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大唐:我李承乾

第2章 陌生的太子之位

发表时间: 2025-01-03
清晨的阳光再次洒进房间,李承乾一夜未眠。

他靠在床榻上,思绪纷乱,脑海里回放着昨日侯君集那隐晦试探的语气。

东宫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这一切让他深感危机西伏。

“既然我成了李承乾,那就得好好活下去,改变历史。”

他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抹坚定。

他缓缓起身,唤来侍从更衣。

侍从们熟练地为他换上太子朝服,头戴玉冠,身披绣龙锦袍,整个人瞬间焕然一新。

镜中倒映出的年轻面庞,带着几分稚嫩,但眼神却透着前所未有的清醒。

“殿下,今早需要前往宣政殿,听取太子监国之事。”

一名内侍恭敬地禀报道。

“太子监国?”

李承乾微微一愣,随即在脑海中翻找出相关记忆。

这是东宫每日例行事务,主要负责处理一些朝廷次要政务,同时接受群臣的奏请。

他知道,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一次考验。

“我明白了,走吧。”

宣政殿外,群臣早己等候多时。

当李承乾踏入大殿时,所有目光瞬间集中在他身上。

那是一种复杂的注视,既有敬畏,也有审视,甚至还夹杂着几分质疑。

“拜见太子殿下!”

众臣齐声行礼。

“众位爱卿免礼。”

李承乾缓缓走上主位,坐定后,目光扫过众人。

他清楚地感受到,大殿内的气氛带着几分压抑和敌意。

“今日有何事奏报?”

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威严而稳重。

一名身穿官袍的中年男子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后说道:“殿下,近日有地方州府上报,秋粮征收不足,恐影响来年府库充盈,需早作对策。”

李承乾目光微动,迅速思索起来。

这看似一件寻常事务,但对于古代的经济体系来说,粮食问题至关重要。

稍有不慎,不仅会引发地方不满,甚至可能影响整个朝廷的运作。

“秋粮不足,可有原因?”

他沉声问道。

“回殿下,据地方州府所言,因今年秋季暴雨频繁,导致田地涝灾严重,粮食减产。

另有部分商贩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加剧了地方困难。”

那官员答道。

“涝灾与商贩囤积居奇……”李承乾皱眉,现代人的思维迅速运转,片刻后,他缓缓说道:“先下令地方官府,核查涝灾损失情况,尽快整理灾情报告,呈交朝廷。

同时,命令相关州府开仓赈济,平稳粮价。”

他停顿了一下,又补充道:“至于囤积粮食的商贩,必须严查。

地方官员若有包庇行为,亦要一并追究。”

殿内一片静默,众臣面面相觑。

片刻后,另有一名官员上前,神色中带着几分不以为然:“殿下所言虽有道理,但贸然开仓赈济,恐影响府库储备;严查商贩,也需权衡利弊,若处理不当,或将激化矛盾。”

这话看似提醒,实则质疑太子的决策。

李承乾抬眼看向那人,记忆中,这位官员是太子府的一名资深幕僚,名叫杜荷,与侯君集交好,素来持保守态度。

“杜大人言之有理。”

他微微一笑,语气却锋芒毕露,“然若不赈济灾民,来年若发生饥荒,府库储备又有何用?

至于商贩,朝廷之威不可失,若因小利而放任囤积,激化矛盾的会是地方民心。”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杜荷面色微变,不敢再多言。

众臣见状,纷纷低头,似乎重新审视这位太子殿下。

李承乾则不动声色,心中暗暗松了口气。

这番话虽看似从容,实则是他结合现代逻辑临时推演而出,稍有不慎便会露出破绽。

散朝后,李承乾回到东宫书房,脑中依旧盘旋着早朝上的局面。

“这些人到底是辅佐我,还是监视我?”

他轻声自语。

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匆匆进来,低声说道:“殿下,房玄龄大人有请。”

房玄龄?

李承乾一怔,心中迅速翻找记忆。

这位可是李世民身边的肱骨之臣,同时也是朝堂上最具威望的人物之一。

他突然来访,绝不会只是闲谈。

“请他到东宫偏殿见我。”

李承乾站起身,深吸了一口气。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更加重要的试探。

偏殿中,房玄龄神色平静,目光中却带着些许打量。

他行礼后说道:“殿下,老臣奉陛下之命,特来关心东宫事务。”

李承乾心头微震,面上却不动声色,微微一笑:“房大人辛苦,有何指教?”

房玄龄微微颔首,语气依旧平淡:“殿下在今日朝会上处理粮食之事,颇有决断,但老臣斗胆提醒,凡事需多加权衡,不可操之过急。”

“多谢房大人提点。”

李承乾心中冷笑,这话分明是借机敲打,但他并未表现出不满,反而顺势说道:“本宫年幼无知,许多事务还需仰仗大人们的帮助。”

房玄龄神色微动,目光中多了一丝探究。

他拱手道:“殿下谦虚,老臣必竭尽全力辅佐。”

这场对话看似平淡,实则暗藏锋芒。

李承乾清楚地感受到,房玄龄并未对自己完全信任,而他也只能在对方的试探中小心周旋。

夜幕降临,李承乾独坐书房,回忆着白天的种种细节,心中愈发清楚:自己的太子之位虽看似高高在上,但实则危机西伏。

“想活下去,不仅要改变父皇的印象,还要逐步掌控东宫的局势。”

他的眼中闪过一抹冷光:“无论如何,我都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