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重生82:从打渔开始养活妻女

第6章

发表时间: 2025-05-17

李安龙知道涨潮速度的可怕,该撤就得撤,这块溶洞就他一人知道,回头他还能来淘好货。

他将油布袋子,灌了半袋子海水,将竹笼子里的鱼倒进去,放进背篓里。竹笼子单独装青蟹。他用绳子绑好,往身后一扛,潜水返回。

他回到溶洞进口,刚将高筒雨靴套上,身后海水就漫出来了。

李安龙心中庆幸,得亏刚才跑得快,要是犹豫慢上两分钟,讲不定就遭了难。

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就是这样,靠海吃海,海水能送来财富,也能送来灾难。乡亲们平日里说话都很讲究,不能犯了忌讳。吃鱼要翻面的时候不能说“翻一翻”,要说“正过来”,生怕家里人出海的渔船,遇上风浪渔船翻了。

他小时候若是说了“翻”得被李父用筷子,狠狠敲手背做惩罚。

他提着湿漉漉的裤头,扛着背篓里的鱼,拖着竹笼子,喜滋滋地下了山路石阶,直奔码头。

船码头在海塘边上。

李家村的海塘,是用乱石块垒砌而成。海塘在退潮后,***的滩涂能有五六米的高度,那时候要想上滩涂,就得把背篓,篮子全挂身上,从坝顶往下攀爬。

好在现在涨潮,船老大正在码头边招呼要登船的乡亲,边上还有船老大的儿子玩着手里的海瓜子。

村里的孩子最喜欢在枯潮的时候,在滩涂上捡海瓜子。海瓜子泥里休息,滩涂上会呈现各种花纹和图案,当地孩子十拿九稳,捡了海瓜子,手指头捏住海瓜子,随手一甩,把沾在手上的泥巴甩掉,然后放进桶里。

李安龙看着船码头欢声笑语的孩童,心里回忆起两世为人的感慨。他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凑在一起,这样抓海瓜子甩泥巴,一不小心就会把旁边的小伙伴变成花脸。

船老大喊:“上船喽,上船喽!2毛钱一个人,马上开船不等人喽!”

码头边上海鲜收购点,写着“王记”,边上还有“陈记”和“张记”,这些收购点的价格,比镇上海鲜行低一些。

李安龙拖着沉甸甸的竹笼子,还没登船,就看见王记收购点的伙计,冲他说道:“李安龙,淘海淘到啥好东西了?拉进来过秤啊。”

这人说话声音很是耳熟。李安龙抬头一瞧,嘿,老熟人,可不就是打小和他一块扯海瓜子的王拐子么。

王拐子过去做帮船,出海遇到风浪,坠了海。他好不容易靠着水性捡回一条命,回来发现右腿冻没了知觉。当时医疗条件不好,他被拉去医院截去一条腿,然后他就帮着家里人打理海鲜收购点,被人叫王拐子。

李安龙笑道:“能淘着啥啊,小鱼小虾的呗。”

王拐子热情喊道:“咱俩谁跟谁,你来我这卖,我给你价格抬高,回头还找你喝酒打牌。”

船码头上,张婶和陆家嫂子坐在船里,等着发船。两人在山脚下见到李安龙,还笑话他涨潮去淘海。

姑嫂见到李安龙还真的淘到鱼,一个个站起来喊道:“李家老三摸到多少海虹了?这么沉甸甸的竹笼子,瞅着得有几十斤呗。”

“大侄子,你不如把海虹拉上船,别搁王记这家卖。王记的秤不对劲,上回咱去镇上出街鱼筐装满都有20斤,结果来王记就称了16斤。”

“对头,你拉隔壁张记也比拉王记要好些。”

两个姑嫂寻思,李安龙淘海去得晚,最多也就摸摸海虹,这类不值钱的海货,讲不定还能摸到没人要的撒尿虾,运气好还能在矶钓的礁石滩摸到青占鱼。

姑嫂们这么拆台,王拐子的脸皮搁哪放?

王拐子脸色一怒,转而笑嘻嘻的贴着李安龙,说道:“李安龙,咱俩穿一条裤衩长大的,我还能坑你么?要我说啊,你这么些海虹,我6毛十斤的收,你要是跑镇上啊,还得给船老大交2毛,不划算呐。”

李安龙瞧着他,心里冷笑。

他上一世没少被王拐子坑,越是熟人越是好骗。海虹海鲜行是1块钱10斤的收,他这价格差的离谱。

他将背篓放下来,打开油布袋子,说道:“今个没海虹,牡蛎12个12块,能收就收,不收拉倒。”

王拐子探头一看,瞅见四斤一个的大肥牡蛎,眼珠子都能瞪出来。

他又瞧见油布袋子里还有时带鱼,大米鱼,大鲈鱼……叫他眼睛瞪圆,但嘴还是硬的。他假装为难,说道:“啧,这么大可不好收啊。小的自家留着吃,大的看着能卖出价,但真收的人还没几个。要不这样,你这一箩筐,我算你15块钱,一口价。”

李安龙头也没抬,扭头就走,骂道:“滚犊子吧!做梦呐您嘞,梦里啥都有。”

船老大发动引擎,轰隆隆隆渔船出海,往镇上方向走。

码头上,王拐子还大喊:“李安龙!***别不识好歹!我和你穿一条裤裆长大,还能坑你?”

他气闷地眼瞅着船开走。

边上张记收购点的老板,笑呵呵对他说道:“他那筐又是大米鱼,又是时带鱼的,你当他二傻子似的就开15块钱?我都替你臊得慌。”

王拐子嘴里还在骂骂咧咧。

他就想不明白了,李安龙上周和他喝酒还和二傻子似的,他说啥就是啥,屁都不敢放一个,咋今个李安龙这么清醒了?

“妈的,这小子真戒酒了?和变了个人似的。”

……

李安龙交了2毛钱给船老大,坐船去镇上。

两个姑嫂对他背篓,竹笼里的收获,惊讶又羡慕,连连问他打哪个位置淘到的宝贝,咋涨潮了还能有这收获?

李安龙知道有财不外露的道理,会守住溶洞的秘密。

越是看起来和善的乡亲,亲戚,越是得防着些。嫌你贫,怕你富,恨你有,笑你无。背地里能捅刀子的,都是熟人。

他说道:“哪有,都是渔船里拖出来的货。”

姑嫂们点点头应了下来。

村里乡亲,几乎挨家挨户都有渔船,就属李家的渔船最小,是过世的爷爷传下来的,修修补补一年又是一年。稍微有点本事的乡亲,都换上了小机帆。再有点钱的乡亲换上大渔船。

渔汛来的时候,要是能开着大渔船去大渔船捕捞,那收获真是一筐又一筐。

一路上,李安龙和乡亲们唠嗑。他听着谁家又换了大渔船,谁家在大渔场里发了家。

他攥紧拳头,心中暗暗发誓,他今年头一个目标,要赚钱买个小机帆,出海捕捞,来换更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