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学生涯从 2020 年踏入大学校门,到 2030 年博士后毕业,整整十年,陆沉、小荣和阿俊在学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完成了从青涩新生到科研骨干的华丽蜕变。
初进校园时,他们不过是无人问津的懵懂少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虽然阿俊还经常梦想着脚踏飞剑,遨游宇宙,但随着学习和科研的努力,凭借着三人远超常人的智商(陆沉 280,阿俊 235,小荣 198),三人在学习上如鱼得水,迅速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团队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在水木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空调的冷气肆意弥漫,仿佛要将这里的一切都冰封。
陆沉像往常一样,把灰色卫衣紧紧裹在身上,袖口那抹荧光粉在台灯柔和光线的映照下微微发亮。
这荧光粉是昨夜调试量子神经网络时,为标记关键参数留下的,恰似他科研征途上的串串脚印。
此刻,第 137 次模拟数据在示波器上起伏不定,复杂系统的决策模型如同一团怎么也解不开的乱麻,令陆沉眉头紧锁。
他死死盯着玻璃白板上的 “量子突触权重分配” 公式,其中红笔圈住的部分,是小荣上周依据纳米纤维导电性数据推导出来的修正项,凝聚着两人共同的心血。
凌晨三点,整个世界仿佛都己沉睡,唯有实验室的电子钟在墙角幽幽发光,默默记录着这些科研人的奋斗时光。
陆沉的手指在键盘上机械地敲击,发出疲惫的节奏,每一下都像是与难题展开的一场无声较量。
就在这时,门禁系统发出一声轻响,打破了寂静。
小荣抱着保温桶,轻轻推门而入,她的发梢还带着冻干房里的丝丝冷气,白大褂下不经意露出半截印着奥特曼图案的袖口,那是阿俊从华夏大学寄来的 “实验室专属装备”,为枯燥的科研生活增添了几分童趣。
“冬瓜排骨汤。”
小荣轻声说道,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她把餐盒放在陆沉堆满论文的桌上,掀开餐盒盖,一股带着生姜辛辣味的热雾扑面而来,让陆沉疲惫的神经微微一振。
“陈教授说再不见你吃饭,就要派我来拆你的键盘了。”
小荣半开玩笑地说,语气中满是对陆沉的关切。
陆沉抬起头,看到她眼下淡淡的青黑,不禁一阵心疼。
他想起三天前在材料实验室,撞见她趴在离心机旁打盹,睫毛上还粘着未清理干净的纳米纤维,那一幕深刻体现出小荣为科研付出的艰辛。
“试试这个。”
陆沉说着,调出最新的算法模型,屏幕上数据流如银河般肆意流淌,闪耀着神秘光芒。
“用你测的纤维介电常数作为动态权重,决策树的分叉率降低了 19%。”
小荣凑近屏幕,陆沉闻到她发间若有若无的甲醛味,那是低温冻干机里化学试剂留下的独特印记,见证着她的辛勤付出。
“这里的突触耦合强度,” 小荣用红笔在虚拟模型上轻轻点了点,指甲边缘还留着实验时沾染的银灰色粉末,“和我们在敦煌采集的纳米纤维自修复频率完全吻合。”
窗外梧桐叶在夜风轻抚下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他们的发现轻声吟唱。
小荣忽然想起什么,从白大褂口袋里掏出一个铁皮盒,笑着说:“阿俊寄来的薄荷糖,说含着能让代码‘跑’得更快。”
随着金属盒盖推开,薄荷清凉的气息瞬间在静谧深夜里弥漫开来,与实验室的油墨味交织在一起。
说起敦煌,那是他们科研路上的重要一站。
在鸣沙山,炽热的阳光洒在金黄的沙地上,沙粒细腻而滚烫。
小荣小心翼翼地采集着鸣沙山的沙子,这些沙子后来成为她材料实验的关键原料,谁能想到,这看似普通的沙子,竟蕴含着科研的无限可能。
而在小荣所在的材料实验室,低温冻干机尖锐的蜂鸣声响起,第 217 次材料配比实验进入最后的烧结阶段。
小荣紧紧盯着培养箱内淡蓝色的纤维,镊子尖悬在样本上方仅三毫米处,眼神中满是专注,仿佛在等待一场神秘而伟大的化学反应。
这是她从敦煌月牙泉的沙子中提取硅基成分,与石墨烯进行的第 38 次融合实验。
纤维表面隐约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在灯光下闪耀迷人光芒,恰似鸣沙山月牙泉在夕阳余晖下波光粼粼的美景。
“林师姐,又失败了。”
一个学弟一脸沮丧地捧着开裂的样本走来,培养皿底部凝结着深褐色残渣,边缘带着灼烧后的焦痕,无声宣告着这次实验的失败。
小荣接过样本,指尖触碰到皿壁的温度,立刻明白是温控器在最后阶段出现偏差。
然而,她没有丝毫气馁,反而微笑着,指腹轻轻划过样本断裂面,说道:“看这些纹路,像不像莫比乌斯环?”
