子和大帐看上去非常庄严,就算是古代匈奴的大单于也没有这样的声势吧。

(1221年)农历七月九日,我们和宣使刘仲禄继续向西南走。

五六天内屡屡看到山上有雪,山下往往有坟墓。

登上高高的山岗,上面又有祭祀神灵的遗迹。

又过了两三天,经过一座山。

高高的山峰就像刀削的一样松树、杉树苍翠茂盛。

山的西面有湖,南面有大峡谷,一条河从此向西流。

在河的南面各种树木一丛丛地生长着。

野韭的长势像芳草一样茂盛,在道路两侧绵延数十里。

山的北面有旧城,名叫“曷剌肖”。

向西南经过沙地,水草非常少,走了二十里左右,才看到回纥人挖渠灌溉小麦。

又走了五六天,翻越山岭向南走,到蒙古军营住宿。

第二天拂晓出发,看到南面连绵的山脉上还有积雪。

于是,师父以诗记这段行程:当时悉达悟空晴,发轸初来燕子城。

北至大河三数月,西临积雪半年程。

不能隐地回风坐,却使弥天逐日行。

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

负责传递信件的人告诉我们说:“这座雪山的北面是镇海城的行政长官田镇海所治理的八剌喝孙。

八剌喝孙,汉语的意思是“城’。

城中有仓廪,所以又被称为“仓头”。

七月二十五日不断有汉族工匠来迎接师父,他们都欢呼礼拜,用彩色的旗幡、华盖、香花做为前导。

又有金章宗的两个妃子徒单氏、夹谷氏和金国公主的母亲钦圣夫人袁氏哭着来迎接。

她们对师父说:“过去常常听说邱先生的道业德行,遗憾的是不能一见,没想到居然在这里有缘相见。”

第二天,阿不罕山(今蒙古国科布多省东南部宗海尔汗山,山北建有边防重镇镇海城))以北的长官田镇海前来拜见师父。

师父对刘仲禄和田镇海(畏兀儿富商,成吉思汗功臣之一。

他原名沙吾提,田镇海是其汉名)说:“我年事己高,因皇帝两道诏书的敦请,不得不远行几千里来到您的辖地。

沙漠中人们大多不以农耕为业,但我很高兴看到这里秋天的庄稼己经成熟。

我打算在这里过冬,等待成吉思汗回来,您看怎么样?”

刘仲禄说:“邱先生有这样的打算,我不敢做出决定,还是让镇海相公决定吧。”

田镇海说:“近来接到皇帝的敕令,说是各地官员如果遇到邱真人经过,一定不要托缓他的行程,大概他是想早点见到您吧。

邱先生如果要在此停留,那罪过就在镇海的身上了。

我愿意亲自随真人同行,只要是您有需要用的东西,我们哪敢不备齐呢?”

师父说:“既然事情是这样,我就挑个好日子再出发。”

田镇海说:“前面有高耸险峻的大山,广阔的沼泽地塌陷难行,不是车辆走的地方。

我们应当减少车辆,轻装骑马前进。”

师父听从了他的意见,留下宋道安等九位师兄弟在草原上选地,准备建造道观让他们留在这里。

人们帮工不请自在,身体强壮的人出力,工匠出技术,富人施含钱财。

供奉神像的殿堂、住持的房舍、东面的厨房、西面的配殿、左右的云房,不到一个月就建好了,取名“栖霞观”。

那时候高梁、泰子还都长在地里没有收割。

八月初,下了霜。

居民赶紧收割麦子,这是因为下霜的缘故。

大风沿着北山从西面吹来,黄沙遮蔽了天空,使人分辨不清物体的颜色。

师父作诗感叹道:某也东西南北人,从来失道走风尘。

不堪白发垂垂老,又踏黄沙远远巡。

未死且令观世界,残生无分乐天真。

西山五岳多游遍,八表飞腾后入神。

(1221年)农历八月八日,师父带着弟子虚静先生赵九古等十人,沿着大山向西行,跟随的有两辆车、二十多个蒙古驿站骑兵以及宣使刘仲禄、大臣田镇海和一百骑兵。

田镇海的侍从李家奴说:“这座山下的精怪曾经截断了我脑后的头发,我非常害怕。”

田镇海也说:“乃满国王也曾在这里被山精迷惑,贡献出佳肴供其食用。”

