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交错傍晚七点,明都市中心最后一抹夕阳被高楼密密叠叠地截为碎片。
霓虹华灯尚未点亮,城市在这暧昧时分反而显得越发不真实。
阮霁秋站在街角咖啡馆窗前,手支着下颌,将一杯微凉的意式浓缩旋转。
视线隔着蒸腾细雾,落在对面马路上的人群。
这里是新晋网红地标——南屏交汇区,每一天都在被数不清的镜头和网络推文记录,却仍旧藏着她这些天心里挥之不去的异样气味。
“霁秋,你上热搜了。”
身后女声调侃,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她同事兼朋友唐姿拍了拍她的肩膀,把手机屏幕凑过去。
心理咨询师揭秘都市谜案、明都市传言几个热门话题赫然在列,而阮霁秋的头像就在“都市传言解读”栏目里静悄悄地闪烁。
“又是哪件案子的延伸?
是上周那个‘消失的少年’自述稿吗?”
霁秋微微皱眉。
“不是,是你那条‘梦游者现象’短视频。
评论区都炸了,你自己没看?”
霁秋收回目光,叹了口气。
“不怎么看评论。
网络世界的数据流太密,有时候连自个儿说过的话都快认不出来。”
“可这很有流量啊!”
唐姿笑,“恭喜你,终于成了网红。”
“网红只是个结果。”
霁秋盯着窗外繁复的车灯线,“但那些案例……我怀疑背后真的藏着什么东西。”
唐姿正要打趣,霁秋的手机却在包里嗡嗡震动。
简讯弹窗浮现:匿名发件人,只有一句话——“你见过凌晨两点的南屏数据雾吗?
城市裂缝,有些人从不入睡。”
霁秋盯着那行字,心里猛地一震。
她脑海悄然浮现出不久前发生的两个事件:一是公司心理咨询案例里连续出现的相似梦境和偏执行为,二是城市论坛疯传的“数据雾像”传言,说有人能在凌晨看到雾中闪烁的“城市记忆”,甚至能触碰自己的“另一种人生”。
这些线索,在光亮都市下若隐若现,像裂隙悄然撕开。
唐姿凑过来看,也变得诧异:“恶作剧?
还是你那群咨询案主的新型迷惑行为?”
“像是某种提示。”
霁秋思索着,起身收拢手提包。
她的首觉告诉自己,今晚如果不跟着这个信息去一探究竟,可能就错过了初入异常世界的钥匙。
“你要去哪?”
唐姿纳闷。
“回头告诉你。”
她挑了挑眉,笑容里多了点决然,“去见见城市裂缝。”
南屏交汇区的夜晚气息悄湿,路灯和广告灯箱纵横交错,照得人影也斑斓模糊。
霁秋照着陌生短信的指引,循着闹市主街向深处走去,心中不安与好奇并进。
此时手机又一次震动,一条新信息滑入屏幕——“楼梯下,有留痕。”
霁秋心跳慢了半拍。
路灯下的地砖缝隙里,有一道并不显眼的楼梯,缓缓地下沉进一片正被拆迁的旧商场阴影中。
明都市的层层叠影、旧与新的缝合线原本就是现实的奇观,但她第一次觉得这座城市下真埋着不可见的另一张脸。
楼梯尽头,一堵半新不旧的防火门上刷着白灰。
门斜开缝隙,能听见里面闷闷的嗡声,像旧机房设备的呼吸。
霁秋深吸了口气,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灯光让她微微眯眼。
一瞬间,她觉得这里既陌生又熟悉。
房间极简,金属货架、昏黄落地灯、整理得惊人干净的笔记本和投影仪。
半透明的数据雾灯管顺着墙面蜿蜒,自带科技感,却没有一丝人工智能的浮夸气息。
角落里,一个高个男子正聚精会神对着白板分析什么。
听到声响,他警觉地回头——“阮霁秋?”
他眸光带着审核意味,“我是周沐辰,刚才短信是我发的。”
气氛微妙地凝住。
霁秋点点头,把门掩上:“你怎么知道我会来?”
“你的视频分析切中要害,心理案例也有跨界特征。
我在数据里查到相同波动。”
周沐辰示意她靠近,“我们大致关注同一类异象,只是视角不同。”
“你说的数据雾……真存在吗?”
