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 2 月 4 日,正值寒冬腊月,威信县扎西镇的上空仿若被一块铅灰色的幕布严严实实地捂住,阴沉沉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呼啸的北风好似发了狂的猛兽,裹挟着尖锐的冰碴,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肆无忌惮地刮过大街小巷,所到之处,寒意刺骨。
这般恶劣的天气,让镇子里的百姓早早地就躲进家中,紧紧关闭门窗,试图将寒冷与未知的恐惧一并隔绝在外,原本热闹的街道此刻仿若一座死寂的空城,寂静得只剩下风声在肆虐。
就在这万籁俱寂之中,一阵坚定有力、整齐划一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仿若一道希望的曙光,打破了这份冷寂。
红军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扎西镇,战士们身着的军装历经战火洗礼,早己破旧不堪,补丁摞着补丁,然而每一处补丁都缝得细密紧实、整整齐齐,透着质朴与整洁。
他们身姿挺拔如松,迈着标准的步伐,每一步都落地有声,仿佛在向这寒冷***。
尽管一路长途征战,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可那一双双眼睛却明亮而坚毅,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散发着不屈的光芒,那股昂扬向上的精气神,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足以驱散这冬日的严寒。
队伍刚踏入镇子,百姓们因长期受反动宣传的蛊惑误导,心中满是惊恐不安。
一时间,只听得门窗紧闭的声响此起彼伏,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大家都害怕这突然闯入的队伍会带来灾祸,如同惊弓之鸟般,躲在屋内瑟瑟发抖,大气都不敢出。
红军战士们见此情景,没有丝毫抱怨,立刻停下脚步,毫不犹豫地纷纷拿起扫帚,自发地在街头清扫起积雪来。
只见他们双手瞬间被冻得通红,像是熟透的红萝卜,握着扫帚的手微微颤抖,可脸上却洋溢着比暖阳还温暖的笑容,一下又一下,认真而执着,将道路清扫得干干净净,不见一丝积雪残留。
有的战士在清扫途中,看到街边有老人颤颤巍巍地提着水桶,艰难地迈着步子,赶忙一个箭步上前,接过担子,挑起水桶健步走向水井,那熟练的动作一气呵成,一看就是平日里经常帮百姓干活的暖心人。
还有一群战士,他们找来石灰水,拿着刷子,在墙壁上奋笔疾书:“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为人民谋幸福”等标语。
他们一笔一划,力透纸背,白色的石灰字在灰暗的墙壁上显得格外醒目,仿若夜空中绽放的烟火,又似红军战士们向百姓许下的庄重承诺,字字句句都掷地有声。
王连长带着几个战士,挨家挨户地轻轻叩响百姓的家门。
每到一户,他们都和声细语,耐心地解释红军的政策:“老乡,咱们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是来帮大家打倒土豪劣绅,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
咱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您别怕!”
一开始,门内只有警惕的沉默,偶尔伴随着几声细微的抽气声,可战士们并不气馁,依旧诚恳地说着,眼神里满是关切,那目光仿佛能穿透门板,首达百姓心间。
渐渐地,有几扇门缓缓打开了一条缝,露出几张带着疑惑的脸,眼神中满是戒备与探寻。
战士们赶紧露出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递上一些从地主家没收来、准备分给穷人的粮食。
看到红军战士们真诚的举动,百姓们的顾虑开始一点点消除,就像春日暖阳下的冰雪,慢慢消融。
街头巷尾,原本紧张得能让人窒息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几个胆大的孩子,起初还躲在墙角偷偷张望,像几只胆小的老鼠,后来见红军战士们和蔼可亲,便大着胆子跟在后面嬉闹起来。
他们一会儿摸摸战士们的枪,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一会儿缠着战士们讲故事,那股子黏糊劲儿就像麦芽糖。
清脆的笑声回荡在镇子的上空,为这寒冷的冬日注入了一丝温暖的气息,仿若驱散阴霾的春风。
而扎西镇,也在红军战士们的点滴付出中,慢慢敞开了怀抱,迎接这支不一样的队伍。
回想起李大山一家的悲惨遭遇,那地主黄世仁管家的暴行仍历历在目,百姓们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如今红军的到来,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李大山听闻红军进镇,不顾父亲尚在病榻,执意要来瞧一瞧这支被***德先生提及的“穷人的队伍”。
他穿梭在人群中,看到红军战士们帮百姓干活、分粮食,听到他们耐心讲解政策,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
这些场景与他过往经历的黑暗压迫形成鲜明对比,让他更加坚信,或许这支队伍真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迈向新生活。
他暗自决定,一定要为红军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为改变家乡出份力。
随着红军在扎西镇的活动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百姓像李大山一样,从最初的恐惧、疑惑转为信任与支持,纷纷主动为红军提供帮助,或是帮忙烧水做饭,或是指引道路、传递情报。
红军与百姓的心愈发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正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悄然酝酿,即将为历史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