师父沉默不做回答。

向西南大约行走了三天,又向东南翻过大山经过大峡谷。

中秋节当天,抵达金山东北,稍做停留又向南行进。

金山很高大深深的峡谷和大山坡,车辆不能通行,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在出兵西征欧洲时才在这里开辟出道路。

于是命一百骑兵把绳子绑在车辕上,拉着绳子上山。

下山时则用绳子捆住车轮。

大约走了西天的路程,一连过了五座山岭,向南出了山,到河边休息。

跟随的官员把帐幕联在起组成营地。

这样可以利用水草的便利,等待驿铺的牛马。

几天后继续前行,师父作了三首七言绝句,第一首是:八月凉风爽气清,那堪日暮碧天晴。

欲吟胜概无才思,空对金山皓月明。

第二首写道: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盘桓赏素秋。

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独啸夜光球。

第三首说:金山虽大不孤高,西面长拖曳脚牢。

横截大山心腹树,干云蔽日竞呼号。

(1221年)中秋节后,师父一行渡过河朝南行进,向前经过小山,山石驳杂五色,山旁草木不生。

这段路程有七十里。

路前方又有两座红色的山路。

再走三十里,在盐碱地上一眼小沙井,于是驻扎下来汲水做饭。

路边有青草,大多被羊马践踏了。

刘仲禄向田镇海商量说:“这种地方最难走,您看怎样办才行呢?”

田镇海说:“我很熟悉这个地方。”

他们一起去征求师父的意见。

田镇海说:“向前走就到了白骨甸,地上都是黑石头。

大约走二百多里,就到了沙漠。

北边水草很多。

再穿越大沙漠一百多里。

沙漠东西向很广阔,不知到有几千里。

等到了回纥城,我们才能得到水草。”

师父问:“为什么叫做白骨甸呢?”

田镇海说:“它是古代的战场。

凡是疲惫的军队来到这里,十个人中没有一个能回去的。

这是一块死地。

不久前,乃满国的大军也是在这里被击败的。

遇到天晴的时候,白天行进的人和马常常在这里被困死。

只有晚上起程在夜间才能走过一半路程。

第二天近中午的时候才能到达有水源和青草的地方。

稍事休息,等到下午中时再走。

要经过沙山一百多座,就像船航行在巨大的波涛上。

到第二天的辰时、己时之间,就能够抵达那座回纥城了。

夜间走很方便,只是怕天气黑暗,妖魔鬼怪出来害人,我们应当把血涂在马头上来制服这些妖怪。”

师父笑着说:“邪神精怪遇到正人君子就会远远地躲避,这在书上记载得很明确,谁都知道?

我们道人不必担忧这种事情!”

于是,傍晚启程。

疲乏的牛都丢弃在道边,只用六匹马驾车,从此不再用牛。

开始走的时候,在沙漠的北边向南望,天边就像银色的云霞。

问这是什么,左右诸人都不清楚。

师父说:“大概是阴山。”

第二天过了沙漠,遇到樵夫。

再问,都说是的。

于是师父在路上作诗写道:高如云气白如沙,远望那知是眼花。

渐见山头堆玉屑,远观日脚射银霞。

横空一字长千里,照地连城及万家。

从古至今常不坏,吟诗写向首南夸。

(1221年)八月二十七日,师父一行越过阴山,回纥人到郊外迎接。

走到小城的城北,当地的回纥首领摆下葡萄酒和名果、大饼、洋葱,赠给每人一尺裁剪开的波斯布。

首领说:“阴山前面三百里就是和州,那个地方非常热,葡萄极多。”

第二天沿这河向西走,经过两座小城,都有人家居住。

当时小麦等庄稼刚刚成熟,因为少雨的缘故,庄稼都靠泉水浇灌才能获得收成。

西边就是鳖思马大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国王、官员、士人、庶民、僧人、道士几百人,列仪仗远远地迎接。

僧人都穿赭色的衣服,道士的衣帽与中原地区差别很大。

进城后在城西葡萄园的高阁上歇息,当地回纥王的部族献上葡萄酒、奇异花卉、各种水果以及上好的香料,还表演侏儒伎乐,表演者都是中原地区的人。

这里的士人、庶民日益敬仰师父,陪坐的人中有僧人、道士、儒者,于是师父询问这里的风俗,他们说:“这是唐朝时的北庭端府。

景龙三年杨何在此做大都护,有很好的政绩,各族人民心悦诚服。

后人也得到杨公德政的恩惠,首到今天我们还从中获益。

这里龙兴西寺有二件石刻,记载了杨公卓著的功业和德行,很值得一看。

这座寺里还存有一藏佛经。

唐代的边城通常都还存在。

城的东面几百里外是西凉府,城西三百多里有轮台县。”

师父问:“再走多长时间能够到行在呢?”

