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我在银行上班的日子2

第2章 生存法则

发表时间: 2025-10-28
王鹏带林墨去的,是离分行两条街外的一家潮汕牛肉火锅店。

店面不大,烟火气却十足,沸腾的锅底和嘈杂的人声,与银行里那种冰冷的秩序感形成鲜明对比。

几盘鲜切的牛肉下肚,一瓶冰镇啤酒下喉,王鹏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感觉怎么样,林硕士?

是不是觉得一身屠龙技,无处施展?”

王鹏涮着一片五花趾,语气带着调侃。

林墨苦笑一下:“有点落差。

没想到压力这么大,而且……业务好像很琐碎。”

“琐碎?

弟弟,这才是真实。”

王鹏呷了一口啤酒,“你以为银行精英天天谈的都是几个亿的并购?

那是总行投行部那帮天之骄子的事儿。

我们基层,就是泥地里打滚,一分一厘地把存款、贷款、中间业务收入抠出来。”

他放下筷子,掰着手指头给林墨数:“考核指标一大堆,存款时点、存款日均、贷款新增、贷款质量、网银活跃度、代发工资、信用卡、保险、基金、黄金……哪一样完不成,月底看排名,脸上无光,钱包更瘪。”

“那……怎么完成呢?”

林墨虚心求教。

“各显神通呗。”

王鹏压低声音,“像存款‘冲时点’,这是最常见的操作。

比如月底那天,想办法让关系好的企业转一笔钱进来,哪怕只待一天,第二天就转走,这数字就算你的了。

这里头门道多了,怎么跟企业沟通,怎么规避监管,都是学问。”

林墨想起晨会上陈永清盯着存款数据的眼神,恍然大悟。

“那贷款呢?

风险怎么控制?”

“风险?”

王鹏笑了笑,笑容有些复杂,“理论上,风控是第一位的。

但实际上,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或者维护重要客户,一些‘可放可不放’的贷款,也就放了。

这就看客户经理的‘担当’和行领导的‘魄力’了。”

他凑得更近,声音几乎微不可闻:“记住哥一句话,在银行,有时候‘会做事’不如‘会做人’。

你把报表分析出花来,不如把关键人物维护好。

陈行是实干派,看重能力,这没错。

但上面呢?

其他部门呢?

关系处不好,寸步难行。”

林墨默默听着,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这与他在学校里建立的价值观有所冲突。

“你看那个赵伟,”王鹏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斜后方卡座里一个同样穿着白衬衫的男人,那人正满面红光地陪着几个看起来像老板的人喝酒,“人家那才叫混得开。

拉存款、放贷款,路子野,胆子大,虽然不少人看不上他,但人家业绩好,领导也得用他。”

林墨顺着目光看去,那个叫赵伟的客户经理,举止活络,敬酒劝酒十分熟练,确实是一副长袖善舞的样子。

“那他……风险把控怎么样?”

“呵呵,”王鹏干笑两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只要不出事,就是英雄。

出了事……那就自求多福吧。

所以啊,老弟,哥劝你,跟陈行学本事,没错,但也要懂得变通,给自己留条后路。”

这顿火锅,吃得林墨心潮起伏。

王鹏的话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银行职场另一扇隐秘的门,门后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生存智慧。

第二天,林墨更加投入地分析永鑫精密的资料。

他不仅研究了报表,还上网查询了行业新闻,甚至利用午休时间,跑到分行附近几家汽车修理店,旁敲侧击地了解零配件供应商的情况。

下午,他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对着笔记本电脑,开始撰写生平第一份信贷调查报告。

他写得极其认真,引用了大量数据和分析模型,对企业的优势、劣势、风险点做了详尽的剖析。

写完时,己是华灯初上。

他仔细检查了两遍,确认无误后,才将报告发到了陈永清的邮箱,心里带着一丝初战告捷的期待。

第三天一早,林墨在工位上有些坐立不安,时不时瞥向陈永清办公室的方向。

终于,内线电话响了,是陈行叫他。

林墨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衬衫,快步走了进去。

陈永清正坐在办公桌后看他的报告,脸上没什么表情。

见林墨进来,他指了指面前的椅子。

“报告我看了。”

陈永清放下打印出来的报告,抬头看着林墨,“写得非常详细,数据翔实,逻辑清晰,看得出你花了很大功夫,理论基础也很扎实。”

