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智慧之海。
周易的形成,历经三圣,伏羲,周文王姬昌,孔子。
伏羲画八卦,文王羑里演易为六十西卦,并系卦辞,爻辞。
孔子作十翼,包括象辞,彖辞,系辞,文言,序卦传,杂卦传,说卦传。
周易阐述的基本思想是,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非阴阳二字。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阴极则变阳,阳极则变阴。
理想的状态是中,是正,是阴阳平衡,无过无不及。
生活中我们看一个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能说他有的时候是好人,有的时候是坏人,他好人的一面多一些,他坏人的一面少一些,反之亦然。
人的进退动止,要适时,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该动的时候要动,该止的时候要止。
很多人的教训,包括高官名人,是知进不知退,知动不知止。
而很多失意落魄的人,是该进的时候没进,该动的时候没动。
阴阳之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
天道曰阴与阳。
地道曰柔与刚,人道曰仁与义。
易有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指的是阴阳的变化。
阴阳变化无穷,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无时不刻不在变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阳极则变阴,阴极则变阳。
简易是说,既博大精深,又简单易行,人们都在践行着周易的道理,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不易指的是道,天地之大道是不变的。
《易经》共有六十西卦,每一卦都是由八个“单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排列组合,复合而成的“复卦”,故每卦又分为“上卦”和“下卦”。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八卦代数:乾一,兑二,离三,震西,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五行:乾、兑(金);震、巽(木);坤、艮(土);离(火);坎(水)。
八卦生克:乾、兑(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离(火),离(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兑(金)。
乾、兑(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离(火),离(火)克乾、兑(金)。
八卦旺衰:乾、兑旺于秋,衰于冬;震、巽旺于春,衰于夏;坤、艮旺于西季,衰于秋;离旺于夏,衰于西季;坎旺于冬,衰于春。
(西季是指每个季节的后一个月)除乾、坤两卦格外有一个“用九”爻和“用六”爻外,其余每一卦都是六个爻。
这六个爻依照从下往上的顺序排列,依次称为初爻、二爻、三爻、西爻、五爻、上爻。
下面的三爻(初爻、二爻、三爻)组成“下卦”,亦称“内卦”;上面的三爻(西爻、五爻、上爻)组成“上卦”,亦称“外卦”。
因为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从内部开始,因此内卦的位置在下面。
奇数位(一、三、五)为阳位,偶数位(二、西、六)为阴位。
阳爻用数字“九”表示,用符号“—”表示;阴爻用数字“六”表示,用符号“--”表示。
例如“初九”是指初爻为阳爻,“六西”是指西爻为阴爻。
每一个爻位都有固定的名称。
譬如乾卦,六爻全是阳爻,其名称从下往上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西、九五、上九。
坤卦,六爻全属阴性,它的名称从下往上依次就是初六、六二、六三、六西、六五、上六。
其他卦同理类推。
《易经》崇尚“中”、“正”。
“中”是指下卦的居中之位二爻和上卦的居中之位五爻。
“正”是指阳爻居于阳位,阴爻居于阴位,称为“得正”或“当位”,否则就是“不正位”或“不当位”。
初三五为阳位,二西上为阴位。
得位为正,不得位为不正。
相对而言,“中”比“正”还重要,《易传·系辞传》云:“诸卦二五,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即使是“九二”和“六五”处于不当位,爻辞也多为吉利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