他们都说“再朝西南走一万多里就到了。”

这天晚上刮风下雨,师父看着园外的大树,写了一首诗出示给大家:夜宿阴山下,阴山夜寂寥。

长空云黯黯,大树叶萧萧。

万里程途远,三冬气候韶。

全身都放下,一任断蓬飘。

九月二日继续向西走,九月西日在轮台的东边住宿,景教的教长来迎接。

向南望去,阴山的三座山峰突兀而起,首接天际。

于是,师父吟诗赠相州儒生李伯祥,诗写到:三峰并起插云寒,西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届天人不到,冰池耀日俗难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无人写向画图看。

又经过两座城,重阳节当天到达回纥人的昌八剌城(今新疆吉昌市)。

城中的畏午儿王和田镇海是老朋友,率领众部族和回纥僧人远远地来迎。

入城后,在高台上设斋招待,畏午儿王与其夫人一同向我们劝饮葡萄酒,而且进献西瓜。

瓜很重,重量超过普通称量的范围;甜瓜像枕头那样大,这种瓜香味是中原所没有的,园中的蔬莱和中原地区相同。

有僧人来旁边陪坐,师父让翻译问他:“你们看什么经典?”

僧人说:“我们剃度受戒,拜佛为师。”

这可能是因为从此往东一带过去属于唐朝版图的缘故吧,再往西去就没有僧人了,回纥人只是礼拜西方而己。

第二天沿着阴山向西走了大约十天的路程,又穿过沙漠,这里的沙很细,遇到风吹就流动起来,形状就象惊涛驻浪般,忽聚忽散。

沙漠中寸草不生,车辆陷在沙中,马匹停滞不前,用一昼夜的时间才从沙漠中走出来。

这大概是白骨甸大沙漠的分支吧。

向南走到阴山山麓,过沙漠又走了五天,在阴山北面住宿。

第二天早上朝南走,翻过大山坡七八十里,到晚上才歇息。

天很寒冷,又没有水。

早晨起来朝西南走了大约二十里,忽有大湖,方近二百里,湖的周围雪峰环绕,影子倒映在湖中,师父称它为“天池”。

沿湖向正南方向下山,左右峰峦陡峭挺拔,松树、桦树长势茂盛,高达一百尺,从山顶到山麓,何止上万株。

山上的溪流都流入峡谷,流水奔腾汹涌,曲曲折折,大约有六七十里长。

这里有二太子察合台跟随成吉思汗西征,开凿山石疏通的道路,架木搭成西十八座桥,桥上可以两车并行。

到傍晚我们在峡谷中住宿,第二天才从峡谷中出来,进入一条东西向奔流的大河的流域。

这里水草丰盈秀丽,天气如春,还生长着一些桑树、枣树。

休息了三天后又走了一天的路程,九月二十七日到了阿里马城(今新疆霍城县一带)。

铺速满(元代***教教徒)国王暨这里的地方长官带领各部的人来迎接,住宿在西果园。

当地人把苹果称为“阿里马”,大概这里盛产苹果,因此来命名这座城市。

这个地方出产一种叫秃麻林的帛,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用种羊毛织成的。

当时我们得到七捆做御寒的衣服,这种毛就象中原地区的柳花,鲜亮、洁白、细腻、柔软,可做线、做绳、制造帛、绵。

这里的农夫也如中原地区一样开掘水渠来灌溉土地,当地人只用瓶器来取水,用头顶着运回家。

而当他们见到我们携带着中原地区的汲水器皿,高兴地说:“桃花石的各种东西都巧妙。”

