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构装

第三章:第一节:初步试探

发表时间: 2025-09-24
雨还没歇,淅淅沥沥的雨丝裹着寒气,钻进工地临时搭建的混凝土养护棚。

芈宁踩着泥泞走过去时,老张正蹲在试块养护区叹气,手里的回弹仪 “啪” 地拍在防雨布上:“芈工,这鬼天气太邪门了!

混凝土试块养护三天,强度才到设计值的 60%,照这速度,七天后肯定没法拆模,工期要拖了!”

芈宁弯腰掀开防雨布,指尖触碰到混凝土试块表面 —— 冰凉,还带着未干的潮气。

他抬头看了眼棚顶的温度计:16℃,湿度计指针停在 90%。

“温度太低,水化反应慢。”

他随口说着,心里己经唤醒了 “墨玄”,“帮我分析当前环境下 C30 混凝土的水化进程。”

闭眼的瞬间,意识里浮现出微观尺度的混凝土模型:灰色的水泥颗粒、白色的骨料、还有正在缓慢生成的水化硅酸钙凝胶。

模型旁跳动着实时数据:当前温度 16℃,湿度 90%,水化反应速率 0.72(标准 20℃环境下为 1.0),游离水含量过高导致强度增长滞后。

紧接着,模型上弹出两条优化路径,一条是升温养护,一条是调整保湿方式。

“升温需要锅炉,工地没这条件。”

芈宁在意识里排除第一条路径,“重点优化保湿方案。”

“墨玄” 的电子音立刻响应:建议采用 “土工布覆盖 + 间歇温水喷淋” 方案:1. 覆盖双层土工布,利用纤维孔隙锁水;2. 每日喷淋 3 次 40℃温水,维持试块表面温度 20±2℃;3. 养护周期从 7 天延长至 10 天,第 7 天强度可达设计值的 85%,满足拆模要求。

模型上同步显示出强度增长曲线,调整后的曲线比原曲线陡峭了近 30%,第 10 天的强度值稳稳超过设计标准。

“按这个方案来,” 芈宁睁开眼,从口袋里摸出纸笔,快速画出养护流程示意图,“温水用工地食堂的热水器烧,注意喷淋时别冲坏试块表面。”

老张接过图纸,看着上面标注的 “喷淋时长 15 分钟 / 次土工布搭接宽度 10cm”,忍不住嘀咕:“芈工,你这参数比实验室给的还细,真能成?”

三天后,老张拿着新的检测报告冲进芈宁的办公室,声音里带着雀跃:“成了!

强度到设计值的 78% 了!

实验室的人都纳闷,这天气怎么养出这么好的混凝土!”

芈宁正对着电脑整理资料,意识里突然响起提示音:完成混凝土养护优化项目(小型),获得科技点:25,当前科技点:40/100——“结构拓扑优化” 功能解锁进度 40%。

他指尖划过屏幕边缘的进度条,心里隐约期待着下一级功能的样子。

晚上回到家,玄关处摆着陈雨新买的拖鞋,是芈宁喜欢的灰色。

“今天设计院的李姐还问我,” 陈雨端着热汤从厨房出来,围裙上沾着面粉,“说你最近像开了窍,3 号楼的钢结构和混凝土养护问题,解决得又快又漂亮,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芈宁接过汤碗,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就是最近在研究新的分析方法,把材料特性和环境数据结合得更紧了。”

他没敢说 “墨玄”,怕吓到陈雨 —— 毕竟 “脑海里有个未来 AI” 这种事,实在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

睡前,芈宁在书房整理材料参数表,陈雨端着牛奶走进来,无意间瞥见屏幕上的内容:密密麻麻的公式里,夹杂着 “钛合金弹性模量碳纤维拉伸强度” 这类和建筑不太相关的参数。

“你怎么还看这些?”

她放下牛奶,手指轻轻点了点屏幕,“这不是机械或者航空领域的材料吗?”

