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天命唐臣:李国城传

第2章 御前对策,治县三策

发表时间: 2025-10-06
李国城离开太极殿后,天色己近黄昏。

夕阳的余晖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整座皇宫染成一片壮丽的赤金色。

宫墙巍峨,飞檐翘角在暮色中勾勒出庄严的轮廓,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然而,李世民却并未就此歇息。

他负手立于殿中,龙袍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目光深邃如渊,望着李国城离去的背影,久久不语。

殿内香炉轻袅,一缕青烟盘旋而上,似在诉说帝王心中未尽的思虑与权衡。

良久,他缓缓转身,对身旁的长孙皇后道:“观音奴,此人言语虽奇,却句句切中时弊,非寻常狂生可比。

朕观其谈吐,不似作伪,所言虽闻所未闻,然细思之,皆有深意。

朕欲试其才,然其身份未明,来历诡异,自称‘穿越千年’,若为妄语,或是敌国奸细,骤然委以重任,恐动摇国本。

需有人监视引导,你可有合适人选?”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眉目温婉却透着睿智,轻声道:“陛下所虑极是。

臣妾以为,柳如烟最为合适。”

“柳如烟?”

李世民微微挑眉,略作思索,“可是户部侍郎柳元之女?

听闻她才识过人,通晓文书,尤擅算学,能心算万数,精于账目。

只因是女子,未能入仕,常为父佐理政务,却深藏不露,连裴寂都曾叹其‘才胜子侄’。”

“正是。”

长孙皇后颔首,语气从容,“她自幼随父习政,对户籍、赋税、仓廪、度支之事了如指掌,更难得的是心性沉稳,不慕虚名,不争权位。

臣妾曾召她入宫协助整理宫中账目,三日之内厘清积年混乱,条理分明,滴水不漏。

若让她陪同李国城前往长安县,既可协助其施政,理清钱粮,亦可暗中观察其言行,记录其举措,以防有诈,或为奸细所乘。

且她出身清正,无门阀牵连,父兄皆忠贞之臣,陛下信得过。”

李世民沉吟片刻,目光微闪,缓缓道:“善。

此人既通实务,又无政治野心,正可为朕之耳目。

便命她为李国城之主簿,随行辅政。

既是女子,不显山露水,又可掌文书、理钱粮,正合其用。

且她熟悉长安风土,可助李国城尽快融入。

另,朕观其才,若埋没于闺阁,实乃国家之失。”

“陛下英明。”

长孙皇后轻声道,“且李国城初来乍到,言语举止皆异于常人,若无人引导,恐难融入朝堂,更难服众。

柳如烟性情温和,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正可为桥梁,助其适应唐制,亦可教其礼仪,免其失仪。

再者,女子为官,虽无先例,然古有妇好掌兵,今有才女理政,未必不可开一时之风气。”

李世民望向殿外渐沉的暮色,天边残阳如血,映照宫阙,仿佛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他缓缓道:“传朕旨意:柳如烟即日起调任长安县,任县主簿,归李国城节制,俸禄按从八品发放,赐‘紫毫笔’一对、‘青玉算筹’一盒,以示荣宠。

另,赐李国城居所于崇仁坊,由柳如烟引路安置,明日即开始勘察县务。

三日后,朕要在偏殿听他详述治县之策。

若其言可行,朕不吝封赏,赐印绶、授官职,正式委任。”

“臣妾遵旨。”

长孙皇后应下,随即命内侍传旨,又低声叮嘱:“此事须秘而不宣,柳如烟身份特殊,不宜张扬,以免招来非议。

主簿之位,虽非高官,然掌实权,恐有老臣反对。”

李国城被安置于崇仁坊一处三进院落,虽非豪奢,却清幽雅致,前有小园,种着几株梅树,后有水井,井水清冽。

院中还有一间书房,案几整齐,笔墨俱全,显然是精心准备。

他甫一入室,便屏退仆从,闭门***,心神沉入脑海。

叮!

宿主己进入安全区域系统开启中……初始积分:1000兑换商城模块:-基础粮食包(粟米、麦)、-基础药品包(伤寒散、止血粉)、-基础农具包(铁犁图纸、水车模型)-基础建造包(水泥配方)、-基础用品包(肥皂配方)-基础教育包(识字课本、算术入门)注:基础道具兑换皆需100积分任务进度:0/90日,百姓满意度0%“系统,调出长安县基础数据。”

李国城默念,眼中闪过一丝专注。

正在检索……长安县人口:约十二万三千人耕地面积:可耕田八万余亩,实际耕种不足六成,荒田逾三万亩粮仓储量:粟米七千石(正常需两万石方可度荒,现仅够一月之用)治安状况:盗匪频发,三月内报案一百七十三起,其中抢劫、偷盗占八成赋税征收率:不足西成,豪强隐匿田产,虚报户口,逃税严重县衙官员:正令空缺,县丞赵德厚,主簿暂缺,吏员十七人,其中七人涉嫌贪腐商业指数:低迷,市集萧条,商户倒闭三成李国城眉头紧锁。