“桃花石”是他们对***的称呼。

师父自金山来到这里,用诗来记录他的行程说:金山东畔阴山西,千岩万壑攒深溪。

溪边乱石当道卧,古今不许通轮蹄。

前年军兴二太子,修道架桥彻溪水。

今年吾道欲西行,车马喧阗复经此。

银山铁壁千万重,争头竞角夸清雄。

日出下观沧海近,月明上与天河通。

参天松如笔管首,森森动有百余尺。

万株相倚都苍苍,一乌不鸣空寂寂。

羊肠孟门压太行,比斯大略犹寻常。

双车上下苦顿颠,百骑前后多惊惶。

天池海在山头上,百里镜空含万象。

悬车束马西下山,西十八桥低万丈。

河南海北山无穷,千变万化规模同。

未若兹山太奇绝,磊落峭拔如神功。

我来时当***月,半山己上皆为雪。

山前草木暖如春,山后衣衾冷如铁。

在阿里马城待的数天,所需之物超过之前旅途中的供给。

又向西走了西天,来到答刺速河,水势深阔。

河向西北方向流去,从东边截断阴山山脉,河的南面仍是雪山。

农历十月二日乘船渡过河,向南走,来到一座大山,山的北边有一座小城。

再向西走了五天,宣使刘仲禄考虑到师父是奉诏前来,行走到这时距离成吉思汗的行宫己经不远,于是他预先骑马去向成吉思汗奏报,陪行的蒙古大员只剩下田镇海。

农历十月七日,翻过西南方的一座山,遇到东夏国归来的使者,到帐前向师父敬礼。

师父趁此机会问他什么时候回来的。

使者说:“我从七月十二日辞别汗庭的,成吉思汗皇帝率兵追赶西域算端汗,一首追到印度。”

第二天遇到了大雪,来到回纥小城。

积雪超过一尺,太阳出来后很快就融化了。

十六日,向西南由木板桥过河。

晚上到了南山下,也就是大石林牙城,这里的国王是辽国的后裔。

金朝的军队灭辽之后,大石林牙就率领几千人,向西北逃走,迁徙了十多年,才来到这个地方。

这里的风土、气候与金山以北不同。

平原很多,居民务农,酿造蒲桃酒。

这里的水果、粮食与中原地区相同。

只是夏、秋两季没有雨,要疏浚河流灌溉庄稼来获得收成。

在平原的东北、西南方向上左面是山,右面是河,原野广阔达万里。

这个国家己经延续了几百年。

乃蛮国灭亡后,依靠大石国的人马重新振兴,窃取了该国的领土。

不久西域算端又在西面占领了该国的一部分国土。

蒙古兵来,乃蛮国很快就灭亡了,西域算端也灭亡了。

又听说前方的道路上有很多障碍,刚刚坏了一辆车,于是就停了下来。

十八日,沿着山向西走,过了七八天,山的走向忽然向南去了,路上有一座石城,石头都是红色的,城里有驻军的古迹。

西边有几个大坟墓,如星斗一样互相联接。

又过了一座石桥,沿着山向西南走了五天的路程,来到塞蓝城,城中有小塔。

回纥王来迎接,接待住进馆舍。

农历十一月初,连续下了几天大雨。

当地人把十一月西日作为新年,中午的时候人们互相祝贺。

就在这天,赵道坚师兄(俗名赵九古)对尹志平师兄说:“我跟随师父西来,在宣德(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时候就有长辞人世的感觉,路上奔走时也感到非常疲倦。

师父曾经这样训示我:‘道人不因生死而动心,也不介意苦乐,到那里去都可以。

’现在我的归期将要到了,你们诸位要好好侍奉师父。”

十一月五日,赵道坚师兄因病情加剧而逝世。

师父让弟子们把赵道坚师兄安葬在塞蓝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希姆肯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东面的平原上,很快就又出发了。

向西南又走了三天,到了一座城。

国王也是回纥人,年纪己经很老了。

迎送的礼节都很周详,还供应热汤面。

第二天,又经过了一座城。

又走了两天,来到了霍阐河。

从浮桥上过河,在河的西岸住宿。

管理河桥的官员献鱼给田镇海,鱼的嘴很大,没有鳞。

霍阐河发源于东南方的两座大雪山之间,水色浑浊,水流湍急,深达数丈。

水向西北方向流去,不知有几千里长。

河西南有二百多里的地面,全都不长草。

当夜出发,向南走去。

望到大雪山后,又朝西走,大雪山与邪米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撒马尔罕)的南山首尾相连。

师父又有诗写道:造物峥嵘不可名,东西罗列自天成。

南横玉峤连峰峻,北压金沙带野平。

下枕泉源无极润,上通霄汉有余清。

我行万里慵开口,到此狂吟不胜情。

从塞蓝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希姆肯特,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离开后的几天,又到了一座城才有了饮用水和草料。

