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寒意透过殿门轻轻拂过,宣政殿上一次例行的早朝刚刚结束,李承乾便收到了一道让他心头微沉的圣旨。
“太子速至御书房,陛下召见。”
他站在东宫的庭院中,拿着那道传旨的黄绢,心里波澜未平。
“陛下这次,是想看些什么呢?”
他低声自语,心中己然猜到父皇李世民并非单纯想见自己,而更可能是一次试探。
侍从在一旁低头不语,战战兢兢。
李承乾见状,挥手让众人退下,独自坐上了迎接御前召见的车辇。
御书房内,李世民静***在龙椅之上。
面前的案几上摆满了刚刚呈上的奏章,他手中执笔却并未在纸上书写,似乎在等人。
“太子觐见。”
内侍尖细的声音打破了书房的寂静。
李承乾抬步入内,规规矩矩地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笔,抬起头看向跪在地上的太子,脸上的表情并无明显的喜怒,只是淡淡说道:“起来吧。”
“谢父皇。”
李承乾起身站好,保持着恭敬的姿态。
李世民并未立刻开口,而是打量着他,像是在观察什么。
“听说你近日在东宫颇为用心,不仅处理了秋粮之事,还召集幕僚议事,讨论如何稳定地方?”
他的语气不疾不徐,但目光如炬。
李承乾心中一紧,父皇对他的每一步行动都了如指掌。
他深知,面对这样的皇帝,任何轻率的回答都可能招来猜忌。
“父皇垂问,儿臣不敢懈怠。”
他微微低头,语气谦逊,“只是东宫事务繁杂,儿臣的能力尚显不足,幸得房玄龄等大人指点,才得以勉力而为。”
这番话不卑不亢,既表明了态度,又适度推脱了责任,避免让李世民觉得自己过于强势。
“房玄龄确实是朕的肱骨之臣,他辅佐你,自是为你好。”
李世民放下案几上的奏章,靠在椅背上,语气略有松动,“但你可知,太子的责任是什么?”
李承乾一愣,抬头看向李世民:“请父皇教诲。”
“太子之位,乃天下之储,是未来的君王。”
李世民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威严,“你不仅要掌握权谋,还要懂得治国之道,更重要的是……懂得朕的心。”
李承乾心中一震,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懂得父皇的心……”他快速思索着李世民话中的深意,瞬间明白,李世民是在提醒他,不要擅自做超出父皇预期的事情。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他沉声答道,语气中带着恭敬。
李世民注视了他片刻,忽然冷不丁问道:“东宫内,你怎么看侯君集?”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承乾心头一跳,侯君集这个名字最近频繁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他知道,父皇此刻提起侯君集,显然并非随口一问,而是在试探他的态度。
“侯大人乃先帝旧臣,曾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李承乾略一思索,慎重答道,“但东宫事务繁重,儿臣尚未能完全了解他的一切。”
李世民闻言,脸上的表情依旧淡然,却不置可否:“侯君集这人,功劳虽多,但心性不稳,你需谨慎。”
“儿臣明白。”
李承乾心中警铃大作,表面却依旧恭敬。
回到东宫后,李承乾将自己关在书房中,久久无法平静。
父皇的这番话,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试探和警告,让他愈发明白,太子这个身份看似尊贵无比,却步步惊心。
“侯君集……”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抹寒光,“看来,此人不仅是东宫的一颗定时炸弹,更是父皇用来牵制我的棋子。”
此时,侍从在门外轻声禀报:“殿下,侯君集大人来访。”
李承乾冷笑一声,深吸一口气,调整好神色,缓缓说道:“请他进来。”
侯君集迈步走进书房,依旧是一副恭敬中透着几分傲气的模样。
他行礼后说道:“殿下,属下听闻您今日觐见陛下,特来问候。”
“侯大人有心了。”
李承乾淡淡一笑,目光却毫不掩饰地打量着对方。
“陛下对东宫事务甚为关心,属下认为,这也是殿下展现能力的好时机。”
侯君集语气平和,却隐隐带着几分试探。
“确实如此。”
李承乾点点头,话锋一转,“不知侯大人对东宫局势有何高见?”
侯君集微微一怔,随即笑道:“东宫虽稳,但仍需小心内外之患。
属下愿为殿下分忧,尽力维护东宫安稳。”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但在李承乾听来,却更像是一种变相表忠心。
他沉吟片刻,语气略带深意:“东宫安稳,确实需要依靠诸位大人。
尤其是侯大人这样的栋梁之才。”
侯君集脸上浮现一丝得意之色,连忙拱手道:“殿下谬赞,属下不敢当。”
李承乾眼中寒光一闪,随即恢复平静。
他知道,侯君集绝非表面那么简单,但眼下,他还需要时间来布局。
“侯大人辛苦,稍后本宫会命人备些薄礼,以答谢大人对东宫的贡献。”
他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几分意味不明。
侯君集听出这话中隐含的分寸,连忙躬身行礼:“多谢殿下恩赐。”
送走侯君集后,李承乾独自坐在书房中,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变得深邃。
“父皇……侯君集……”他低声呢喃,“这场棋局,比我想象中更复杂,但无论如何,我绝不会让自己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