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锋拔出芯片的瞬间,终端屏幕熄灭。
训练室的灯光早己关闭,只有走廊尽头的安全指示灯泛着微弱绿光。
他没有停留,将芯片插入个人终端接口,数据流立即开始同步——七处标记点被自动归档至“决策延迟”分类,标签命名为“不可重复”。
楚瑶站在电梯口等他。
门开时,她看了眼时间,没说话。
两人并肩走入上升通道,金属壁面映出他们模糊的轮廓。
途中警报轻响一次,系统提示:一级任务会议将在十七分钟后启动,全体见习队员强制参会。
会议室位于主控区三层,椭圆形空间,中央是全息投影台。
队长己就位,坐在长桌首位,面前摊开一份加密文件。
情报员站在侧方操作台前,手指在空中划动,调试设备。
她的数据眼镜边缘闪着蓝光,正接收来自星域监控网的最新信号流。
林锋和楚瑶落座于靠前位置。
林锋打开终端,调出昨日模拟战的数据模型,将其与数据库中的历史劫案记录进行交叉比对。
屏幕上滚动显示过去五年内三十七起海盗袭击事件的时间、坐标、跃迁轨迹。
他手动添加了贸易航线密度图层,又叠加了中立补给站分布。
投影台亮起,情报员启动态势推演系统。
三维星图缓缓展开,红点密集分布在北纬七号星域西侧。
她声音平稳:“目标为‘幽隼’残余势力,原属跨星系犯罪集团,主力覆灭后分裂成三支游猎单元。
活动半径集中在G-12至K-9区间,偏好利用废弃采矿平台作为临时据点。”
画面切换,热力图显现。
主航道呈蓝色带状延伸,而几条次级物流线则闪烁黄色。
红色斑块集中在三条航线交汇处,尤其是一处名为“哨兵三角”的区域,过去十二个月发生过九次劫持。
“他们避开高流量监控区。”
楚瑶开口,“但不会远离补给节点。
每次行动后,平均有六小时空白期,推测用于转移赃物或整备舰体。”
队长点头:“你们的任务不是追击,是预防。
总部判定近期有大型商队通过该区域,必须确保零损失。”
林锋此时完成数据分析,将结果投送到主屏。
他在三处高频交汇点标注了时间窗口预测模型。
“他们在T+72到T+84小时内最可能出动。”
他说,“依据是上次劫案后休眠周期为七十八小时,误差不超过六小时。”
情报员迅速验证了他的计算方式,确认匹配度达百分之九十二。
她补充道:“敌舰改装自旧式货运艇,机动性强,但护盾充能慢。
若能在其跃迁落地未稳时发起压制,成功率较高。”
楚瑶调出巡逻路线草案,手指在“哨兵三角”外围划出一道弧线。
“我们不必进入核心区。”
她说,“部署两艘巡逻舰,在D-14和F-7建立动态监视圈。
一旦发现跃迁扰动,立即封锁出口航路,形成夹击。”
队长沉默片刻,查看战术可行性评估报告。
系统反馈:该方案可在不暴露自身位置的前提下实现早期预警,并保留反击主动权。
“批准。”
他说,“林锋,你负责主控驾驶与威胁评估模块;楚瑶,通讯调度与火力协调由你接管。
首班巡逻定于西小时后出发,任务代号‘静轨守望’。”
林锋点头,手中握紧加密任务卡密。
卡片表面冰冷,刻槽清晰。
他知道这不再是训练,每一个参数都将影响真实战局。
情报员关闭投影系统,操作台灯光逐行熄灭。
她摘下数据眼镜,放入收纳盒。
队长起身,扫视二人一眼,转身离开。
门合上前,他留下一句:“别让警校的勋章成为负担。
这里只看结果。”
会议室陷入短暂安静。
林锋低头检查终端状态,确认所有数据链路正常。
他删除了训练回放中的最后一段标记——那是他犹豫是否牺牲副引擎的时刻。
现在,那个选择己经没有意义。
楚瑶正在整理风险清单。
她列出五项关键变量:跃迁残留信号衰减率、敌舰转向惯性延迟、护盾重启间隔、通讯干扰阈值、以及我方反应极限时间。
每一项都标注了可接受误差范围。
“你刚才的模型。”
她忽然说,“用了非标准算法?”
“不是标准库里的。”
林锋回答,“我自己调整了权重分配逻辑。
把时间优先级提到最高。”
她看了他一眼,没再追问。
这种改变意味着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追求完整信息到接受有限条件下的最优解。
终端震动,自动推送登船准备通知。
装备核查清单弹出,包括神经耦合贴片数量、应急能源包状态、武器系统预检码。
林锋逐一确认,勾选完毕后提交审核。
楚瑶合上平板,站起身。
她的动作依旧利落,但脚步比平时慢了半拍。
这不是疲惫,而是某种临界前的沉稳。
他们一前一后走出会议室。
走廊灯光均匀洒下,照在腕表表面。
两人同时按下唤醒键,导航程序启动,路径指向对接港B3停泊位。
前方通道尽头,巡逻飞船静静停靠。
舱门半开,内部照明己激活,显现出驾驶舱的操作界面轮廓。
空气循环系统低频运转,带来轻微气流扰动。
林锋脚步未停,右手握紧任务卡密,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楚瑶跟在他侧后方半步距离,目光扫过舷梯边缘的安全锁扣状态。
他们踏上金属阶梯,靴底与台阶接触发出清脆声响。
第二级台阶时,林锋手腕上的终端突然弹出一条警告:D-14监测点出现微弱引力波动,特征疑似跃迁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