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不过是在现代社会里平凡度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竟让他穿越到了古代,还摇身一变成为了这一方水土的县令。
起初,他对这个陌生的身份和环境充满了忐忑与无措,但骨子里那股行侠仗义、渴望匡扶正义的劲儿,促使着他尽快去适应,去在这个位置上发光发热。
刚上任没几日,县衙就接到了一桩棘手的案子。
县城里有名的绸缎商人和布庄老板闹上了公堂,绸缎商人诉状称布庄老板抄袭自家新款绸缎的花样,导致自家生意受损;而布庄老板则大呼冤枉,辩称那花样是自家裁缝苦思冥想多日才设计出来的,只是巧合罢了。
前任县令对此也是头疼不己,两边都各执一词,证据又都看似确凿,一时难以决断,便将这案子搁置了下来。
林涛却决心要把这事儿弄个明白,还百姓一个公正。
他先是仔细查看了双方呈上来的花样样本,确实极为相似,可这相似到底是抄袭还是巧合,还得深入探究。
于是,他命衙役去把两位老板店里参与设计和制作的伙计、裁缝都传唤到堂。
在公堂上,林涛耐心地一个个询问,从最初的设计构思,到制作过程中的细节改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在询问绸缎商人那边的伙计时,有个年轻伙计支支吾吾,眼神闪躲,林涛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
他不动声色,继续温和地询问,在旁敲侧击之下,那伙计最终扛不住压力,道出了实情。
原来,是绸缎商人眼红布庄老板的生意越来越好,便想出了这么个污蔑的法子,买通了店里的这个伙计做伪证,想借此打压布庄老板。
真相大白后,众人皆哗然,布庄老板对林涛感激涕零,而绸缎商人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一案,让县衙里的众人以及前来围观的百姓,都对这位新来的县令大人另眼相看,赞叹他心思缜密,断案公正。
不久后,县城周边的几个村子又出了事儿,庄稼接连莫名受损,村民们人心惶惶,都担心自家一年的收成要打水漂。
林涛听闻后,立刻带着师爷和几个衙役前往查看。
到了村子里,只见田间不少庄稼都呈现出萎靡枯黄之态,有的甚至首接倒伏在地。
林涛走进田间,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庄稼的根茎、叶片,又询问村民们近期浇水、施肥以及有无异常情况发生等细节。
有村民提到,夜里偶尔会听到田间传来奇怪的声响,但因为害怕,也没人敢去查看。
林涛心中有了计较,他判断这可能是有什么动物在夜间作祟。
当晚,他便安排衙役和部分胆大的村民,在庄稼受损较为严重的几块田地附近悄悄埋伏起来,准备来个守株待兔。
夜色渐深,万籁俱寂,就在众人都等得有些困倦之时,田间突然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
紧接着,几道黑影窜了出来,借着月光一看,竟是几头野猪在地里肆意啃食庄稼。
衙役们当即冲了出去,与野猪展开了一番搏斗,最终成功将野猪驱赶,还捕获了一头。
林涛并没有就此作罢,他知道,若不彻底解决这野猪祸患,村民们往后的日子依然不得安宁。
他一边安抚村民,告知会妥善处理此事,一边派人去联系周边的猎户,商量着如何在不伤害太多野猪的前提下,将它们驱赶到远离农田的山林深处,又组织村民们加固农田周边的围栏,以防野猪再次闯入。
经过这一番举措,庄稼受损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村民们对林涛这位县令大人满是敬佩,纷纷称赞他不仅能断案,还心系百姓的生计,为大家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难题。
而县城里,治安问题也曾一度让林涛忧心。
有一伙地痞流氓,平日里在街头巷尾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小商贩,百姓们见了他们都绕道走,苦不堪言。
林涛决定要好好整治这一乱象,还县城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
他先是让衙役们暗中摸清这伙人的行踪和聚集点,然后制定了详细的抓捕计划。
一日,趁着这伙人又在集市上准备欺负一个卖菜的老人时,林涛带领衙役们迅速出击,将他们一网打尽在公堂上,这些地痞起初还妄图狡辩,可林涛将他们以往犯下的一桩桩恶行一一罗列出来,人证物证俱在,让他们无从抵赖。
依照律法,对这些人给予了严厉的惩处,有的被关进大牢,有的则被责令改过自新,需定期到县衙汇报情况。
经此一事,县城内的治安好了许多,小商贩们也不再担惊受怕,可以安心做生意了。
林涛的名声在县内更加响亮,百姓们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
然而,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邻县突发洪水,大量灾民涌入本县。
林涛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粮食储备有限,安置众多灾民成了难题。
但他并未慌乱,先是开放粮仓救济灾民,同时号召本县富户捐粮捐资。
一些富户起初并不情愿,但林涛亲自登门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
不少富户受到触动,纷纷慷慨解囊。
接着,林涛安排人手搭建临时住所,组织县衙众人和部分青壮村民照顾灾民生活起居。
在他的努力下,灾民们逐渐安定下来。
待邻县灾情缓解后,林涛又积极协调,送回愿意返乡的灾民,并赠予一定物资助其重建家园。
从此,他贤能之名远扬,深受各地民众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