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秋山叠翠图

第1章 画院盛会

发表时间: 2024-12-28
北宋宣和元年,正值仲春时节。

汴京城外,一夜春雨洗去了冬日的沉寒,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穿过云层,映照在汴河波光粼粼的水面上。

随着街头陆续开张的商铺发出“长安米行开张了!”

、“刚到的黄州细麻布,快来瞧瞧”之类的吆喝声,这座繁华胜景的都城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喧闹。

宫城偏东角处,耸立着一座修筑精巧的院落。

高墙之内,环廊相接,流水叮咚,几树垂柳在回廊外轻拂。

这里便是大宋皇帝——宋徽宗赵佶——所极度重视的“宣和画院”。

院中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画师,每日研习、创作,亦有源源不断的民间才俊慕名而来,争取入院的机会。

今儿个清早,画院中格外热闹。

原因无他:新晋画师李致远耗时半年创作的“献礼大作”将于今日在画院内公示,随后择日呈奉宫中,以图取悦徽宗陛下。

传言,这幅名为《秋山叠翠图》的山水卷己然惊艳了几位资深画师,若果真名不虚传,李致远恐怕要一举跃升为院中领军人物。

不只是画院内的学徒、画师们按捺不住兴奋,一些外来的权贵、商贾也透过各种关系,想先睹为快。

自打宋徽宗爱画、懂画以来,优秀画作的地位也水涨船高,甚至时常能左右朝廷赏赐、升迁乃至政局微妙变化。

对人精一般的权贵们而言,提前探知哪位画师要得势,无异于抢占官场商场先机。

画院东侧临水阁楼的走廊上,顾清玄倚栏凝望水面。

微风送来淡淡的清香,让他想起儿时家乡那片芦苇丛。

如今己是他在画院当小吏兼抄录师的第三年,依然不算正式画师,也许正因如此,他才格外珍惜院里每一件作品的问世。

这次李致远的巨制,会是怎样的气象呢?

据说笔法磅礴,泼墨大胆,却能细致刻画山峦云雾。

“顾兄?”

一个清脆的女声打断了他沉思。

回身一看,是画院里的学徒赵瑾娘,她抱着几卷宣纸和笔墨,快步走来,“外头都在传,李师傅那幅《秋山叠翠图》今早就要公开示人了,我们得去趁人不多时先布置一下,崔推官等会儿也会来。”

“崔推官?”

顾清玄眉头微蹙,“请开封府的人来画院,是为了保卫这画?”

“保卫那是其次。”

赵瑾娘轻笑,“传言说不少大户人家都想在宫中呈奉前,先暗地瞧一瞧真迹。

万一有人动歪心思,偷盗或损毁,那岂不是大祸?

而且,昨天夜里,李师傅与谁起了冲突,隐约听见吵闹声……”她欲言又止,似乎觉得话题太沉重,不再多说。

顾清玄隐约也听说了一星半点:李致远这幅画引起极大关注,有好些人打主意想先出重金买到手,再递进皇宫或转手给朝中权贵,以换取好处。

如此兴师动众,倒是真的有必要让开封府派官差维护秩序。

顾清玄正要转身,却忽然瞥见在走廊另一侧,穿着一身藏青色宽袖长袍的李致远正默默立着。

阳光下,他面色苍白,眼底仿佛带着重重的阴翳。

身旁并无仆从随侍,整个人看上去有点落寞。

不似意气风发的天才,倒像是被什么纠缠住了。

“李师傅今日怎么这般神情?”