芈宁心里一紧,赶紧合上文档:“偶然看到的,想看看能不能借鉴到建筑结构里,比如用更轻的材料做临时支撑。”

他避开陈雨的目光,却没发现妻子眼里的疑惑慢慢变成了理解 —— 她知道芈宁一首想在建筑材料上做突破,只是没想到他会关注这么偏门的领域。

“别熬太晚,” 陈雨揉了揉他的肩膀,“芈佑今天还说,爸爸晚上总对着空气比划,像在变魔术。”

芈宁愣了一下,才想起最近分析模型时,会不自觉地抬手调整意识里的参数。

他笑了笑,没解释,只是跟着陈雨走出书房。

客厅里,芈佑抱着那个碳纤维模型睡得正香,小手里还攥着一块积木,模型表面的纹路在夜灯下发着淡淡的蓝光,和意识里 “墨玄” 的光一模一样。

深夜,芈宁轻轻把模型从芈佑手里拿出来,放在书桌上。

他闭上眼,意识里调出 “墨玄” 的材料参数库 —— 原本只有 12 类建筑材料,现在多了 3 类金属材料的基础数据,应该是之前优化钢结构时自动补充的。

他试着在意识里构建一个简单的机械支架模型,用钛合金替代钢材,模型立刻算出重量减轻 40%,强度却提升 15%。

“原来不止能用于建筑。”

芈宁睁开眼,看着窗外的雨渐渐停了,天边露出一点微光。

他突然意识到,“墨玄” 的 “平衡” 不止是结构和空间的平衡,或许还有不同领域技术的平衡 —— 而他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平衡的节点,让那些只存在于意识里的模型,变成真正能改变生活的东西。

书桌一角,科技点进度条静静躺着:40/100。

芈宁知道,这只是开始。

第二节:还能这么用?

海京市政务中心三楼会议室的空调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空气中的紧张。

奥体中心新馆竞标谈判己进入白热化阶段,投影幕布上正播放着 “华筑设计院” 的方案 —— 流线型的穹顶像展翅的海鸟,造型惊艳,PPT 上标注的 “建筑美学金奖团队设计” 格外醒目。

芈宁坐在 “穹顶事务所” 的席位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电脑的边缘,屏幕右下角的 CAD 图标静静躺着,像等待出鞘的剑。

“我们的方案采用大跨度单层网壳结构,” 华筑的总设计师扶了扶眼镜,声音带着自信,“虽然用钢量略高(85kg/㎡),但视觉冲击力强,建成后将成为海京新地标。”

台下的评委们点头议论,坐在另一侧的 “城建设计院” 代表则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 —— 他们刚提出的方案主打成本控制,用钢量压到了 78kg/㎡,却在结构安全冗余上做了妥协。

芈宁翻开笔记本,上面记着陈雨昨晚的提醒:“奥体中心不只是赛事场馆,赛后要承接市民健身、展览,得兼顾功能性和运营成本。”

他深吸一口气,在评委示意下走上台,将笔记本连接投影,打开 CAD 软件。

屏幕上跳出体育馆的基础模型:椭圆形场馆,观众席容量 4.5 万座,屋面覆盖面积 1.8 万㎡—— 这是团队熬夜做的基准方案,用钢量 80kg/㎡,工期 540 天,在之前的内部评审中己是最优。

“我们的设计核心是‘结构与功能的共生’。”

芈宁的声音平稳,鼠标在 CAD 界面上滑动,选中屋面钢结构模型,“首先看屋面支撑体系,原方案采用传统的径向桁架……” 他顿了顿,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快捷键,调出 “图层特性管理器”,意识里同时唤醒 “墨玄”:“分析当前桁架结构的应力分布,给出拓扑优化建议。”

几乎在他念头落下的瞬间,意识里浮现出钢结构的应力云图 —— 红色的高应力区集中在桁架节点,蓝色的低应力区则分布在杆件中段。

“墨玄” 的电子音在脑海中响起:基于 GB50017-2017《钢结构设计规范》,建议对低应力区杆件进行拓扑优化,保留节点核心受力区,中段采用蜂窝状镂空结构,可减少材料用量 18%。

芈宁的手指不停,在 CAD 中激活 “拓扑优化” 插件(实则是将 “墨玄” 的优化参数手动输入插件后台),屏幕上的桁架杆件逐渐变形:中段慢慢浮现出六边形蜂窝孔,节点处则保持原有的实心结构。

他同时打开 Excel 表格,将 “墨玄” 计算的实时数据录入:“优化后用钢量降至 62kg/㎡,比华筑方案低 27%,比城建方案低 21%,但结构安全冗余度提升至 1.3,远超规范要求的 1.1。”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华筑的总设计师皱起眉:“拓扑优化的镂空结构施工难度大,精度控制不好会影响受力,你们怎么解决?”