林墨心中一喜。

“但是,”陈永清话锋一转,拿起红笔在报告上画了几个圈,“你犯了一个典型的学生气错误——纸上谈兵。”

林墨的心沉了下去。

“你指出永鑫精密负债率高,盈利能力下滑,行业竞争激烈,这些都是事实。”

陈永清语气平和却犀利,“但你忽略了几个关键点。

第一,这家企业是几家主流整车厂的二级供应商,订单稳定,虽然利润薄,但现金流相对健康。

第二,老板吴总我接触过,人很实在,是技术出身,在当地行业口碑不错,没有不良嗜好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三,你注意到他这次贷款抵押物了吗?

是他厂区那块地,评估价远高于贷款金额。

更重要的是,他愿意接受我们上浮20%的贷款利率。”

陈永清看着林墨:“银行不是学术机构,我们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平衡。

这笔贷款,有足值抵押,老板可靠,用途真实,还能带来不错的利息收入和存款沉淀(贷款部分会转为存款),为什么不做?

如果我们只做报表完美的企业,那大部分中小微企业都得不到金融支持,我们也别开展业务了。”

林墨脸有些发烫,他发现自己确实陷入了完美的数字陷阱,缺乏对现实商业世界的理解。

“当然,你的风险意识是好的。”

陈永清语气缓和了些,“这份报告里提到的几点风险,比如对单一客户依赖度过高,原材料价格波动,都需要在贷后密切关注。

你可以把报告修改一下,重点突出这些风险点和监控措施,结论改为‘建议在加强贷后管理的前提下予以支持’。”

“是,陈行,我明白了,我马上修改。”

林墨心悦诚服。

“嗯。

另外,光看资料不够,下午跟我一起去企业实地看看。

记住我跟你说的,感受比数字更重要。”

下午,林墨跟着陈永清来到了位于市郊工业园的永鑫精密。

厂区不算大,但整洁有序,机器轰鸣,工人们都在忙碌。

老板吴总是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人,穿着工装,亲自在门口迎接,态度谦和甚至有些拘谨。

在参观车间和交谈的过程中,林墨仔细观察。

他发现吴总对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都如数家珍,谈到技术和产品质量时,眼睛里会有光。

财务总监是个略显刻板的老会计,提供的资料和王鹏之前给的差不多。

但在林墨假装随意地问起一笔其他应付款的构成时,老会计眼神闪烁了一下,才含糊地说是暂时的往来款。

这个小细节,被林墨记在了心里。

回程的车上,陈永清问林墨:“感觉怎么样?”

“吴总人很实在,是做事的人。

工厂管理看起来也不错。

就是……”林墨犹豫了一下,“就是那个财务总监,提到一笔往来款时,好像有点不自然。”

陈永清赞许地点点头:“观察力不错。

那笔款子,王鹏之前侧面了解过,是吴总临时从他小舅子那里拆借来发工资的,他可能觉得不太光彩,所以不想明说。

但这恰恰说明吴总在困难时期首先想到的是保障员工,而不是拖欠,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林墨再次感到震撼。

原来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能蕴含着截然不同的解读。

银行的信贷艺术,远非冰冷的模型可以概括。

几天后,永鑫精密五百万的贷款顺利批了下来。

吴总专门打电话给陈永清和林墨道谢,语气里充满了感激。

这笔贷款也为营业部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日均存款。

林墨修改后的报告,得到了陈永清的肯定。

但他心里清楚,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他见识了王鹏的“江湖智慧”,也领略了陈永清的“平衡艺术”,更瞥见了赵伟那种激进的展业方式。

这天快下班时,王鹏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哎,林墨,听说鼎峰集团那边,最近有大动作。”

“鼎峰集团?”

林墨想起资料里那家本地知名的民营企业,涉及地产、贸易等多个领域,是分行的重要客户。

“是啊,他们那个新上的财务总监,路子很野,正在各家银行间询价,据说要搞一笔大额的综合授信。”

王鹏眼里闪着光,“这可是块肥肉,谁要是能拿下,年底奖金就不用愁了。

赵伟那小子,最近往那边跑得可勤了。”

林墨看向赵伟空着的工位,心里隐隐感觉到,一场围绕优质客户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打响。

而他这个新人,即将被卷入更深、更急的“金水”旋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