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静书斋列诺 > 都市小说 > 十年暗恋,白月光归来心动依旧

十年暗恋,白月光归来心动依旧

爱吃茄子和土豆 著

都市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十年暗白月光归来心动依旧》是爱吃茄子和土豆的小内容精选:男女主角分别是船坞,第二,轻轻的现实情感,白月光,先虐后甜小说《十年暗白月光归来心动依旧由新晋小说家“爱吃茄子和土豆”所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感人瞬本站无弹窗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81681章更新日期为2025-09-24 07:48:47。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十年暗白月光归来心动依旧

主角:第二,船坞   更新:2025-09-24 11:40:4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锈锁与旧药盒——重逢的涟漪2023年4月7日,清晨六点。

临江小城菜市场东区三号鱼摊。我蹲在冰水盆前刮鱼鳞,刀刃顺着鲫鱼背脊往下推,

一片片银白的鳞擦过指节,落进盆里。工装裤膝盖处干了的血迹蹭在水泥地上,

留下半道灰红印子。左手腕的红绳被水泡得发胀,那半片栀子花瓣还在,贴着皮肤,没散。

二十八岁,在这地方卖鱼第八年。父亲是船坞的老修船工,我也跟着他学过几年木工活,

会补船板,会调桐油,手上的茧不是一天磨出来的。白天守摊,晚上巡船,日子像江水流着,

不急,也不回头。母亲在隔壁干货摊,常年站柜台,右腿关节疼,走路时总先顿一下。

她不信药厂出的降糖药,只认中医,自己配方熬汤,每七天换一次药材。今天这筐活鲫鱼,

就是给她炖汤用的。我拎起装好鱼的塑料筐往干货摊走,听见她喊:“清秋,你慢点翻,

那方子是我昨儿刚写的。”我停住。沈清秋站在摊前,白大褂袖口卷到小臂,

手里捏着一张皱边的纸。她低头看字,眉头微蹙,像是在算剂量。阳光从顶棚缝隙漏下来,

照在她发尾上,泛一点浅棕。我没往前走。手指无意识攥住衣角,布料在掌心拧成一股硬结。

十年没见了。她回来的事,母亲提过两次,我没应。我知道她调回县医院了,

也知道她常来这儿核对药方。可直到现在看见她,我才明白——有些事不是忘了,是不敢碰。

我低头看了看手,鱼腥味混着铁锈气,指甲缝里还有黑灰。我用围裙擦了擦,才又迈步。

“妈,鱼送来了。”我说。她抬头,目光落在我脸上,顿了一下。嘴角动了动,像是要笑,

又收住了。“陈默。”她叫我的名字,声音和小时候一样,轻,但清楚。我点头,

把鱼筐放在她脚边空地上。她弯腰去看鱼眼是否清亮,这是她家传的习惯,验食材新鲜度。

我盯着她手腕——那只银镯还在,款式旧,链节磨损得发亮。

是我十五岁那年攒了三个月零钱买的,趁她午睡塞进书包夹层。第二天她戴上了,

什么也没问。我转身要走。“等等。”她说,“这鱼……晚上炖汤的话,加两片生姜,

三粒花椒,去腥更好。”我停下,背对着她,“嗯。”她没再说什么。我也没回头。

回到家已是中午。我把剩下的鱼分拣进冰柜,顺手把母亲列的药材单抄了一遍。

当归、黄芪、忍冬藤……写到“忍冬藤”时笔尖顿了顿。这味药偏门,城里多数药店不备,

得去老中药房后墙根采。我搁下笔,走到床边,掀开席子,从最底下拖出一个铁皮饼干盒。

盒子锈得厉害,锁孔边缘发黑,钥匙插进去转半天才咔哒一声打开。里面只有一颗玻璃弹珠,

蓝底带白纹,小时候在桥头赢来的。还有一张准考证,照片上的我穿着校服,眼神躲闪。

背面写着:临江一中,陈默,理科考场07。我用拇指摩挲弹珠表面,冰凉光滑。

耳边忽然响起她的声音:“你要是考出去,我就……”话没说完,汽笛响了。

那天她站在渡口,书包斜挎着,说要去省城念重点高中。我没敢说我也报了同一所,

准考证藏在口袋里,直到纸边都磨毛了。我合上盖子,

却注意到盒底有道凹痕——极细的一道刻线,弯成小船形状。

那是她初中时用圆规在我作业本上画的,后来不知怎么刻到了这盒子内壁。我一直没发现。

夜里十点,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沈医生”。我盯着屏幕看了五秒,接起来。“陈默,

