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吹过,阵阵沙响清溪镇有一湖,名万水湖!
那湖宛如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静静地铺展在大地之上。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沙石和游动的鱼儿都清晰可见。
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无数颗星星在跳跃。
湖的西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木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像是给湖水镶上了一道绿色的边框。
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湖中央,偶尔会有一只水鸟掠过,激起一圈圈小小的水花,打破了湖面的宁静。
在湖的一角,生长着几株粉色的荷花,花瓣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
湖面与天波相衬映,仿佛处于这天地之间,又不处于这天地之间!
沿着湖边小径前行,便踏入一片静谧的竹林。
那竹林宛如一道翠绿的屏障,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修长的竹子沿着湖边小径前行,便踏入一片静谧的竹林。
那竹林宛如一道翠绿的屏障,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修长的竹子首冲云霄,这并不是夸大其词!
这竹子高的令人惊奇!
一个飘逸的身影正缓缓行走在这鹅卵石小路上!
嘴里叼着青草,黑发随着微风缓缓飘动,出尘的气质令人赞赏!
这男子正是先前来到这清溪镇的外客,随着茶馆的不愉快经历过后,男子就想到来这清溪镇的代表一万水湖来看看!
“难怪京城之人对此赞不绝口,好一个万水湖,正是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妙哉!”
男子伫立于湖岸,俯视着湖面,忽时,一个长相怪异的石碑吸引了视线!
那石碑通体黑色,与这万水湖格格不入,石面光滑,似乎是先前不久安置在这儿的!
男子原以为这石碑上刻的是万水湖之名,可走近看,只觉越发怪异!
只见那石碑上只刻有一句话!
君君臣臣,臣臣君君!
二者之类!
必有一死!
男子大惊,猛的后退!
君君臣臣,臣臣君君,二者之类,必有一死!
这话为什么会刻在这石碑上?
它想表达什么意思?
男子越发觉得怪异,又想到先前临走时父亲所对他说的话,这清溪镇会让我大开眼界!
难道指的就是这个吗?
纵使这清溪镇只是一个小镇,可把此句如此光明正大的刻在石碑上,不怕灭门吗?
正想着,突然一道声音打断了他!
“君君臣臣,臣臣君君,二者之类,必有一死!
古往今夕,君臣之间总是相互猜忌,君怕臣谋反,而臣又畏君弑杀,古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又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君臣之间,古来多少年,始终遵循着此句而行!”
男子回眸望去,只见那声音主人,正是先前在茶馆与他讥讽之人!
“臣效忠于君,这是亘古不变的,而臣谋反,则被世人称之为大逆不道!
前辈此句若被京城之人所听到,怕是凶多吉少。”
“哈哈哈,你这小儿”那老者拂了拂衣袖,随后说道:“可你曾知道臣效忠于君,但君卸磨杀驴之事,在历朝历代,不下少数”男子离开石碑之处,缓缓走向老者,轻语道:“春秋时期,孔圣人曾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
此乃正道!
而历朝历代臣谋反之事,哪一个没有背负千古骂名,哪一个没有在史书上永受屈辱!”
老者眯了眯眼睛,“迂腐之志,以顺为正者,妾夫之道也,君臣,君臣,靠的是什么来维持这个关系?
无论哪个王朝,讲的都是君权神授,可你真的认为君权神授吗?”
“我自然不相信鬼神之说,当我认为君臣之间依托国家之纽带维持关系,这个纽带亘古不变,坚不可摧!
舍小家为大家,正是儒学君子之标准!”
“儒学亚圣孟子曾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乃大丈夫!
而臣依托于君,生死掌握在君之手中,万事都迎合君,当那谄媚之辈,这难道是君子吗?
这难道是大丈夫吗?”
老者己经因为激动面红耳赤,己经很久没有人能与他辩论了!
今日遇到,此乃大幸!
男子略以沉思,手中把玩着一圈佛珠,似是想到了什么一样,对那老者开口的道:“自然不是,古来一句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草芥。
则臣视君如仇寇,唐朝魏征与李世民 不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吗?
忠臣,贤臣,奸臣,庸臣,都依托着效忠于君而行!
这更说明了臣效忠于君之重要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忠贤之臣是有很多,但正首之君微乎其微,2000多年王朝更新换代不知多少次,明君又有几个?
你难道觉得当今这圣上就是一个明君吗?
遇之明君,则理性效忠, 若遇昏君,则反之又何妨?
明君与昏君之间存在一个不可言说的隔膜,随时可以跨过这隔膜,若如同你说的一样,誓死效忠于君,那会百姓困苦,生灵涂炭,封建王朝的本质无法更改,百姓永远不可能安定 !”
男子无言以对,心中的那一颗坚固之心似乎慢慢出现了一丝裂缝,己然道心破裂!
男子抱拳以对!
“晚辈受教了,告辞!”
说完,男子快步离去!
望着男子离去的背影,老者轻轻摇了摇头,叹息道:“怪不得老夫了,你之道心,方向走反,己然成为一条邪道!
此刻论道,破你道心!
俗语言不破不立,若是你能走上正确之道,也不枉老夫一番苦心。”
老者缓缓离去,微风中传来一句叹息“时间己然迫在眉睫,十年,白家小子,老夫等你十年!
希望老师的计划,能完成吧,可世事无常,也难说,唉!”
君与臣,无人可说清,无人可明了!
没有人能肯定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但是可以在不断前行中修正,古来多少年,圣贤之人总是在一次次错误中进步成长,少年与老者的论道,不过是新旧思想的一次交锋罢了!
人世间万物亦有正反两面,理性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事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少年与老者,二者的思想判定对错,不可妄下定论,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少年在不久之后,慢慢明了了老者的思想,可这代价却让他承受不起。
君君臣臣,臣臣君君,呵!
谁又能说得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