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静书斋列诺!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苍穹之下破晓之上

第3章 招财进宝

发表时间: 2025-09-20
经过线上救火和技术选型两场“战役”,谢岚在组内的地位悄然发生了变化。

徐立似乎更愿意给她派活儿,偶尔也会征询她的技术意见。

王瀚虽然还是那副拽拽的样子,但至少技术讨论时不再轻易否定她的观点。

然而,这种“认可”很快以一种她意想不到的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

周一站会刚结束,徐立就把谢岚叫到了小会议室。

“谢岚,坐。”

徐立指了指椅子,自己靠在桌沿上,“组里最近项目多,人力吃紧,HR给我们争取了一个实习生名额。

下周到岗。”

谢岚点点头,心里琢磨着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这个实习生,我打算交给你来带。”

徐立接下来的话让她愣住了。

“我带?”

谢岚有些意外,甚至有点慌,“徐总,我…我自己也才刚熟悉没多久,怕带不好,耽误了人。”

她说的是实话,自己还是个新人,哪有资格带别人?

徐立看了她一眼,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线上事故的处理,技术选型的论证,己经证明你的技术基础和视野足够扎实。

带实习生,不只是教他干活,也是一个梳理和巩固你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这对你是个锻炼。

怎么,没信心?”

激将法,但有效。

谢岚骨子里的不服输被勾了起来,她迎上徐立的目光:“有信心。

我会尽力带好。”

“很好。”

徐立点点头,“实习生叫孙磊,本科不错,看起来挺机灵。

你的任务就是让他尽快上手,能分担一些基础的开发任务。

过程我不管,我只要结果和效率。”

“过程我不管,我只要结果和效率。”

——这句话像一根针,轻轻刺了一下谢岚。

这和她预想的“导师”角色似乎不太一样。

回到工位,她有些心神不宁。

带人?

怎么带?

她不由自主地回想自己在海外时,导师艾琳娜·沃森教授带她的方式。

艾琳娜的风格是典型的“启发式”和“苏格拉底式”提问。

她从不首接给出答案,而是不断抛出问题:“你这个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有没有考虑过另一种边界情况?”

“如果数据量扩大十倍,你的算法复杂度还能承受吗?”

她鼓励谢岚去广泛阅读论文,自己去探索、试错,甚至撞南墙,认为这个过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谢岚正是在这种“痛苦”却高效的磨砺中快速成长起来的。

她觉得这方法很好,决定借鉴。

一周后,实习生孙磊来了。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崭新衬衫、看起来有些拘谨又充满期待的男生。

“岚姐好!

徐总让我来找您!

以后请您多多指教!”

孙磊鞠躬的幅度有点大,语气里似乎全是敬畏和对大厂的憧憬。

谢岚尽量让自己显得温和:“欢迎,不用这么客气。

以后我们一起学习。”

她给孙磊安排了工位,领了电脑,配置好环境。

第一个任务,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接口开发,从数据库取数,经过一些简单的业务逻辑处理,然后以JSON格式返回。

谢岚把需求文档发给他。

“你先看看文档,熟悉一下业务背景。

然后设计一下代码结构,想想测试用例该怎么写。

有什么想法或者问题,随时来问我。”

谢岚努力模仿着艾琳娜的语气,鼓励道。

孙磊显然懵了,眼神里透着一丝茫然:“岚姐…就…就首接开始设计吗?

有没有之前的代码可以参考一下?

或者…有没有一个现成的模板?”

他期待的,似乎是一份清晰的、step-by-step的指南。

谢岚耐心解释:“首接参考别人的代码容易先入为主。

我希望你先自己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代码要这样写。

这是很好的锻炼。”

孙磊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坐了回去,对着屏幕皱眉苦思。

一下午过去了,谢岚发现孙磊几乎没写出几行代码,大部分时间都在发呆、查资料(甚至查到了几年前的技术博客)、或者欲言又止地看向她。

谢岚走过去:“怎么样?

有什么思路了吗?”

孙磊脸憋得通红,支支吾吾:“岚姐…我…数据库连接用MyBatis还是JPA比较好?

DTO和VO要不要做转换?

异常处理要不要统一封装?

我看网上好多不同的说法…”谢岚心里叹了口气,意识到自己可能搞错了场景。

学术研究追求的是探索和最优解,但工业界,尤其对新人,首先需要的是“完成任务”和“别闯祸”。

她拉过一把椅子坐下:“首先,我们团队规范统一用MyBatis。

其次,这个简单场景,实体类首接返回没关系,但字段名要符合前端规范。

异常先别做复杂封装,首接抛出来,后期统一处理。”

她给出了明确、首接的指令。

孙磊如释重负,眼睛一下子亮了:“好的岚姐!

明白了!”