”她声音有点急,“我在新租的房子,搬箱子的时候打翻了一个中药瓶,粉末洒了一地。

瓶子裂了,暂时找不到密封罐……能不能借你家那种小口玻璃瓶?就是装腌菜的那种。

”我说:“等我。”我抓起工具箱里的玻璃胶和两个备用酱菜瓶,出门往西街走。

她租的是老居民楼,楼梯窄,灯坏了两层,我摸黑上去。门开了一条缝,她穿着家居服,

头发松了半边。屋里地上铺着报纸,药粉堆在中央,像一小撮褐色沙土。我们蹲在地上收拾。

她用小勺小心舀粉,我拿胶水粘瓶口裂缝。灯光从厨房照过来,斜斜打在她侧脸。

她脱下白大褂搭在椅背上,转身去倒水。我眼角扫过衣服内袋——露出一角照片。

我动作慢了下来。那是毕业那年夏天拍的。芦苇荡边上,她举着冰棍递给我,笑得眼睛弯着。

我站在旁边,头低着,耳朵通红。背景是江水,远处有渡船驶过。我没动,也没说话。

她端水回来,看见我盯着那儿,手微微一顿,随即轻轻把照片往里塞了塞。

“以前……落在我书包里的。”她低声说,“一直没舍得丢。”我点点头,

把修好的瓶子递给她。她接过,指尖碰到我的手背,很短一瞬。“谢谢。”她说,

“其实……我可以找别人借的。但我第一反应是你家有。”我没答。

只是看着她把药粉倒进新瓶,旋紧盖子,动作轻缓,像在封存什么重要的东西。

她把瓶子放进柜子最上格,回头问我:“要喝点水吗?”“不了。”我说,“该回去了。

”我起身,走到门口穿鞋。她送出来,站在门框边,没再往前。楼道灯忽明忽暗。

我低头系鞋带,听见她说:“陈默。”我抬眼。“这次回来,”她顿了顿,“我不想再走了。

”我没回应。她也没追问。我拉开防盗门,一步跨出去,脚步落在第二级台阶时,

听见她在背后轻轻说了句:“药方我改了,明天还会去你妈摊上。”我继续往下走。

风从巷口灌进来,吹得楼道铁门晃了一下。我扶了扶肩上的工具箱,走出单元。

江边的夜雾起了,湿气爬上裤脚。我走过菜市场后巷,看见自己家窗户还亮着灯。

母亲大概在熬汤,锅盖边冒着细白气。我掏出钥匙开门,进屋后把工具箱放好,洗了手,

走到床边。铁盒开着,弹珠搁在桌角,映着台灯光,微微发亮。我伸手把它推远一点,

靠近窗台。窗外,江水缓缓流过,水面浮着几片落叶,随波一荡一荡,

像小时候我们折的纸船。2 船钉与心电图——暗涌的守护江雾散得慢,沾在裤脚上,

湿冷贴着皮肤。我站在船坞门口,手里攥着工具箱的提手,指节发白。

昨夜她说“不想再走了”,声音轻得像落在水面上的一根稻草,却在我心里沉了整晚。

我没回话,也没回头,可今天一早,还是绕了远路。本想去船板堆里干点重活,

把脑子里那些画面砸碎。走到半路,看见县医院大门外,她撑着伞,正扶一位老人上出租车。

雨不大,但她把伞整个倾向病人那边,自己肩头湿了一片。她说话时嘴角微动,

和小时候教我解方程时一个样子——轻轻的,一句一句,生怕听不懂。我站了几秒,

转身往回走。鱼摊上多备了一条鲫鱼,活的,眼清亮。我用粗盐搓净鱼身,装进塑料袋,

封口扎紧。去母亲干货摊时,她正在核对药方。“妈,鱼送医院食堂。”我说。

她抬头看我一眼,没问为什么,只点点头:“清秋今早值班。”我没应声,拎着鱼走了。

沈清秋不在食堂,我在门口等了十分钟,把鱼交给厨娘,顺口说:“陈婶炖汤用的,

别煮太久。”回来路上,林大勇在隔壁摊刮鱼鳞,瞥我一眼:“你小子今天又送鱼?

前天刚送过。”“换季补身子。”我答。“补身子?”他笑出声,“你妈血糖高,

鲫鱼汤一周才喝一次。你这都第三回 了,比闹钟还准。”我没理他,低头整理摊位。

他穿针引线补网,一边摇头:“送鱼送得比亲儿子还勤,谁信啊。”我没反驳,

只是手指无意识掐进掌心。第二天,母亲递来一包药材,标签写着“贝母”。

我认得那是川贝,沈家老方子里常写的。她故意写错的。果然,下午沈清秋来了干货摊。

两人低声说了几句,母亲叫我去船坞取晒干的杉木片,说是药柜防潮用。

我出门前回头看了一眼,她正翻开药单背面,指着一行小字——是肺部保养的建议,

墨迹未干。我去了船坞,待到天黑才回家。父亲坐在门槛上抽烟,咳了两声,摆手说没事。

我没提医院的事。几天后暴雨突至。夜里十点,我送完最后一筐鱼,路过县医院急诊楼。

雨帘密得看不清路,灯光在水洼里碎成一片黄晕。一个老人倒在台阶边,沈清秋跪在湿地上,

正做初步检查。她的白大褂下摆全湿了,听诊器滑脱,掉进泥水里。没人上前。我走过去,

撑开伞,立在她身后。伞面不大,但我尽量往前倾,把她遮住。她没回头,

继续按压、听音、询问意识。急救车来了,护士抬走老人,她才松口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