这数据比他预想的还要严峻。

百姓困苦,官吏***,土地兼并严重,若不速改,恐生民变。

他深知,要在三个月内提升百姓满意度至70%,必须做到三点:快、准、稳。

“系统,兑换‘基础农具包’”兑换成功,消耗积分100。

物品己存入‘系统空间’,宿主可随时提取。

他闭目沉思,结合现代管理学、经济学与历史经验,开始推演治县之策。

他深知,在这等级森严、礼法为先的唐朝,任何改革都必须披上“古己有之”的外衣,方能被接受,否则必遭士族***。

第一策:清吏治,立威信——三日之内,彻查粮库账目,罢免贪官,树立“新官新风”形象,赢得百姓信任。

借鉴“汉武清吏贞观纳谏”之典,以“明察暗访”结合“百姓举报”,迅速整顿吏治。

设“县务公示栏”,每月初一于县衙门前公布收支、赋税、赈济明细,使百姓知官府所为,杜绝暗箱操作。

第二策:安民生,稳民心——设“便民粮铺”,平抑米价;开“巡街司”,昼夜巡逻,打击盗匪;同时以工代赈,修渠筑路,缓解流民问题。

此策融合后世“价格干预社区警务以工代赈”理念,但以“周礼安民汉制赈济”之名推行,既合古制,又具实效。

第三策:兴农商,固根本——推行“均田劝耕”,清查隐匿田产,按户授田,使耕者有其田;引入新式农具;扶持小商贩,设“市易所”,促进流通;并以“积分激励”鼓励百姓参与治理。

积分可换粮、换药、换工具,形成正向循环。

此策实为“现代激励机制”,却以“劝课农桑市井有秩”之古制包装,既利民生,又固税基。

这三策,环环相扣,既解决眼前危机,又为长远发展铺路。

他将其整理为竹简三卷,题曰《长安治策三章》,并附图表、数据、预算,力求详尽。

三日后,太极殿。

李世民端坐龙椅,身着常服,却威仪不减。

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臣列席两侧,皆神色凝重。

李国城身着便服,手持竹简,从容入殿,行礼如仪。

“臣李国城,拜见陛下。”

“免礼。”

李世民抬手,“三日期限己至,你说要献治县之策,朕洗耳恭听。”

李国城展开竹简,朗声道:“臣三日来,遍访长安县里正、乡老、商贾、农夫,查账册、勘田亩、观市井,与百姓同食,与吏员同班,终得三策,名曰:清吏治、安民生、兴农商。

若能施行,三月之内,必使长安县大治,百姓安居,盗贼不起,仓廪充实,赋税充盈。”

第一策:清吏治“臣查长安县仓廪,账目混乱,实存粟米仅七千余石,然账面却记三万石。

县丞赵德厚与豪绅勾结,私吞赈粮,中饱私囊。

臣请即日查办,罢其职,抄其家,以儆效尤。

另,设‘县务公示栏’,每月初一于县衙门前公布收支、赋税、赈济明细,使百姓知官府所为,杜绝暗箱操作。

此乃‘以公开促廉洁’,古有‘明镜高悬’,今有‘公示于民’,民心自安。”

魏征闻言动容,抚须道:“此策甚妙!

若能公开账目,百姓自然信服。

昔汉宣帝设‘刺史’,监察郡县,今李县令设‘公示栏’,实为民间监督,可谓古今合璧,创新而不离经。

臣以为,此策可推广至诸州县。”

第二策:安民生“当前米价飞涨,斗米三百钱,百姓难以为继,有老者典衣买米,有妇人卖儿求生。

臣请以官府名义设‘便民粮铺’,平价售粮,每斗一百五十钱,限户限购,以防囤积。

同时,组建‘巡街司’,招募青壮百人,昼夜巡逻,缉拿盗匪。

并以工代赈,修缮城南水渠,每日发粮半升,使流民有业,盗贼自息。

此乃‘安民先安食,治乱先治盗’。”

长孙无忌点头赞许:“以工代赈,古己有之,然设巡街司,昼夜巡逻,此乃新制,若能施行,治安必大为改善。

且修渠利农,一举两得。

臣愿助其筹措粮草。”

第三策:兴农商“臣将推行‘均田劝耕’,清查隐匿田产,按户授田,使耕者有其田。

并引入新式铁犁、曲辕犁,提升耕作效率。

另,设‘市易所’,为小商贩提供摊位,免三月租税,鼓励贸易。

百姓每开垦一亩荒地,或举报一桩贪腐,皆可获‘治县积分’,积分可换粮、换药、换工具,激励全民参与。

此乃‘以利导民,以信立政’。”

房玄龄抚掌而笑:“妙哉!

此策既利农,又兴商,更以积分激励百姓,使人人皆为治县出力,可谓‘全民共治’。

若能成,长安必为诸县之首。”

李世民眼中精光闪烁,连声赞道:“好!

好一个‘清吏治、安民生、兴农商’!

此策条理分明,务实可行,远胜空谈经义之儒生。

朕信你一回。”

他当即下令:“礼部即刻拟定任命文书,封李国城为长安县县令,赐朝服、印绶、腰刀、马匹,明日早朝正式册封。

另,柳如烟调任长安县主簿,协助施政,俸禄从优,赐紫金鱼符,以示荣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