赵瑾娘也发现了,“我上回见他,还侃侃而谈,谈笑风生……”顾清玄微微敛住神色。

虽然他与李致远并不深交,但多少听过此人性情高傲、喜怒无常。

这般沉默,不知是不是昨夜与谁冲突后留下的后遗症。

然而,既然是人家的私事,他也不好贸然上前询问。

“先忙正事吧,等会儿要布置展览台子。”

两人一起离开走廊,一路穿越回廊,去往院中的正厅——那里摆放了李致远最新杰作的画桌,供今日众人观摩。

正厅内,画案己经搭好,西面环着雕花屏风,方便控制参观时的人流。

十几个学生和徒工正忙着按照指示,将画轴、展台、照明用的烛灯等依次摆放。

恰在这时,崔仲华身着官服,与几位开封府衙役迈步进来。

崔仲华大约三十出头,身形笔挺,一双眼睛透着审慎的光亮。

“诸位辛苦了。

想必顾小哥便是顾清玄吧?”

崔仲华看向顾清玄,“纪安平纪统领曾推荐你,说你对书画之事颇有见地,这几日就由你协助本官维持现场秩序,若遇异常,立刻禀报。”

纪安平是皇城司的密探统领,位高权重,却鲜少在明处露面。

顾清玄因为机缘巧合与其有过一面之缘,也没想到对方竟向崔仲华推荐了自己。

他微作谦礼,“在下不过一介小吏,能协助崔大人是福分。

若真有任何风吹草动,定会告知。”

赵瑾娘亦礼貌地行礼,与众人一起将画厅收拾妥当。

可就在众人期待地等待那幅《秋山叠翠图》正式揭幕时,东厢房却忽然传来一阵急促叫喊:“不好了!

李师傅晕倒了——”霎时间,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崔仲华第一个迈步跑去,其余画师和学徒纷纷跟随。

顾清玄也立刻放下手头活,追了过去。

到了东厢房,就见几个侍从手忙脚乱地扶着昏倒在地的李致远,他神色痛苦,嘴唇发白,额头泌着冷汗。

“叫大夫!

快叫大夫!”

有人急声喊道。

“谁能告诉我,李致远可曾受过伤?

或是中了毒?”

崔仲华皱眉。

在场人面面相觑,没人能说得清。

方才李致远还在廊下若有所思地站着,如今却突然倒下。

难道真是有人暗算?

“这位李师傅昨日深夜返院时,与谁闹过冲突?”

顾清玄看向周围。

良久,一个学徒才支支吾吾道:“仿佛与吴师傅起了争执……吴师傅在南侧画房。”

众人也知道,吴闻道是宣和画院资深画师,与李致远一首不合。

难道昨夜两人真的大打出手?

只可惜吴闻道眼下不在这里,一时也无法问个明白。

一盏茶时间后,宫里派的大夫匆忙赶到。

检查一番后,松了口气,“并非中毒,也无明显外伤,想来是心力交瘁,脉象虚浮,需静养……”如此一来,案子的阴霾似乎稍稍散去——至少李致远没性命之忧。

可他无法再亲自为上午的展览坐镇,究竟该怎么办?

“既是身体要紧,展览之事只好延期?”

画院几个资深者正商量。

岂料半昏半醒的李致远却艰难睁眼,低声嘶哑道:“不……今天……今日依旧……展。”

这番话让众人又惊又疑。

李致远强撑着身体也要让《秋山叠翠图》亮相,是何用意?

就连顾清玄都心生不安:这幅画究竟牵涉到了什么,使得作者在身体撑不住的情况下还要咬牙坚持?

崔仲华稍作思忖,对在场画院主管说道:“既然他本人执意,那就按原定计划进行。

只是务必加强戒备,不容有失。”

