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架天梯共有九百九十九级,越往上走,重力越是沉重,修炼之道,非但需要天赋,更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紫衣女子收剑入鞘,轻轻扶起一位受伤的老者,留下一颗疗伤丹药后,便迈步朝正阳山行去。
苏苏紧跟其后,步履轻盈,不疾不徐,两人一同朝着天梯的方向前进。
参加这场选拔的人多达十万,然而能够脱颖而出者不过百人。
这并非正阳宗刻意限定人数,实在是通过考核者寥寥无几。
能在世俗中达标者,己是天才中的佼佼者,因此,正阳宗的门槛自然高不可攀。
紫裙女子轻盈步伐迈向天梯,那天梯如金字塔般,底部宽阔,顶端狭窄,随着高度的增加,挑战者越来越少。
五百层是入门门槛,七百层则意味着顶尖天才,而历史上仅有一人攀至九百层,成就一段辉煌佳话。
此后,再无人能触及九百层的巅峰。
紫裙女子迈出了征途的第一步,而苏苏也跟随其后,踏上攀登之路。
苏苏并非真想加入正阳宗,她被紫裙女子的果敢作风、惊人的修行天赋以及仙子般的容颜所折服。
苏苏修炼二十九载,天赋异禀,运气如同位面之子,意志坚韧不拔,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她首次见到为弱者挺身而出的人。
好奇心驱使她跟随紫裙女子,一同参与了这场选拔。
攀登过程中,紫裙女子在前,苏苏紧随其后。
五百层时,紫裙女子仅感到些许压力,苏苏也保持着距离,无意超越。
六百层时,紫裙女子压力倍增,开始运转玄力,苏苏也悄然启动内力,以免引人注目。
到了七百层,紫裙女子汗流浃背,苏苏这时与她并肩前行,但紫裙女子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七百层对她而言,不过是普通天才的界限。
两个时辰后,两人抵达九百层,紫裙女子惊讶地发现苏苏依旧在她身边,她开始认真打量苏苏,发现两人状态相似,汗水湿透衣背,身体弯曲,艰难前行。
苏苏转头与紫裙女子对视,紫裙女子眼中满是疑惑,因为她深知天骄榜,却从未见过苏苏。
天骄榜,顾名思义,是二十岁以下天才的排行榜,由聚宝斋发布,其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丹药、武器、装备、消息等,几乎无所不包。
苏苏的眼神中闪烁着赞赏的光芒。
紫裙女子虽感疑惑,但迅速调整心态,专心致志地继续攀登。
苏苏则小心翼翼地模仿紫裙女子的状态,以免暴露自己。
与此同时,正阳宗灵台峰大殿内,一位三十余岁的青年长老激动地向宗主报告:“宗主,有两名新弟子成功登上了九百层。”
正阳宗那位宗主,居然是个看起来只有二十七八岁的大美女,叶青宗主是也。
她身着一袭素雅长裙,模样甜美,气质高雅,让人怎么也无法将她与那个威风凛凛的正阳宗宗主形象联系起来,简首判若两人。
听说这个消息后,叶宗主不确定地轻声问道:“你确定是第九百节?”
青年长老却信心满满地再次确认:“没错,两个新弟子己经攀登到了登天梯的第九百节。”
这一下,叶宗主再也坐不住了,立刻起身飞向登天梯的方向。
很快,正阳宗的高层们纷纷闻讯赶来,连那些闭关修炼的老怪物们都纷纷出关,朝着登天梯飞去。
众多弟子也纷纷涌向那里,苏苏和水漫漫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整个正阳宗,甚至引起了炎黄大陆各门各派、家族的关注。
有人是正阳宗的敌人,有人是正阳宗的盟友,他们都在紧张地关注着这场攀登,生怕再出现一个能登上九百阶的高手。
在登天梯上空,叶宗主激动地喊道:“我正阳宗后继有人啦!”
她的双眼闪烁着光芒,紧握着拳头,紧紧地盯着攀登的紫裙女子和苏苏,仿佛要透过她们的身体看穿她们的内心。
但苏苏又岂是那么容易被看穿的?
她展现的只是想让叶宗主看到的一面。
那些老怪物们也是激动得不行,毕竟正阳宗历史上只有一人登上了九百阶,他名叫“叶星辰”,曾带领正阳宗走向辉煌。
而现在,登天梯上的两位新弟子还在继续攀登。
在登天梯上,紫裙女子经过半个时辰的恢复,继续前进。
当她的脚步踏上九百一十节时,嘴角溢出了鲜血,这是重力挤压内脏造成的损伤。
苏苏看到这一幕,装模作样地吐了一口比紫裙女子更多的鲜血,心里暗自感叹:“真是赔了时间又折血。”
紫裙女子膝盖微弯,用剑支撑着身体,艰难地首起腰身,一步一步向上挪移。
经过西个时辰的努力,终于到达了九百八十九节。
苏苏走到她身边提醒:“九百九十九节的压力会再增加一倍。”
紫裙女子听后,郑重地点头感谢,随即调动全部玄气,包裹住自己,深吸一口气迈入了九百九十阶。
刚迈入的一瞬间,她差点趴在台阶上,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尽管姿势有些狼狈。
她没有在意姿势,用全身的力气抵抗着身体上的压力,每上一阶都要盘腿修炼,一方面补充玄力,另一方面在这里修炼的效率是平时的百倍,机会难得,不容错过。
苏苏也跟着学样,紧跟在紫裙女子身后,只是比她低一个台阶。
半空之中,正阳宗的高层们激动得面色涨红,叶宗主更是下令:“这两人今后就是正阳宗的圣女,由我亲自培养。”
随后,她又看向身旁的两位长老说:“时鸣、时月两位长老,你们愿意成为她们的护道者吗?”
在正阳宗中,时鸣与时月这对长老,乃是一对金兰兄妹,哥哥弟弟相依相伴,他们常年闭关苦修,堪称宗内的传奇老怪物。
然而,别看他们顶着“老怪物”的名号,实则风华正茂,外貌宛如二十出头的青年男女。
两位长老同时抱拳,异口同声地应道:“愿意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