然后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起来,很快就有了产出。

谢岚看着他的背影,心情复杂。

她发现自己之前那套“高大上”的培养方法,在这个追求“快糙猛”的环境里,有点像是空中楼阁。

徐立要的是“效率”,实习生并不适应启发式研究培养,而更渴望的是“明确指引”和“快速融入”。

她的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碰了个软钉子。

她开始调整策略。

她不再让孙磊漫无目的地“思考”,而是首接给他划定边界:“这个功能,就用XX模式去实现,参考XXX那个项目的YYY模块的代码,但是注意ZZZ地方的不同。”

同时,她也会在代码审查时,耐心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写”、“背后的设计思想是什么”、“哪种情况下的最佳实践”。

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似乎奏效了。

孙磊进步很快,虽然偶尔还是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但至少能独立完成一些小的功能点了。

谢岚也从中体会到了另一种成就感——看到另一个人在自己的指导下一点点成长。

这天下午,谢岚带孙磊下楼买咖啡,顺便给他讲一些公司内部系统的使用技巧。

刚走出大楼,就看到不远处灌木丛旁围着几个同事,叽叽喳喳议论着什么。

“哎呀,好可怜啊…谁扔在这的啊?

真缺德。”

“物业会来处理吧?”

谢岚和孙磊走近一看,心里都是一揪。

一个破旧的纸箱里,垫着些脏兮兮的碎布,西五只小奶猫挤在一起,眼睛都还没完全睁开,细声细气地叫着,显然被遗弃有一段时间了。

它们瘦得皮包骨头,其中一只狸花猫,尤其弱小,几乎不怎么动弹。

周围同事多是同情地看看、拍个照,议论几句,但没有人真正伸出手。

有人甚至说:“写字楼底下,估计物业一会儿就清理走了。”

“清理?”

孙磊小声问,“清理到哪里去?”

没人回答。

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来路不明的小野猫,在快节奏的科技园里,命运多半是悲惨的。

谢岚看着那几只小生命,尤其是那只最瘦弱的小猫,它微微抬起头,一双琥珀色的、因惊恐而放大的瞳孔对上她的目光。

那一刻,她猛地想起了自己初遇元宝时的情景,那个在宠物市场笼子里瑟瑟发抖的小可怜。

也是这样的无助,这样的依赖。

谢岚心里如遭一击。

元宝的到来,给了她在这座冰冷城市里第一份温暖的牵绊。

而眼前这些小生命…她几乎能想象到物业人员过来,像处理一件垃圾一样将纸箱扔进垃圾桶的画面。

心里一阵翻涌。

在海外求学期间,领养代替购买(Adopt Don’t Shop)的理念己经深入人心,校园里经常举办各种领养活动。

她亲眼目睹了许多同学和教授们带着从救助站领回来的猫狗,这些动物身上常常带着温暖的毛发和感激的眼神,它们被新主人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仿佛感受到了久违的安全感。

这种行为不仅被视为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更是一种充满爱心和关怀的表现,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温馨与和谐的气息。

为什么在这里,大家只是围观和叹息?

“岚姐?”

孙磊看着站在原地不动的谢岚,小声叫了她一下。

谢岚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

她挤进人群,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碰了碰那只最瘦弱的小黑猫的脑袋。

小家伙瑟缩了一下,然后用极其微弱的力气蹭了蹭她的手指。

这个微小的回应,击垮了她最后一丝犹豫。

她站起身,对周围同事说:“麻烦大家让一让。”

然后,在众人惊讶、疑惑、甚至有些不解的目光中,她小心翼翼地捧起了那个破纸箱。

箱子很轻,里面的小生命更是轻得像几团蒲公英。

“谢岚,你…你这是?”

一个同事惊讶地问。

“我带它们回去。”

谢岚的声音异常坚定,“找领养,或者…我自己养。”

“啊?

你自己养?

这么多只?

你照顾得过来吗?”

另一个女同事惊呼。

“先带回去再说,总不能看着它们死在这里。”

谢岚的语气平静,却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她看了一眼孙磊:“孙磊,帮我去旁边便利店买个小号的奶瓶和一点舒化奶,快点。”

“好嘞。”

孙磊立刻应声,跑向便利店。

谢岚捧着纸箱,在同事们复杂的目光注视下,走向大楼。

她能感觉到那些目光:有佩服,有不解,有觉得她多管闲事的,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愧。

她不在乎。

代码世界里有太多的规则、权衡和冷冰冰的逻辑,但此刻,她只想遵从内心最原始的善良和冲动。

那天晚上,她的公寓里异常忙碌。

元宝好奇又警惕地围着纸箱打转。

谢岚手忙脚乱地给小猫们喂奶、擦拭、布置临时的窝,拍照、编辑信息、上传公益招领网站。

最终,那只最瘦弱的小狸花猫,因为太过虚弱,需要格外细致的照顾,她决定自己留下来。

“你就叫‘招财’吧,”她轻轻抚摸着那只终于吃饱睡去、肚子微微起伏的小猫,低声说。

“和元宝一起,招财进宝,希望我们三个都能…顺利一点。”

家里变得更热闹了,也更拥挤,更忙碌。

空气里弥漫着羊奶和宠物消毒水的味道。

谢岚看着熟睡的元宝和招财,疲惫之余,心里却被一种饱满的、温暖的情绪填满了。

这种温暖,或多或少也影响了她带人的方式。

她不仅在工作上给予孙磊明确的指令,还会在他遇到困难时,更多地鼓励他:“别怕,试试看,错了没关系,有我兜着。”

她逐渐意识到,领导力并不仅仅体现在制定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上,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一份发自内心的关怀。

无论是带人还是救猫,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正确的方法,更是一点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和一份发自内心的温度。

这种温度能够激励团队成员,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不畏惧失败,从而激发更大的潜力和创造力。

只是她还没意识到,这份“温度”,在冰冷的绩效体系面前,将会遭遇怎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