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探墓摸金唯我独尊

第3章 :二叔的“辨器课”

发表时间: 2025-09-24
张金尉六岁那年,二叔张实正式开始教他辨器断代。

张实年轻时曾在京城的古董店当过学徒,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尤其是对陶瓷和青铜器的鉴别,在保定府一带小有名气。

只是后来张家没落,他才回到村里种地,那身本事也渐渐没了用武之地。

如今有了张金尉这个好苗子,张实总算能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张实的“课堂”就在自家的西厢房里。

房间不大,靠墙摆着一个旧木柜,里面放着张家仅剩的几件古董——一只康熙年间的青花碗、一对明代的青铜烛台、还有几块破碎的宋瓷片。

这些东西都是张家的传家宝,也是张实用来教学的“教具”。

“辨器先辨胎,胎质是根本。”

张实拿起那只青花碗,递给张金尉,“你摸摸碗底,感受一下胎土的细腻程度。

康熙青花的胎土是‘糯米胎’,摸起来像糯米粉一样细腻,而且胎体厚重,敲击起来声音清脆。”

张金尉接过碗,细细摩挲着碗底,又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果然听到“叮叮”的清脆声响。

他点点头,又指着碗身上的花纹问:“二叔,这上面画的是山水,怎么能看出是康熙年间的呢?”

“问得好!”

张实眼睛一亮,继续讲解,“康熙青花的画工讲究‘工笔细腻,层次分明’。

你看这远山,用的是‘披麻皴’,线条流畅;近水则是‘留白’手法,显得开阔。

而且康熙年间的青花料是‘浙料’,发色浓艳,蓝中带紫,你再看这碗沿的青花,是不是比中间的颜色稍深一些?

这叫‘晕散’,是浙料的特点。”

张金尉听得格外认真,把张实的话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张实每天都会给他讲解不同朝代的古董特征,从商周的青铜器纹饰到唐宋的瓷器釉色,再到明清的玉器雕刻。

张金尉不仅记得快,还善于举一反三。

有一次,张实拿出一块看似普通的陶片,问他是什么年代的。

张金尉仔细观察了陶片上的绳纹和胎质,又闻了闻上面的土腥味,笃定地说:“这是战国时期的灰陶片,胎质疏松,绳纹排列整齐,而且上面的土腥味里带着点霉味,说明它是从潮湿的墓穴里挖出来的。”

张实又惊又喜,这块陶片确实是他年轻时从一座战国墓里带出来的,张金尉的判断分毫不差。

为了进一步考验他,张实特意托镇上的朋友弄来几件“高仿品”——一件仿永乐青花的压手杯,一只仿宋代汝窑的瓷瓶。

张金尉只看了一眼,就指出了仿品的破绽:“这压手杯的青花发色太亮,没有永乐青花的‘铁锈斑’;而且杯底的‘永乐年制’款识是刻上去的,真的应该是手写的。

这汝窑瓷瓶的釉色太匀,没有‘开片’的自然纹路,而且胎体太轻,真汝窑胎体厚重,摸起来有‘玉质感’。”

张实彻底服了。

他拉着张金尉的手,感慨地说:“金尉,二叔这点本事己经教不了你了。

以后你要是能走南闯北,见的东西多了,肯定比二叔强十倍百倍。”

可光靠家里的几件古董,终究有限。

张金尉七岁那年,提出要去镇上的当铺看看。

张实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

镇上的“聚宝阁”当铺是保定府有名的老字号,里面摆满了各种古董字画。

当铺老板见是张实带着个小孩来,本有些不耐烦,可当张金尉指出柜台里一件“唐代唐三彩马”是仿品时,老板顿时变了脸色。

“小孩子家懂什么!

这可是我花重金收来的!”

老板吹胡子瞪眼。

张金尉却不慌不忙地说:“老板你看,这马的釉色虽然鲜艳,但‘开片’太规整,是人工做出来的;而且马的鬃毛雕刻得太粗糙,唐代唐三彩的鬃毛都是细如发丝,根根分明。

不信你用放大镜看看马肚子下面,那里肯定有现代胶水的痕迹——仿品是用碎片粘起来的。”

老板半信半疑地拿出放大镜,果然在马肚子下面看到了淡淡的胶水痕迹。

他顿时对张金尉刮目相看,不仅热情地招待他们,还拿出不少古董让张金尉辨认。

从那以后,“张家出了个辨器神童”的消息就在保定府传开了,不少古董商甚至专门来张家庄找张金尉帮忙看货,张家的日子也渐渐有了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