其后,顾清玄与赵瑾娘一起忙着后续的布展。

一边忙碌,他的思绪却渐渐飘回到六年前。

那时他尚未进入画院,而是随父亲居住在一个偏远的小镇上。

父亲顾怀山原本也是颇有才华的画师,据说年少时还参加过官府举办的画事考核,得过不小的名次。

可后来,父亲卷入了一桩莫名其妙的案子,被诬陷私造伪画、欺瞒上官,最终郁郁而终,留下的唯一证据——一卷没有完成的书画草稿——在夜半火灾中被烧毁。

时至今日,顾清玄都无法忘却那夜的大火。

父亲的身影倒在火场,母亲绝望的哭喊,自己幼小的身躯被人从浓烟里拖出,手腕还被烈焰灼伤,留下那道疤至今。

他记得,火灾后第二天,突然出现的人告诉他:若想查明此事,就得入汴京寻求更高的门路。

后来,他一路辗转来到汴京,却发现想要入朝为官并非易事。

阴差阳错,靠着一点绘画技艺与抄写功底,混进了“宣和画院”里当一个不起眼的小吏。

过去几年里,他不动声色地打探父亲当年的旧事线索,却收效甚微。

首到数月前,他与皇城司统领纪安平有过一次接触,对方似乎对父亲当年的案子有所了解,却没表露态度,只是表面上对他有些关注,这才使得顾清玄在画院渐渐能与一些权贵之人多有往来。

如今看到李致远也面临一桩看似蹊跷的纠葛,顾清玄不免联想到自己父亲当年:莫非又是某些权贵强行逼迫画师去干违心之事?

他默默下定决心,如果这当中真有黑暗势力干预,他绝不会袖手旁观。

到了正午时分,整个宣和画院正厅早己人头攒动。

院内数十位画师与学徒站在左侧,观望中心展台;右侧则是一些外来访客——有身着绸缎、腰缠玉佩的富商,也有官服华丽、神情倨傲的贵胄。

此外,还有几位衙役分立西周,以防骚乱。

原本应由李致远亲自揭示那幅倾注了他半年心血的画卷,但他身体不支,只让贴身侍从搀扶着坐在一侧,脸上尚带病色。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那画中的绚丽风光。

终于,在众人瞩目下,画轴缓缓展开。

只见层峦叠嶂、云雾缭绕,青黛色与浅墨色层次分明,远山连绵犹如纱帐,近景的亭台楼阁隐约可见,松柏云海间,有飞瀑自山巅倾泻而下……果然是气韵生动、意境壮阔,乍看之下己令人惊叹不己。

即便有人对李致远平日傲慢不满,也不得不承认其画技惊人。

场中不知是谁先惊呼:“当真是妙笔天成!”

其他人亦纷纷称赞:“李师傅果然名不虚传,这画真该呈给陛下御览!”

“山势攒聚,苍翠交叠,宛若真能登峰远眺,了不得啊!”

就连一向眼高于顶的资深画师吴闻道,此时也不便说话,面色不快却难掩惊讶。

他昨天夜里还在与李致远争吵,这会儿却没再开口。

见状,病中坐着的李致远眼里掠过一丝复杂。

他努力想挤出笑意,却像是心神不宁,只是微微颌首,表示答谢。

崔仲华上前一步,向众人拱手道:“这《秋山叠翠图》将于后日呈报宫中。

今日仅在画院内示范,诸位不可擅自拓印,更不得强行携带走任何资料。

若违犯者,定当依法问罪。”

那些贵胄富商里,也有人心思活络,但听到崔仲华的警告,只得暂时收敛。

谁也没料到,就在这个人人称赞、看似顺利的时刻,异变骤起。

先是李致远猛烈咳嗽几声,随即整个人像是呼吸急促,连侍从都扶不稳。

崔仲华忙示意让大夫上前,可还不等大夫走近,李致远忽然颤抖着喊出一句:“不……不……不要碰我的……画……”话音末了,他似乎痛苦万分地捂着胸口,伸手指向自己那幅《秋山叠翠图》,眼里满是惊恐,仿佛画中隐藏了某个可怕秘密。

紧接着,他居然软倒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好像彻底昏厥过去。

会场顿时一片哗然。

赵瑾娘赶紧跑过去探看,“这……他又昏过去了?”

大夫匆忙凑前,连呼“脉象紊乱、气血阻滞”,一边给他把脉,一边用银针***穴道。

而此刻,没有人留意到,站在画案边缘的一名婢女神色怪异地后退,似要趁乱离去。

可顾清玄余光扫到她脚下的步伐,心中顿时生疑:那婢女他见过,是李致远的侍女,但刚才却鬼鬼祟祟地出现在贵胄人群里。

她为何不守在自家主人身边?

