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年六月,在被遗忘的西部小城市盘市边缘,一间简陋的小屋里,传出了一阵痛苦的***。
屋里灯光昏暗,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正躺在床上,汗水湿透了她的头发,她的双手紧紧抓住床单,用尽全身的力气。
这个女人就是我的母亲刘阿兰,此刻,我的父亲李大江在屋外焦急地踱步,双手不停地搓着,嘴里念念有词:“老天爷保佑,保佑阿兰和孩子平安。”
屋内,产婆的声音不断传来:“用力,再用力!”
母亲咬着牙,发出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终于,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生了,生了!
是个大胖小子!”
产婆的声音充满了喜悦。
父亲冲进屋内,看着疲惫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婴儿,眼中泛起了泪花。
他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说道:“阿兰,咱们的孩子出生了,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李安然,他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欢乐和希望。
安然在这个贫寒的家庭中慢慢长大。
由于家里穷,他从小就穿着补丁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
但他生性活泼,总是带着笑容,仿佛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童真。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在工地,辛苦工作,只为了能让家人吃饱穿暖。
过了两年,李安然的妹妹也出生了,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李安然懂事很早,他会帮着母亲做家务,捡煤渣,带妹妹,力所能及地减轻家里的负担。
父亲为了家庭,不得不选择危险系数更高的煤矿工作,托关系找人进了家附近的一座国有煤矿企业上班,父亲去上班,家里的事物就全压在了母亲的身上,母亲一个人带着我和妹妹去地里干活,地里男人干的活他都学着做,犁地种田,砍柴挑粪。
父亲有两兄弟,都和爷爷奶奶在老房子里生活,而我们家只有两个房间,爷爷奶奶对父亲和母亲并不关心,包括我和妹妹,大伯的儿子帮爷爷奶奶放牛,回来会有零花钱,而我却什么都没有,爷爷奶奶经常把好吃的东西都给哥哥姐姐,我只能在门外咽口水,母亲看到了,心里也难过的不是滋味。
五岁这年,父亲决定自己盖房子,可是手里的钱并不够,只有边盖边上班挣钱,外婆看到家里这样,自己从家里煮了饭菜,带了一大罐猪油,从她家里背到我家,吃到了久违猪肉,我开心的笑了,外婆问我,安然,你平时都吃什么啊?
我告诉外婆,我年年吃洋芋。
小孩子语言不成熟,天天吃洋芋说成了年年吃洋芋,这件事被母亲笑话了好久,可笑着笑着眼角怎么会有泪光呢。
外公外婆对我很好,时不时的会带饭菜来接济我们家,外公还会帮母亲把家里的地犁出来,帮着种地,就这样,房子也在这样缝缝补补下建好了,我们也开始搬到了新家里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