霁秋首截了当,眼中闪着探究。
周沐辰把桌上一台便携式投影点亮,一串城市数据点和全息光带投影在墙上。
“你看,凌晨一点到三点,南屏主干道监控有三十三次重影,且后台记录出现频繁延迟,仿佛有双重城市在叠加呼吸。
结合你案主描述的‘裂隙梦游’行为,我认为这是现实与异常逻辑交错的节点。”
霁秋不自觉屏住呼吸,她突然看到屏幕上一组数据模型,正对应着前些日子几个焦虑症患者的梦话摘录。
“真的有多个人,都在同一时段‘梦游’进了相同的城市裂缝……”她喃喃。
“没错。”
周沐辰推了推鼻梁上的镜框,“我们只是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它的物理结构,但社会网络数据会诚实反应异常。
我怀疑,有某种‘脑洞机制’正在南屏区活跃,影响着不少易感个体。”
这时,门外突有急促脚步声和一阵杂音。
两人下意识互视了一眼,刚要询问,门被猛地推开,一名警察模样的年轻人冲进来,身后还跟着另一名短发女子。
“你们是什么人?
这里是近期涉案人员频繁聚集点。”
警官目光犀利,“我是许季岩,明都市刑警。
我们接到多起夜间失踪与数据异常报警。
请说明你们的身份和今晚目的。”
短发女子宋岚紧随其后,原本严肃的气场在看到霁秋本人后微微松动,似乎终于得到了某种佐证:“阮霁秋老师?
我是南屏分区小说编辑宋岚,网络案件线索分析组的。
您的视频和我们追查的‘南屏裂隙’议题高度重合,所以……我们跟踪过来。”
紧张对峙的气氛让空间骤然凝固。
周沐辰一瞬间权衡局势,缓缓开口:“既然都因为一样的异常现象来到这里,不妨交换下各自的观察。
我们找的,也许正是同一种裂隙。”
许季岩略有迟疑,最终点了点头,让气氛软化一线。
宋岚像久旱逢甘霖,迅速点开自己的平板:“我做过舆情分析。
南屏区连续三个月‘现实短断’相关传言激增,网络虚拟社区有高频分身传说,有‘自己没做过的网络记录’出现在群众账户里。
而大批失踪案实际上只有记忆‘失联’,人却还在日常生活,只是言行莫名走偏。”
霁秋听得背脊微冷,她心底那份不敢名状的猜想正一点点被现实拉现。
“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些‘裂隙症状’案例,在心理学上像是群体性失忆和功能漂移,可数据波动又太精确,像个系统性程序bug。”
“甚至可能更像一场城市级心理实验?”
周沐辰若有所思。
许季岩眉头拧得很紧:“到底是人为操控,还是这个城市本身就藏着什么我们至今未理解的逻辑?”
短暂的沉默中,只有设备冷静嗡响回响。
霁秋望向那投影,虚实城市的线条如网,脑中浮现出案主反复提及的“某个巨大的暗流正要把他们卷入”那句呓语。
“你们相信,城市真的可能有‘裂隙’?”
宋岚低声问。
周沐辰点头:“很难相信,但我们也不敢否认。
不管裂隙是什么——心理异常、数据误差、还是某种更深层的逻辑规则,它们正在影响现实,而且彼此关联。”
气氛渐渐沉静到极点,每个人都在心里画出属于自己的猜想边界。
霁秋轻轻抚摸着手里的咨询笔记本,忽然开口:“我们要不要尝试组建一个研究小组?
用多学科方式,解析这些‘裂隙’,同步追踪案例、数据和社会媒体两端线索?
只有这样,也许能够缩小未知的范围。”
许季岩点头,“我可以提供警局部分数据和失踪者案例。”
宋岚沉声道:“我负责梳理网络文娱渠道的异常舆情,和极客圈数据共享。”
周沐辰简单道:“我们动手吧。”
通过各自领域的结合,一个此前从未存在于明都市秩序中的默契联盟,诞生在这间数据雾色的小屋。
临别前,霁秋抬头望向外头,夜雾弥漫,霓虹映照的南屏交汇区仿佛笼罩在一层带静电的薄纱下,楼宇悬空,灯光断断续续。
现实的缝隙里,仿佛真有一道幽微裂隙,正蛰伏、蔓延。
她突然有点想知道,等真正踏进“裂隙”的那一刻,自己还能否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而故事,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