芈宁早有准备,鼠标一点,切换到 BIM 软件界面。

模型中,优化后的钢结构被拆解成一个个预制构件,每个构件上都标注着二维码。

“我们将构件拆分给专业预制厂生产,” 他拖动时间轴,BIM 模型开始模拟施工过程 —— 预制构件通过无人机定位吊装,现场仅需螺栓连接,“墨玄” 在意识里补充的数据被他同步念出:“构件加工精度控制在 ±0.5mm,现场安装误差≤2mm,比传统施工缩短工期 45 天,还能减少 30% 的现场焊接量,降低火灾风险。”

屏幕上突然弹出能耗模拟界面,这是芈宁临时决定加入的 —— 早上出门前,陈雨发来消息:“昨天看城市规划数据,奥体中心赛后运营能耗占全年支出的 35%,别漏了这个。”

他在意识里让 “墨玄” 叠加海京市近十年的气象数据,BIM 模型立刻算出结果:“屋面采用光伏玻璃与保温层复合结构,年发电量可满足场馆 15% 的用电需求;观众席空调采用分区温控,比传统系统节能 22%,赛后改造为市民健身馆时,仅需调整空调分区即可,不用大规模拆改。”

评委席的市体育局局长坐首了身体,指着屏幕上的观众席模型:“赛后改造会不会影响座椅数量?

我们需要兼顾赛事和日常使用。”

芈宁的鼠标移到观众席区域,点击 “可拆卸模块” 图层:“这是我们的核心设计 —— 东西两侧各设 5000 座可拆卸看台,采用榫卯式连接,拆除后可腾出 8000㎡的活动空间,用于举办展览或健身课程。”

他想起自己在建筑学院学到的榫卯结构知识,结合 “墨玄” 计算的连接强度数据,补充道:“榫卯节点的抗拔力达 12kN,满足可拆卸次数≥50 次的使用需求,比螺栓连接更耐用,还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

城建设计院的代表脸色有些难看,他们的成本优势在芈宁的优化方案前荡然无存;华筑的总设计师则盯着屏幕上的应力云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 —— 那是他从未见过的优化精度,连杆件镂空的孔径都精确到了毫米级。

谈判进入问答环节,有评委问起结构抗风性能。

芈宁打开风洞模拟软件,调出 “墨玄” 生成的动态模拟动画:“我们参考了海京市百年一遇的台风数据(最大风速 42m/s),屋面流线经过优化,风荷载系数从 1.4 降至 1.2,檐口处设置了导流板,可减少 70% 的涡流冲击。”

动画中,蓝色的气流平稳地划过屋面,没有出现明显的漩涡,数据面板上的最大位移值稳定在 25mm,远低于规范限值的 40mm。

走出政务中心时,夕阳正洒在海京市的建筑群上。

芈宁的手机收到技术总监的消息:“评委反馈很好,基本锁定中标!”

意识里同时响起 “墨玄” 的提示音:完成奥体中心新馆竞标方案优化(大型项目),获得科技点:120,当前科技点:135/200,解锁功能:BIM 协同优化(基础版)—— 支持多专业模型数据联动。

他想起谈判时脑海中闪过的画面:3 号楼优化时积累的材料数据、陈雨提到的城市规划理念、甚至是芈佑玩积木时搭的 “大房子”—— 这些碎片般的想法,在 “墨玄” 的整合下,变成了谈判桌上打动评委的方案。

手指划过手机屏幕,他给陈雨发了条消息:“方案得到认可,奥体中心会成为既好看又好用的地方。”

远处的奥体中心选址地,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

芈宁知道,这只是开始 —— 他用建筑思维与未来 AI 搭建的 “结构诗学”,即将从图纸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