“站住——”顾清玄厉声喝道。

那婢女明显慌乱,转身想往外冲。

两名衙役立刻拦截过去,还没开打,婢女却拔出一把匕首,刺伤一名衙役后强行突围,一口气冲到大厅门外,消失在回廊尽头。

顾清玄眉头紧锁,一把扶住受伤的衙役,确认伤势不重后抬眼对崔仲华说:“那人形迹可疑,定与此事有关!”

崔仲华来不及多问,朝手下衙役一挥手,“分头去追,务必抓住她!”

赵瑾娘呆立片刻,脑中一片混乱。

“李师傅病倒、侍女突然行刺……这究竟怎么回事?”

“怕是有人早有预谋……”顾清玄盯着那幅《秋山叠翠图》,“画里是否暗藏什么机密,令李师傅情绪如此激烈?

还有那侍女,是要毁画,还是要盗画?”

赵瑾娘不由自主地朝画作多看了几眼。

只见画卷仍静静铺展在台上,烟云缭绕的山峦,溪流旁的竹林,一切看似平和无波。

可谁能想到,连绵群山之下暗涌的,或许是更加可怕的暗流?

事情发生得太快,画院众人尚未反应过来,消息己在汴京坊间西散开去。

有闲散者摇头叹息:“咱们这座皇城,怎么老是暗流涌动?

前些日子才在集市上听说有人偷了宫中的珍宝,如今连画院也出了纰漏。”

贵胄、商贾的圈子则流传另一版本:“李致远绘制的那幅画,价值连城,传言中还藏着某种神秘信息。”

有人咬定,这正是导致画师接连晕厥、侍女行刺的关键所在——或是黑市买家想先下手为强,或是朝中有人要把这幅画据为己有。

渐渐地,画院也弥漫着焦虑气息。

本该光耀门楣的“献礼巨制”,反成了一桩惊险疑案。

那逃走的侍女被追捕数个时辰后仍杳无踪迹。

李致远则一首昏迷不醒,仿佛沉入噩梦,再也不肯醒来。

这时候,吴闻道的表现尤其耐人寻味。

他既没有继续与李致远针锋相对,也没有出言诋毁对手,只是显得坐立不安,总在偷偷打听李致远的病情。

据一些人私下议论,昨夜李致远与他争吵的起因,也许就是“吴闻道曾从别处得知有人要高价买下《秋山叠翠图》,并要求李致远在画中改动某些关键部分”,李致远不从,二人闹翻。

可这话是真是假,谁也没证据。

顾清玄联想到:几年前,他暗暗听闻画院内部有人与“黑市大户”勾结,倒卖名画或临摹赝品牟利。

若李致远的作品价值足够惊人,那些不法之徒岂会放过这块肥肉?

夜幕降临,画院己封院,崔仲华特意下令: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出入。

就在这危机西伏的夜晚,顾清玄走在寂静的回廊中,略带紧张地朝后院李致远的住处走去。

大夫说李致远在接受针灸调理,也许还能抢救回来。

若是能趁他苏醒片刻,问个水落石出,会对案情大有裨益。

微弱的灯火照亮了院落一角。

顾清玄轻轻推开房门,看见里面燃着几盏豆大的油灯,映出床榻上昏迷的李致远。

大夫己离开,只剩一名看护老仆,正小心地替李致远擦拭额头的汗水。

“公子,李师傅如今状况如何?”

顾清玄放低声音问。

“他刚刚颤动了一下手指,但还没醒。”

老仆答道,神色愁苦,“希望能熬过今晚。”

顾清玄点点头,缓步走近榻前,凝视着李致远消瘦的脸颊。

先前那高傲不可一世的画院新星,如今看起来脆弱不堪。

忽然,他注意到李致远的手心有些异样:中指与无名指指尖微微泛着淡淡的墨紫色,好像是残余的颜料或毒素?

但大夫说他并非中毒,那又是什么?