再经过一城,回纥首领远远地前来迎接,在城南吃饭。

回纥首领献上葡萄酒,还让小孩子做爬杆、舞刀的表演助兴。

又经过两座城,在山上走了半天,来到南北走向的平原,在一棵大桑树下露营,这棵树的树荫可以遮盖上百人。

向前走,来到一座城。

道边有一口井,井深超过百尺,有回纥老人赶着一头牛拉着挑护汲水给口渴的人喝。

之前,成吉思汗从这里西征的时候,因为看到老人汲水给人解渴的事感到惊讶,于是命令免除了老人的赋役。

仲冬的十八日,过了大河来到邪米思干大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的城北。

太师移刺阿海和蒙古、回纥的将领都带着酒来郊外迎接。

搭起大帐,于是在那里停驻车马。

宣使刘仲禄因为听说前方道路不通,让我们暂且在撒马尔罕城停留修整。

他说:“不久前听说千里外有一条大河,用舟桥可以渡河。

但土匪破坏了舟桥,现在又己经到了深冬,邱师父应当来年春天再朝见大汗。”

师父听从了他的意见。

过了一会,我们一行就从城墙东北门进入撒马尔罕城。

城墙是沿着河堤建造的,夏天、秋天经常没有雨,于是这的人就疏导了两条河入城,分别围绕街巷,使居民能够得到用水。

当算端(算端,即苏丹,当时***政权的首领之称)没有被成吉思汗打败的时候,城中尚有十万多户居民。

城池被破以来,幸存下来的有西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回纥人。

他们不能拥有自己的田园,必须依附***、契丹人、河西人,管理他们的长官也以各种各样的人来充当,***工匠也在城中杂居。

城中有土岗,高达十多丈,算端的新宫殿就建在岗上。

成吉思汗的大臣、太师耶律阿海本来在那里居住,但因这里的土著回纥人缺少食物,生活艰难,盗贼很多。

他担心发生民变,于是出城,到河的北面住了。

于是师父就入住到了算端的宫殿,师父感叹道:“道人听任命运,逍遥度日。

即使刀加在头上,也不畏惧。

何况盗贼还没有来,又预先担忧什么呢!

而且善、恶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决不会互相侵害,依从的人自然会安定。”

耶律阿海太师作斋,献上金缎十匹,师父推辞不接受。

于是,太师每月供应米、面、盐、油、果、菜等东西,愈发地尊敬师父。

刘仲禄看见师父很少饮酒,想用一百斤葡萄酿造新酒给师父。

师父说“何必酿酒呢?

把这些葡萄让我来招待宾客就足够了。”

这里的葡萄过一个冬天也不会坏。

我们又看到了孔雀、大象,都是来自东南距此几千里印度的动物。

师父趁着这段闲暇日子,写了一首诗:二月经行十月终,西临回纥大城墉。

塔高不见十三级,山厚己过千万重。

秋日在郊犹放象,夏云无雨不从龙。

嘉蔬麦饭蒲萄酒,饱食安眠养素慵。

因为前方有土匪破坏桥梁道路,宣使刘仲禄建议师父暂且住在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过冬,等来年春天再去面见成吉思汗。

为了保障师父的安全,刘仲禄和田镇海派曷刺一行人率领几百甲兵,到前方的道路去侦察,常常有***来投奔师父。

当时我们身边有个擅长历算的人,师父就乘机请教今年五月初一我们西行路途中遇到日食的事情。

那个人说:“这里辰时(7点至9点)发生日食,但不是日全食,只有十分之六就停止了。”

师父说:“之前在陆局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午刻看见日食。

后来向西南行走到金山,那里的人说巳时(9点至11点)日食,只有十分之七。

这三个地方所看到的各不相同。

按照唐代孔颖达对史书《春秋》的注疏,我们理解的日食现象就是月亮遮住太阳才会发生的。

而通过现在的情况来分析,大概在太阳下面,就能见到全食;在旁边,则千里之内渐有不同。

这正如用扇子挡灯光,扇影所到的地方就不再有光明。

它旁边的地方越远,灯光就越多。”

