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纯深吸一口带着稻香的空气,转身走向正在忙碌的家人,大声说道:“爹娘,小虎,咱们加把劲,争取这几天就把庄稼都收割完。”
说完,她便弯腰拿起镰刀,熟练地割起稻谷来。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个坚定而充满希望的身影。
接下来的几天,谭纯一家起早贪黑,终于将所有农作物收割完毕。
看着院子里堆积如山的粮食,谭纯满心欢喜,可同时也犯起愁来。
这么多粮食,光自家吃肯定吃不完,得想办法变现,才能让家庭真正富裕起来。
这天午后,谭纯坐在院子里,一边整理着收割下来的农作物,一边思索着出路。
突然,她脑海中灵光一闪,集市!
对呀,集市上人员往来众多,肯定有商机。
可她穿越过来后,还从未去过集市,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谭纯决定向村中长辈请教。
她来到张老汉家,张老汉是村里的长辈,经验丰富,对周边的集市情况颇为了解。
谭纯将自己的想法和困惑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张爷爷,我想把家里的这些农产品拿到集市上去卖,可我从来没去过集市,您能给我讲讲集市的情况吗?”
张老汉笑着点点头,从屋里搬来两个小板凳,招呼谭纯坐下,缓缓说道:“丫头,咱们这附近有个清平集,离咱村大概十里地,每逢三、六、九就是赶集的日子。
集市上啥都有,卖吃的、用的、穿的,人来人往可热闹了。
不过,要去集市卖东西,得早早去占个好位置,不然去晚了,好地方就被别人占了。”
谭纯听得十分认真,还不时向张老汉询问一些细节,比如摊位费怎么算,哪些地方人流量大,不同商品的价格行情等等。
张老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所知道的都告诉了谭纯。
从张老汉家出来后,谭纯心中有了底。
她回到家,开始精心准备要拿到集市上售卖的东西。
除了挑选出颗粒饱满的粮食,她还拿出之前闲暇时做的一些手工小物件,像精巧的草编小动物、绣着简单花样的手帕等。
终于,到了赶集的日子。
天还没亮,谭纯就挑着两大筐东西出发了。
一路上,月光洒在乡间小路上,西周静谧无声,偶尔能听到几声虫鸣。
清新的晨风中带着泥土的芬芳,谭纯深吸一口气,脚步轻快而坚定。
赶到清平集时,集市上己经渐渐热闹起来。
各种摊位鳞次栉比,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谭纯找了个相对显眼的位置,放下担子,开始布置摊位。
她将粮食整齐地摆放好,把手工小物件摆在最前面,又用一块干净的布将摊位擦拭了一遍。
一切准备就绪,谭纯却有些犯难了。
她不知道该如何叫卖,以前在现代,都是明码标价,顾客自己挑选。
可在这古代集市,似乎得主动吆喝才行。
谭纯犹豫了一会儿,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大声喊道:“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啦!
自家种的新鲜粮食,颗粒饱满,价格实惠!
还有手工制作的精美小物件,好看又实用!”
刚开始,谭纯的声音还有些羞涩,但随着喊了几声,她渐渐放开了。
她独特的叫卖声,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一些路过的行人被她的手工小物件吸引,纷纷围了过来。
“姑娘,你这草编的小兔子可真可爱,多少钱一个呀?”
一位年轻的妇人拿起一只草编兔子,爱不释手地问道。
“婶子,您眼光真好,这兔子编起来可费功夫了,您要是喜欢,就给两个铜板吧。”
谭纯笑着回答。
“两个铜板?
能不能便宜点呀,姑娘。”
妇人开始讨价还价。
“婶子,我这都是自己手工做的,材料也都是精心挑选的,己经很便宜啦。
您看这做工多精细,您买回去给孩子玩,孩子肯定喜欢。”
谭纯耐心地解释着。
妇人思索了一下,觉得谭纯说得有道理,便掏出两个铜板买下了草编兔子。
有了第一个顾客,谭纯的信心大增。
她一边热情地招呼着顾客,一边介绍着自己的商品。
不一会儿,又有顾客询问粮食的价格。
谭纯详细地介绍着自家粮食的优点,比如种植过程中施的是农家肥,绿色无污染,口感也比普通粮食好等等。
顾客们听了,纷纷点头。
“姑娘,你这粮食确实看着不错,给我称两斤小米吧。”
一位大爷说道。
“好嘞,大爷!
您稍等。”
谭纯熟练地拿起秤,称好小米,递给大爷。
就这样,谭纯的生意越来越火爆。
她忙得不可开交,收钱、找零、介绍商品,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周围摊位的小贩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心中暗自纳闷,这姑娘从哪儿冒出来的,咋这么会做生意。
日头渐渐升高,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
谭纯的摊位前依旧围满了顾客,粮食和手工小物件不断减少。
到了中午,谭纯带来的东西己经卖得差不多了。
她看着手中沉甸甸的铜板,心中满是喜悦。
这是她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古代赚到钱,虽然不多,但意义非凡。
收拾好摊位,谭纯准备回家。
她走在集市上,感受着集市的热闹氛围。
突然,她察觉到有几道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
她下意识地回头,却只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谭纯心中疑惑,但也没太在意,挑着担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路上,谭纯心情愉悦,盘算着今天的收入和下次赶集需要准备的东西。
回到家后,她将今天在集市上的经历和赚到的钱告诉了家人。
家人听了,都为她感到高兴。
父亲欣慰地说:“闺女,你真能干!
咱们家以后就靠你啦。”
谭纯笑着说:“爹,这只是个开始,以后咱们肯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