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曾听长辈说过我们的祖先是在唐朝时从中原迁到福建的,隔天埋头仔细一看族谱,先祖来自甘肃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搁到过去怎么也是个皇亲国戚、高干子弟。
不幸历经战乱,家道中落,中间几百年过的如何不得而知,估计都是贫下中农,到我爷爷这一辈,奋力读书考取朝廷的进士才得以温饱。
爷爷是清朝末年的进士,上世纪末,我曾经专程到北京国子监孔庙想在里面的历朝进士碑林上寻查爷爷的名字。
进士碑林陈列竖立于北京孔庙大成门外左右两侧,共198通,气势自殊。
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
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籍贯。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含状元、榜眼、探花)。
但那时实在是穷,付不起10块钱查询费,只好作罢!
劫道响马 — 爷爷的悲剧和奶奶的落魄爷爷当时实授河北鸡泽县(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县官-知县(正七品),政绩如何,对老百姓好不好,有没有卖过红薯,统统无法查证。
这里顺带普及一下历朝县官的名称和级别,县官的品级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在明清时期,知县作为县的长官,通常被定为正七品官。
在唐代,县令的品级高的可以达到正五品,低的则可能“屈居”从七品下。
民国来了,改朝换代了,满族后裔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从昔日的中上层,沦落为最底层,到解放以后才翻身。
但是民国做官的还是原来官场那些人(当然是“***”了),当时真是没的选!!
爷爷运道不错,遂被任命为甘肃省邮电局局长。
我们祖上几百年前是甘肃人,这也算是荣归故里。
但天有不测风云,上任途中虽然锦衣夜行十分小心,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遍地盗贼响马,遂在赴任途中被强徒谋财害命,正应了唐朝杜甫《蜀相》一诗中最后一行“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碗阳春面 – 老爸“清寒奖学金”学生的期盼奶奶一双小脚带着三个孩子无处容身,只好回到故乡福州,靠亲属顾及孤儿寡母,随时救济得以度日。
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后,孩子们艰辛成长,家里无隔夜之钱也要实现自己的梦想,父亲就是考上福建省“清寒奖学金”才得以完成大学教育。
福建省“清寒奖学金”每年只有三个名额,老爸壮志未酬,只考到了一个福建省考试的第三名。
当年亦如当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省考第一名选了数学专业,第二名选了物理专业,老爸第三名,只好去就化学专业。
报志愿后遂被在杭州的浙江大学和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同时录取。
当时的中央大学是中国名列第一的官校 —“国立中央大学”,名头远超清华北大。
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老爸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星期可以坐在校外的小饭馆,高声对堂倌叫到“来一碗阳春面”,这就是“清寒奖学金”学生一周读书辛苦对自己的犒劳。
1952年,教育部参照苏联高校设置模式,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中央大学经调整后,一个系就是一个大学,分出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
老爸这时手握二份高等学府的Offer(录取通知书),其实也没有什么需要苦思冥想的:本来就是一个冲高,一个保底,这时就如左手得了一份顶尖985高校的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右手得了一份需要自己全额缴费的211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个在首都(当时民国首都在南京),一个在地方,你选哪一个?
随后老爸就上了中央大学,最神奇的是:一个班只有3个学生,一群教师、实验员、教务人员围着教学生。
毕业以后第一个实操项目就是独立发明了一种专利染料配方,抗日战争时期受日寇围困难以进口外国染料,中国军队的军服就是用老爸发明配制的染料染的。
怎么也是个英语六级 – 老妈上的“国际学校”外公外婆(北方叫姥爷姥姥)是江西九江人。
九江地灵人杰,出过:陶渊明--东晋杰出诗人,黄庭坚--北宋著名书法家,陶侃--东晋时期的名将,文臣武将出类拔萃!!
但我外公外婆仅仅是芸芸众生之一,外公是县政府的会计,按说温饱应该没有问题,但孩子多难以维持,最后还把最小的孩子送到九江对岸湖北农家寄养,文化大革命动员知青下乡,老妈还动过念头把我送到她湖北最小的妹妹家所在公社下乡。
老妈初中毕业后发奋图强考上江西但福德高级护校(教会学校),攻读4年后被保送应聘到南京鼓楼医院(建于***2年,为中国最早的西医院之一),医生大都是外国人,医嘱交流均使用英语,老妈概不fear(胆怯害怕),流利英语应对,我想老妈怎么也得是个英语专业六级。
非常可惜的是我只能看到爷爷一家的一张全家福合影照片和外公的一张单人大头照,从来没有见过我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那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我,以上都是听我老爸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