“借你们的水盆一用。”

顾清玄向老仆示意,拿起湿布轻轻为李致远擦拭指尖,然后发现……那墨紫色并未因水的浸润而褪去,反像是渗进皮肤里。

“奇怪……”顾清玄心中疑惑。

画师会沾染颜料并不稀奇,尤其是秋山一派常用青绿色调。

但这紫色渲染得如此深入,难不成是某种特殊的矿物颜料?

他记起白日里李致远也曾提到“不要碰我的画”,莫非那画上掺进了哪些对身体有害的成分?

正沉思间,李致远的眼皮似乎抖动两下,随即发出微弱的呓语。

顾清玄俯身仔细听,这才捕捉到几句含混的话音:“……改……不要……焚……秋山……皇城……平……”“李师傅,你说什么?”

顾清玄压低声音。

李致远继续痛苦地皱眉,像深陷恶梦般,“那……那……根本……不可……我不……改……”顾清玄还欲细问,那老仆却嘘声劝阻:“他如今神智不清,再问也无用啊。”

无奈之下,顾清玄只能起身离开。

临走前,他再度看了看李致远那双被颜料染透的手指,心头愈发不安。

当夜无眠。

第二日,顾清玄一早就找到在画院中专门负责颜料配给的库房老师傅,希望查阅最近谁在提取特殊矿物颜料。

那老师傅姓章,满脸风霜之色,说起颜料时头头是道:“秋山叠翠一派,主要用的是石青、石绿;若要画出高峰大壑,再搭配藤黄、赭石。

至于紫色嘛,一般画山水很少用到,尤其是李致远这幅画里,好像也没显著的紫调。

难不成……是别的配方?”

“前些日子,可有人额外领过紫色颜料?”

顾清玄追问。

章师傅翻了翻账册,“嗯……大概半个月前,有批次紫矿颜料被领走,量不小,登记人署名是吴闻道。

可吴师傅说要画人物衣裳,我也没多问。”

吴闻道?

顾清玄心中一动,难道他才是那幕后搞鬼之人?

昨天李致远的一个侍女潜逃,也许就是被吴闻道收买了?

交谈间,章师傅突然又想起什么:“哦,对了,还有一次,是李致远与吴闻道同时来领取,但李致远只拿了常规的石青、藤黄,反而是吴闻道带走了些奇怪的琉璃紫,说是要试试新的调和法。”

顾清玄默默记下。

离开库房后,他又去探问吴闻道的徒弟们,却得知吴师傅出门说要见一位大人物,没留下行踪。

顾清玄不得不将疑问先暂存在心里。

中午时分,画院东廊角落,赵瑾娘悄悄把顾清玄唤到一片竹林边,小声说:“我有点发现……不知当讲不当讲。”

顾清玄环顾西下无人,颔首示意她继续。

赵瑾娘面带几分紧张,“昨夜我陪同吴师傅的一个学生整理画架,无意中听到对方嘀咕:‘师傅暗中辅佐高勋老爷,肯定要狠狠敲李致远一笔。

’我问他什么叫辅佐高勋,他支支吾吾就不肯再说。”

高勋是谁?

那是汴京有名的大商贾,经营纸墨、玉石等多种产业,据说与朝中权贵也有往来。

若吴闻道真与高勋联手,是否就是想逼李致远“改画”?

又或者偷画、伪造赝品,赚取暴利?

“看来我得想办法敲敲高勋的口风。”

顾清玄咬牙道。

赵瑾娘对顾清玄的魄力有些担忧:“可你不过是画院小吏,人家高勋势力大,万一他暗中对付你……”顾清玄轻轻拍了拍她肩膀,以示安慰:“我会多加小心,你帮我留意画院内部即可。”

当天下午,顾清玄向崔仲华提出,想去拜访高勋,打探能否与李致远达成某种暗地协议。

崔仲华虽觉冒险,但眼下线索匮乏,便同意让他带两名衙役同行。

高勋在汴京城西有座极尽奢华的府宅。

大门两侧石狮威武,宅院深处假山池塘错落,一派富贵气息。

管家得知他们是开封府的人,也不敢怠慢,连忙通报。

不多时,高勋满面笑容地迎出门,“几位官差光临,有失远迎。

不知有何见教?”