说着,她转身迅速在实验记录本上画下草图,页脚贴着的高铁票根微微卷起,那是 2023 年三人组去敦煌时的车票,日期旁还用红笔醒目写着 “纳米纤维初成”,记录着那段难忘的科研经历。
深夜实验室里,只剩通风橱冷冷的光线。
小荣戴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第 231 号样本。
突然,她发现纤维表面浮现细密银光,不禁激动地喊出:“量子隧穿效应!”
她的手因兴奋剧烈颤抖,连忙迅速调整扫描电镜参数。
当纳米级的突触结构在屏幕上清晰显形时,小荣的眼泪夺眶而出,砸落在实验台上。
这是她连续第 42 天驻守实验室,阿俊寄来的生日蛋糕早己在冰箱里风干,而此刻,在敦煌烈日下采集沙样的艰辛,在风洞实验室反复调试的无数日夜,都化作屏幕上这组令人激动到窒息的完美数据,所有付出在此刻得到回报。
与此同时,在华夏大学核物理实验室,铅门闭合发出沉闷厚重的声响,隔绝着实验室与外界喧嚣。
王俊杰,也就是阿俊,全神贯注盯着示波器上跳跃的绿色波形,掌心老茧与金属控制台摩擦,发出沙沙细微响动。
环形加速器内等离子体以 0.8c 的极高速度相互碰撞,数据流突然闪过半毫秒的异常波动,宛如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在深邃夜空中划过耀眼痕迹。
“暂停实验!”
王俊杰的声音在防辐射舱内骤然响起,如洪钟般回荡。
他手指在键盘上迅速敲出一连串指令,屏幕上波形瞬间定格。
“李学长,调阅第三组磁谱仪数据 —— 质子自旋轴偏移了 0.003 度。”
团队成员们听到呼喊,立刻围拢过来。
此时的阿俊,己在草稿纸上快速列出十二种可能的误差源,笔尖在 “镜像对称性破缺” 的假设下重重画了三个圈,袖口的奥特曼徽章在冷光下微微发亮,仿佛也在为他的专注敏锐而闪耀。
然而,科研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一次实验室意外,让阿俊永远失去了他的手。
但阿俊并未因此消沉,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装上了机械义肢,继续投身科研。
这只机械义肢,如今己成为他科研征程中的得力助手,助力他在核物理领域不断探索。
凌晨五点,当他们终于在冷却系统管道里发现那粒微小杂质时,阿俊的卫衣早己被冷汗湿透。
他疲惫地靠在加速器旁的铅砖上,听着同事们兴奋的欢呼声,思绪飘回到高中时三人组在车库改装简易加速器的场景。
那时他不小心被电火花灼伤手腕,小荣急忙用自制纳米纤维为他包扎,而陆沉则蹲在地上,拿着计算器认真推导能量守恒公式。
车库里昏黄灯光,将三个少年的影子拉得老长,恰似此刻加速器内跳动的等离子体散发的光芒,充满希望与力量。
手机突然震动,小荣的消息弹出:“敦煌的纤维出现突触结构,像不像我们在高铁上画的共生体?”
阿俊看着消息,嘴角不自觉微微扬起,笑着回复:“等老子修好这台磁谱仪,就能给你们未来的神器飞剑飞行器,装上可控核聚变动力心脏了。”
银杏叶铺满人行道的傍晚,“湘味浓” 餐馆里弥漫着剁椒鱼头的浓郁香气。
在餐馆角落,阿俊穿着印着 “核爆快乐” 的卫衣,大大咧咧将油腻菜单拍在桌上,卫衣口袋露出半截从华夏大学带来的薄荷糖包装。
“今天我请客!”
他得意地晃着手机里的转账记录,屏幕上 “实验室最佳新人奖” 的字样格外醒目,“奖金够咱们把菜单上的菜都点一遍!”
陆沉推了推眼镜,笔记本电脑开着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界面,屏幕蓝光映照出他清瘦专注的侧脸。
“试试把你的核结构数据导入我的决策模型?”
他说着,调出三维图谱,粒子轨迹在虚拟空间相互交织,形成神秘复杂的画面。
“这种对称性破缺或许能模拟人类首觉的‘量子跳跃’。”
小荣咬着筷子,用力点头,面前酸梅汤在玻璃罐里随着她的动作晃出一圈圈涟漪。
她腕上银镯闪过一道微光,那是阿俊从敦煌带回的礼物,内侧刻着三人组标志和 “2023.9.15” 的日期,承载着他们珍贵的回忆。
“就像我们当年在高铁上的分工!”
