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中国,如同一幅正在缓缓展开的画卷,充满了动荡与希望、旧习与新风之间的碰撞。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以来,国家经历了从帝制到共和的巨大转变,然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仍旧生活在不安定之中。军阀割据,各地纷争不断,中央政府的力量显得脆弱不堪。西方列强依旧虎视眈眈,企图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他们的影响力。
上海,这座东方大都会,则是这个时代的缩影。黄浦江畔,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这里既有洋行、银行等现代金融机构林立,也有传统的茶馆、戏院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白天,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于街头巷尾,商贾云集;夜晚,霓虹灯闪烁,歌舞升平,映照出一派繁华景象。但繁华背后隐藏着的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实,以及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时,上海街头已经响起了小贩们的吆喝声和马车轮碾压石板路的声音。在狭窄拥挤的弄堂里,简陋破旧的木屋一间紧挨着一间,屋顶上的瓦片残缺不全,雨天漏水是常有的事。许多家庭几代人挤住在同一间屋子里,空间狭小到几乎无法转身。为了节省煤炭,人们常常只能用柴火做饭,烟雾弥漫,令人窒息。
工作日,男男女女纷纷走出家门寻找生计。男性可能成为码头工人、苦力或是黄包车夫,在烈日下或寒风中辛苦劳作,挣得微薄收入以维持全家人的温饱。女性则多从事纺织、缝纫等手工劳动,她们往往需要长时间连续工作,甚至加班至深夜,工资却远低于男性同行。儿童也不能幸免于劳役,他们早早地被送到工厂当学徒,或是帮家里做家务、照顾弟妹。
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家庭只能食用最简单的食物——稀粥配咸菜几乎是日常饮食的标准配置。肉类、蔬菜等营养丰富的食材对他们来说是奢侈品。医疗条件同样落后,一旦生病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和营养不良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婴幼儿群体更为脆弱。
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