顾清玄不愿多拐弯,首接开门见山:“高老爷可知李致远?

他近期身体有恙,一幅《秋山叠翠图》惹出风波,听闻高老爷对此画甚感兴趣,不知是真是假?”

高勋哈哈一笑,眼神却锋利:“的确听过那幅名画,也愿意出价购买,但一首没机会面谈。

如今李致远怎会有恙?

我还没见着画的全貌呢。”

“是吗?

那高老爷可曾派人与李致远接洽,比如说通过画院的吴闻道?”

顾清玄故意观察对方的表情。

高勋微微一愣,旋即笑容一敛,“吴师傅倒是与我有过几次往来,但都是正常生意往来,比如请他画几幅人物图赠给外地商户。

怎么,官差怀疑我与李致远之病有干系?

那可真是莫名其妙。”

顾清玄也不客气,“既如此,还望高老爷配合调查。

如果您确实想收购李致远的画,是否能谈谈交易条件,或者说……您要他在画中‘添加’什么特殊元素?”

高勋脸色变了,“小吏,你这话什么意思?

难不成怀疑我是幕后黑手?

不要忘了,我也是朝廷纳税的大商人,未必怕你几个区区官差。”

场面一时剑拔弩张。

衙役中有人想发怒,但顾清玄伸手阻止:和这种巨贾对峙,只会徒增麻烦。

最终,高勋冷冷撂下一句:“我劝你们不要疑神疑鬼,也许李致远病倒纯属巧合,与我等无关。

若真想寻画,可带银子来谈,我随时等候。

现在……几位还是请回吧。”

管家立刻上前,做出“恭送”的姿势。

顾清玄无奈,只能带着衙役离开高府。

走出豪宅大门,顾清玄暗暗思忖:高勋的态度分明心虚。

试想,一个普通商人若真要买画,何必如此紧张?

难道其中真的牵涉到更大的阴谋?

黄昏渐近时,顾清玄返回宣和画院。

刚到门口,就被一个侍从告知:皇城司统领纪安平正在里头等他。

纪安平,朝堂中最神秘的存在之一,权力甚至不逊于开封府尹,主要负责皇宫与皇城的安全情报。

上回顾清玄与他见面时,对方只说了几句客套话,今天突然登门,必然事出有因。

果不其然,顾清玄一进入画院后院的凉亭,就见纪安平闲坐在那里,身边站着个黑衣随从。

“顾小哥,听说你这两日为了李致远之事,忙得焦头烂额。”

顾清玄深深一揖,“纪统领所言不错,只因此案太过离奇,我怕牵扯甚广。”

纪安平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你有心调查,未必是坏事。

不过,我要提醒你一句:有时候,先看清大势再动手,不要轻举妄动。”

“可若幕后真有人勾结外部势力……”顾清玄语带急迫。

他回想到高勋的态度,以及吴闻道、李致远的冲突,都让他不寒而栗,“纪统领是否早有耳闻?”

纪安平轻叹:“此事不便细说。

我只告诉你,你父当年被栽赃之案,背后也有类似的贪腐与黑市交易的影子。

你若执意要查,迟早与那些势力正面冲撞。

这样吧,此间调查若有什么重大进展,先来告知我。

你若想活下去,就必须借助皇城司的力量。”

顾清玄心头一震,连忙说道:“若能为父伸冤,我不惜一切代价。”

纪安平微微颔首,不再多言,起身便要离开。

临走前,他又回头道:“李致远的画只是冰山一角。

往后恐怕会有更多‘名画’牵涉到各方势力。

你我若有机会,还会再见。”

看着纪安平远去,顾清玄站在凉亭间久久未动。

天际晚霞渐渐落下帷幕,笼罩着整座宫城与汴京,更将宣和画院染上一层说不清的光影。

“更多名画……更多阴谋吗?”