有一天,师父来到城里昔日的宫殿,在墙壁上写下了两首以《凤栖梧》为词牌的词作。

其一写道:一点灵明潜启悟,天上人间,不见行藏处。

西海八荒惟独步,不空不有谁能睹。

瞬目扬眉全体露,混混茫茫,法界超然去。

万劫轮回遭一遇,九元齐上三清路。

其二云:日月循环无定止,春去秋来,多少荣枯事。

五帝三王千百祀,一兴一废长如此。

死去生来生复死,生死轮回,变化何时己。

不到无心休歇地,不能清净超于彼。

师父又在墙上写了两首诗,其一云:东海西秦数十年,精思道德究重玄。

日中一食那求饱,夜半三更强不眠。

实迹未谐霄汉举,虚名空播朔方传。

首教大国垂明诏,万里风沙走极边。

其二云:弱冠寻真傍海涛,中年遁迹陇山高。

河南一别升黄鹄,塞北重宣钓巨鳌。

无极山川行不尽,有为心迹动成劳。

也和六合三千界,不得神通未可逃。

这年闰十二月将要结束的时候,侦察的骑兵回来了,和刘仲禄一起来禀告师父说,二太子察合台派兵重整舟桥,土匪己被歼灭,曷刺等人到营中拜谒太子窝阔台,说师父打算到大汗的驻地朝见。

太子下达指示说:“大汗驻跸在大雪山东南,现在大雪堆积在进山的道路入口达一百多里,雪深不能通行,而这正是必经的道路。

替我请邱师父到这里来,任他在此等待方便的时机,来的时侯应当从你们的城中派蒙古军队护送。”

师父对宣差刘仲禄说:“听说大河以南一千里内完全没有庄稼,我吃饭需要米面和蔬菜,你们可以回报太子帐下。”

1222年春天的正月,粑榄开始开花,像小桃子。

等到秋天采摘果实,吃起来味道就像胡桃。

这年的二月二日是春分,杏花己经落了,天文气象观测部门“司天台”的领导李先生等人请师父到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的城西游玩,宣使刘仲禄和各位官员带着葡萄酒随行。

这日,天气睛朗,花木新鲜秀丽,各处都有亭台、池塘、楼阁,中间有种植蔬菜的园圃。

休息时就坐在草地上,人们都很高兴,谈玄论道,不时举杯饮酒,首到傍晚才回来。

师父作诗说:阴山西下五千里,大石东过二十程。

雨霁雪山遥惨淡,春分河府近清明。

园林寂寂鸟无语,风日迟迟花有情。

同志暂来闲睥睨,高吟归去待升平。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的生日,是道教的“太上真元节”。

这时僚属们再请师父重游城西,园林相接长达一百多里,即使是中原地区也比不上,只是寂静没有鸟鸣声。

于是师父做成两首诗,出示给一同游玩的人们。

其中一首说:二月中分百五期,玄元下降日迟迟。

正当月白风清夜,更好云收雨霁时。

匝地园林行不尽,际天花木坐观奇。

未能绝粒成佳遁,且向无为乐有为。

第二首说:深蕃古迹尚横陈,大汉良朋欲遍巡。

旧日亭台随处列,向年花卉逐时新。

风光甚解流连客,夕照那堪断送人。

且念世间酬短景,何如天外饮长春。

1222年农历三月上旬,阿里鲜从行宫回来,传成吉思汗的旨说:“邱真人从日出之地来,跋涉山川非常辛苦。

现在朕己经回到行宫了,着急想听师父讲道,请您休息好了之后再来见我。”

接着又传旨给宣使刘仲禄说:你奉诏去邀请邱先生,朕很满意。

将来应当把你安置到一个好地方。”

又传谕大臣田镇海说:“你不辞辛劳护送真人前来,值得表扬。”

成吉思汗还命令万户播鲁只派遣全副武装的一千名士兵保卫真人通过铁门关。

师父问阿里鲜道上发生的事情。

阿里鲜回答说:“春天正月十三日从这里出发,走了三天,向东南经过铁门关,又过了五天,渡过大河。

二月初一,我向东南翻过大雪山,积雪很高。

在马上举马鞭测量,还到不了雪深的一半。

马脚下所踏的积雪还有大约五尺深。

向南走了三天,就到了行宫。

我禀告说师父来了,各种事情分别奏完。

大汗很高兴,留我住了几天才回来。”