我蹲下,捡起听诊器。耳件沾了泥,我用袖口慢慢擦干净,金属凉而沉重。然后放在她包旁,

没说话,转身走进雨里。第二天清晨,林大勇递来一件旧校服,灰蓝领口,左胸绣着校徽。

“昨儿收摊看见你在缝这个,针脚细得不像你手笔。给谁修的?”“破了。”我接过,

声音低。“破了就扔,你还留着?”他笑,“别说你藏着人家学生证呢。”我没吭声,

回屋翻出针线盒,继续缝袖口裂口。线是浅蓝色的,和当年她书包带颜色一样。

缝到衣角内衬时,指尖碰到一处凸起——极细的针脚,绣着三组数字:05-17-302。

船坞三号仓的编号。我停住手。那年夏天,我们坐在江堤上,她说想去省城读书。

我低头抠鞋带,随口说:“三号仓顶能看见整条江,风也大。”她当时没应,

只把一颗玻璃弹珠塞进我手里。原来她记得。我把校服叠好,放进工具箱最底层,

盖上桐油布。外面雨停了,阳光斜照进来,落在红绳上,那半片栀子花瓣微微泛光。

母亲傍晚叫我送鱼,这次是真炖汤。我提着鱼筐走过医院长廊,

听见她在诊室说话:“……忍冬藤要配金银花,清热不伤胃。”窗台上,绿萝抽出新叶。

我站在门外没进去。转身时,看见垃圾桶边有个揉皱的药瓶标签,写着“川贝”,字迹熟悉。

是母亲昨天贴的。她又一次来了摊位,又一次核对。母亲笑着递茶,说:“这方子难懂,

还得你常来。”我走出医院,天已擦黑。江面浮着薄雾,远处渡船亮起灯。我沿着堤岸走,

走到船坞三号仓。木梯吱呀作响,我爬上屋顶,坐下。风从江上来,吹得工装裤贴在腿上。

工具箱放在身边,我没打开。只是望着对岸灯火,一盏一盏,像小时候放走的纸船。

手机震动。是林大勇发来的消息:“你妈说,明天沈医生还要来核对药方。”我删掉消息,

抬头看天。云层裂开一道缝,露出半弯月亮。风吹动屋顶铁皮,发出轻微的震颤。

我摸出手电筒,拧亮,光束扫过舱壁。一道旧刻痕映入眼帘——歪歪扭扭的小船,

下面写着“清秋”。我熄了灯。黑暗中,手指抚过那道刻痕,一遍,又一遍。

楼下传来脚步声,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我屏住呼吸。门被推开一条缝,

一道手电光打上来,照在墙角空地。光柱缓缓移动,停在那艘小船上。光不动了。

我也不能动。3 栀子与葡萄糖——欲言的黄昏手电光停在那艘小船上,一动不动。

我坐在屋顶,听见自己的呼吸声被风撕碎。她没走,也没说话,只是站在楼下,

光束牢牢钉在那道刻痕上。我不知道过了多久,也许几分钟,也许更久。直到光熄了,

脚步声退去,我才慢慢松开掐着工具箱边缘的手指。指甲缝里嵌着桐油渣,疼得发木。

天快亮时我回了家。没睡,把旧校服从工具箱底层拿出来,叠得整整齐齐,放进铁盒。

又翻出那块包过玻璃弹珠的布,裹了两层,最后用桐油布严严实实缠好。

盒子锁进船坞最深的抽屉,钥匙塞进父亲的老茶缸。白天照常刮鱼、称重、收摊。

母亲递来一包药,标签写着“川贝”。我接过,指尖触到她风湿肿胀的关节。

她说:“清秋今天要来。”我没应,拎起鱼筐往医院走。路过护士站,

听见两个年轻护士低声聊:“沈医生申请调回省城了,下周开始交接。”话像一块冰,

顺着脊背滑下去。我转身就走,穿过长廊,推开侧门。江风扑面,带着水腥和铁锈味。

我沿着堤岸一直走,走到老码头边的大排档。几张塑料桌歪斜地摆着,有人在吃夜宵。

最靠江的那张桌旁,她坐着,面前放着一瓶葡萄糖口服液,透明液体映着路灯,泛着微黄。

我走过去,坐下。“妈让你来拿药。”我说。她抬头看我一眼,嘴角动了动:“这么晚还送?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