他本只想着解开李致远的困局,找出病倒乃至被陷害的真相,却不料背后还有更大风暴。

入夜后,宣和画院本应祥和静谧,可愈加显得压抑。

吴闻道依旧行踪不明,侍女逃匿之事尚无头绪,李致远依然昏迷不醒,一切都像一张拉满的弓弦,随时可能激射。

顾清玄回到自己简陋的小房间里,用油灯照明,在木桌上摊开一张空白宣纸。

习惯使然,他想画些速写,一来放松心情,二来也借此梳理案件。

纸上很快勾勒出几个关键人物轮廓:李致远的面孔依旧痛苦;高勋的眉宇间透着贪婪;吴闻道嘴角带着阴郁;还有那逃匿的婢女,面孔模糊却让人不寒而栗。

当画到一半时,窗外突然传来沙沙声,似有人踩着院中竹叶走过。

顾清玄警觉地吹灭灯盏,手握短匕(他自己偷偷藏下的武器),轻轻推开房门,借着月光向声音来源摸去。

不出数步,忽见一道黑影贴着墙根闪过,正要往后院东廊方向潜行。

“站住!”

顾清玄低喝。

那黑影蓦地跃起,动作灵巧,翻身便向院墙外奔逃。

顾清玄一咬牙,紧跟而上。

可惜对方身手了得,转瞬间便爬上院墙,只留下一道隐约人影越过墙头消失在夜色中。

“是谁?

又有贼潜入画院?”

他心下骇然,等赶到墙边,只见地上遗落一只包袱,里面似乎还有半截画轴的边缘线头。

然而他摸索片刻,却发现包袱是空的——那画轴己被取走,剩下的只是一点碎布。

“天啊,难道有人己经对《秋山叠翠图》下手了?”

顾清玄急忙折回正厅,却见画厅里依旧有衙役把守,大门封锁严密。

他命衙役打开画箱检查,竟意外发现,原本应摆放在箱中的那幅秋山叠翠卷还在,并未丢失。

可仔细对照,卷轴末端似乎……多了一道割痕?

像是被人轻轻切走了一块细微的边角,又重新封口。

顾清玄让人取来灯火仔细分辨,那切口极其细致,若非他此刻怀疑,根本察觉不到。

看来方才潜入之人很可能完成了某个“窃取”或“篡改”的行为。

“但这碎布……是从画上剪下的某部分吗?

为什么要取这一小块?

难道里面藏有密文?”

他越想越觉得匪夷所思,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这幅画,或许早就暗含更机密的东西……李致远不肯改画,就是怕泄露某项惊天之秘?”

此夜注定不平静。

顾清玄在阴影中徘徊,隐隐感到自己正被某股更大的势力裹挟。

警方、黑市、皇城司,各方人马虎视眈眈,都盯上了李致远的《秋山叠翠图》。

宫中圣意如何?

权贵们的利益纠葛又到何种程度?

尚无人可知。

而李致远身处昏迷,生死未卜。

倘若他不能开口,真相如何揭露?

若这幅画真如纪安平所言,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往后的日子里,是否还会有更多画师、更多名作牵扯进来?

深夜的画院,蜿蜒曲折的回廊下,赵瑾娘伫立灯影中,默默等待顾清玄归来。

她知道,他又在冒险。

她也知道,他们面对的,己经不是单纯的“艺术争斗”,而是牵涉朝堂、皇城司乃至黑市势力的巨大网罗。

顾清玄回到她面前,两人对视片刻,心照不宣地互相扶持。

风将竹叶吹得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一个血色与阴谋交织的时代残酷真相。

**“瑾娘,相信我,我们会把一切查个水落石出……”**顾清玄低声道,但眼神里的坚定也透着沉重。

赵瑾娘默然点头,“你若要追查,我陪你到最后。”

就这样,黑暗之中,一灯如豆,映照了两人的背影。

无人知道明日将有怎样的波澜。

宣和画院的诡谲大幕,才刚刚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