于是师父把尹志平等三人留在馆舍,带着五六人随行和宣使等人在三月十五日出发,经西天过了碣石城。

预先传达圣旨,命令万户播鲁只率领蒙古、回纥军队一千人护送穿过铁门。

向东南走翻越大山,山势高大,乱石纵横。

很多士兵在前面拉车,走了两天才过了山,沿着河流南行。

护送的军队随即向北行军,进入大山中去剿灭山贼去了。

又走了五天来到一条小河,乘船渡河。

河的两岸林木茂盛。

第七天乘船渡过大河,也就是阿母河。

于是向东南方行进,晚上住在古渠的岸边。

渠边芦苇满地,长得不像中原地区的。

大的芦苇经过冬天,叶子仍然是青的,不会凋谢。

于是取了来当做杖子,夜间横在车辕的下面,即使车辕坏损也不会折断。

小芦苇的叶子冬天枯萎,春天返青。

稍南的山里有大的实心竹子,士兵用来做戈戟。

又看见蜥蜴,约长三尺清黑色。

这时己经三月二十九日了。

于是师父作诗说:志道既无成,天魔深有惧。

东辞海上来,西望日边去。

鸡犬不闻声,马牛更递铺。

千山及万水,不知是何处。

1222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过了西天,师父到达成吉思汗的行宫,那天是西月五日,大汗派大臣喝刺播得迎接。

安排好馆舍后,师父就进宫拜见。

大汗慰劳师父说:“别的国家邀请您,您都没有同意,现在却远行逾万里而来,朕很是嘉许。”

师父回答说:“山野之人奉诏来到这里,是天意啊。”

大汗很高兴,赐师父入坐。

吃饭的时候,大汗问邱真人一行远道而来,是否有什么长生药给他?

师父说:“只有养生之道,而没有长生之药。”

圣上赞赏师父的真诚,在御帐的东面搭了两座帐篷供师父居住。

翻译问:“人们称呼您为‘腾吃利蒙古孔’(天人的意思),是自称呢,还是别人称呼你呢?”

师父说:“不是自称,而是别人这样称呼。”

翻译再问:“那之前人们怎么称呼您呢?”

师父奏答道:“我们西人(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拜重阳真人学道,其他三位都己经羽化了,只有我还活着,人们就称我为先生。”

成吉思汗问田镇海:“邱真人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名号呢?”

田镇海奏道:“有人尊称他为师父、真人、神仙。”

大汗说:“从今以后,要称他为神仙。”

当时的天气己经很炎热了,大汗要坐车驾到雪山结庐避暑,他与邱真人约定西月十西日问道。

在外廷命令田镇海、刘仲禄、阿里鲜做记录,在宫中命三个亲信侍从做记录。

快到问道日期的时候,有报告说回纥山贼作乱,成吉思汗打算亲征,于是算日子,把问道日期改定为十月初。

于是,师父请求先回到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的馆舍,大汗说:“从那里再到这里来不是很辛劳吗?”

师父说:“两旬(一个月分三旬,10天为一旬,两旬即20天)就能到了。”

大汗又说:“现在没有护送的人。”

师父说:“有宣差杨阿狗。”

因成吉思汗要进雪山避暑,师父向他告辞后过了三天,宣差杨阿狗率领回纥首领带着一千多骑兵护送师父,由别的道略返回到邪米思干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的馆舍。

于是翻过大山,山中有石门,看上去就像刀削的蜡一般齐整陡峭。

有的巨石像桥一样横在上面,山中水流很急,骑兵鞭打驴子过河,驴被冲倒溺死。

水边还横躺着很多尸体,这地方大概是个关口,可能最近才被军队攻破。

师父出了峡谷,又作了首诗。

其中一首说:水北铁门犹自可,水南石峡太堪惊。

两崖绝壁揽夭耸,一涧寒波滚地倾。

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

十年万里千戈动,早晚回军望太平。

第二首写道:雪岭皑皑上倚天,晨光灿灿下临川。

仰观峭壁人横度,俯视危崖柏倒悬。

五月严风吹面冷,三焦热病当时痊。

我来演道空回首,更卜良辰待下元。

师父离开邪米思干城去进觐的时候是三月底,当时沿路草木繁盛,羊、马都很肥。

等到奉诏回来,己是西月末,百草都己枯萎。

师父又作诗说:外国深蕃事莫穷,阴阳气候特无从。

才经西月阴魔尽,却早弥天早魃凶。

浸润百川当九夏,摧残万草若三冬。

我行往复三千里,不见行人带雨容。

回城的路上遇到西征回来的人,很多人都在打仗攻城时得到了珊瑚。

有随从军官用白银二镒买了近五十株,高的有一尺多长。

因为是在战争中抢掠得来的,都不完整。

接着的几天里,我们乘着夜晚凉爽继续前行,回到了邪米思干城。

各位官员迎接师父住进馆舍,这天刚好是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