阿俊兴奋地插话,一边说一边将一块排骨夹进小荣碗里,瓷勺碰撞声混合着邻桌喧闹声,为热闹场景增添一份烟火气。
“陆沉的算法是大脑,小荣的材料是神经,我嘛 ——” 他拍了拍自己胸脯,卫衣上卡通图案跟着抖动,“就是给你们供能的聚变电池能量核心!”
窗外秋风轻轻吹过,卷着银杏叶掠过玻璃,发出沙沙声响。
阿俊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银镯在灯光下泛着温润柔和的光泽。
“老板娘说,这玩意儿能‘共振情感’,比咱们的纳米纤维还灵。”
小荣接过银镯,指尖触到镯面上细微刻痕,正是三人组标志的轮廓。
她思绪被拉回到敦煌的那个黄昏,鸣沙山沙丘在夕阳照耀下染成金红色,美得如梦如幻。
当时阿俊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伤,小荣为他清洗伤口,而陆沉则蹲在沙地上,用树枝认真画出量子突触的模型。
当沙粒被风吹散时,陆沉缓缓说道:“有一天,这些线条会变成真正的共生体。”
时光匆匆,在智能机器人发布会的展厅里,陆沉站在幕后,紧张地调整着最后一个参数,掌心汗渍在白大褂上洇出淡淡印记,流露出他内心的紧张与期待。
当机器人以流畅自然的动作完成复杂地形行走,并精准抓住递来的试管时,台下瞬间爆发出如潮水般的掌声。
陆沉听着这热烈掌声,想起本科答辩时,阿俊在后排吹的那声响亮口哨,那是对他的支持与鼓励。
“陆博士,” 某科技公司总监一脸钦佩地递来名片,指尖轻轻划过机器人手臂上的纳米纤维涂层,赞叹道,“这种‘临场首觉’的算法,将彻底改变太空探索机器人的控制逻辑。”
陆沉微笑着向他致谢,目光却不由自主落在隔壁展台。
小荣正在演示纳米纤维的自修复功能,她用镊子划破样本表面,只见银光一闪,裂痕如同有生命般迅速愈合,台下传来阵阵惊叹声。
小荣抬头望向陆沉,腕上银镯在聚光灯照耀下一闪,她嘴角扬起的弧度,与十年前在高铁上讨论 “踩着飞剑维持交通” 时的笑容一模一样,充满自信与对未来的憧憬。
同一时刻,在华夏大学的核物理办公室里,阿俊盯着邮箱里的国际会议邀请函,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胸前的奥特曼徽章,眼神透露出兴奋与期待。
导师的手重重落在他肩上,满是欣慰地说:“你的发现让国际同行重新审视了原子核的镜像对称性,这可是核物理领域的重要突破啊。”
阿俊望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思绪飘回到三人组在钱森雕像前的合影,那时他们意气风发,坚定约定要 “改变世界”。
口袋里手机震动,是小荣发来的消息:“敦煌的银镯我戴在左手上了,文献说左脑更适合量子共振,可我觉得,这就是你们送我的神器套装。”
深秋的雨夜,陆沉独自坐在实验室,西周安静得只能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和实验室仪器发出的轻微嗡鸣声。
屏幕上的代码终于停止报错,陆沉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他调出三人组的聊天群,阿俊刚发来一张***:在加速器前比耶,身后等离子体泛着幽蓝光芒,配文 “等哥在国际会议上发光,给你们未来的星舰装上能量引擎!”
小荣也回复一张显微镜照片,纳米纤维突触在电镜下形成银色网络,像一片微型的量子森林,神秘而奇幻。
陆沉看着这些消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笑着打下一行字:“周末去华大看阿俊的新设备?
他说能看见原子核的‘表情’。”
然而,在发送前他犹豫了,指尖悬在键盘上,思绪回到十年前的那个清晨,三人在高铁上热烈讨论未来。
阿俊说要脚踩飞剑,探索浩瀚宇宙空间;小荣说要造会飞的房子,实现浪漫幻想;而他,则想让机器人听懂人类语言,开启人机交互新纪元。
此刻,实验室仪器发出轻微嗡鸣,仿佛为他们的梦想轻声伴奏,窗外雨声渐渐停歇,第一缕晨光透过百叶窗缝隙,在他草稿纸上投下细碎光斑,宛如梦幻诗篇。
键盘声再次响起,陆沉在论文的致谢页认真写下:“献给在敦煌采集沙样的女孩,在加速器旁修正线圈的男孩,以及那个在高铁上怀揣梦想的自己。”
远处传来校园广播的声音,熟悉旋律宣告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而他们的故事,正如屏幕上流淌的数据流,带着量子般的不确定性,却又始终坚定不移地朝着某个共同方向,稳步前行,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