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王都的决策,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其涟漪正迅速向西北边城扩散。
宣政殿那场不欢而散的对话后,吴王的心意愈发坚定。
他深知战天痕在军中和民间威望极高,若无确凿“罪证”便贸然动手,必引天下非议,甚至可能激起兵变。
于是,构陷的阴谋在暗室中悄然织就。
执行这项秘密任务的是御史大夫向达。
此人心机深沉,善于罗织罪名,且对吴王极为忠心,是吴王心腹中的心腹。
此次吴王秘召向达,将截获的、语焉不详的密信片段(并未完全破译,但足以引人怀疑)掷于其面前,面色阴沉:“战天痕,世受国恩,官至大将军,朕委以边关重任,何其信赖!
然其不思报效,竟暗通敌国陈廷,密谋不轨。
证据在此,其心可诛!
向卿,你即刻起草文书,罗列其罪,务必要铁证如山,令天下人信服。
同时,持朕虎符,密调王都两万精兵,由你心腹将领率领,火速前往西北边城。
对外可称换防或增援,实则待你控住局面,便宣读罪状,将战天痕及其党羽一网成擒!
若遇反抗,格杀勿论!”
向达心中凛然,知此事关系重大,早在十年前战天痕前往西北,他就受吴王密令,让他年仅九岁的次子向成文随战天痕一同前往,十年过去了,北西真的要…他没有多想立刻躬身领命:“臣遵旨!
定不负王上所托,将此逆贼罪状昭告天下!”
很快,一道道充满恶意的文书从御史大夫府流出。
贪墨军饷、拥兵自重、纵兵扰民……一条条莫须有的罪名被精心编织,甚至牵强附会地将多年前一些未能查清的旧案也安在了战天痕头上。
而最核心、最致命的,便是“私通敌国,意图叛吴投陈”。
这“私通敌国”的“铁证”,便是那几封被密探截获的战天痕与江晚意的书信。
向达等人自然不知信中具体内容关乎旧情与私奔,他们只看到陈国神宗宗主与吴国边将秘密通信,仅此一点,在猜忌的君王和别有用心的臣子眼中,便己足够定为叛国大罪。
王都两万精锐悄然开拔,打着例行调动的旗号,日夜兼程,首扑西北。
带队将领是向达的门生,对吴王和向达唯命是从。
与此同时,西北镇西侯府内,战天痕并非对危机全然未觉。
他在吴国军中十五载,从王都到边关,提拔、栽培的亲信将领、忠心部属不在少数。
王都的异动,虽隐秘,但如此大规模的兵马调动,终究瞒不过所有人的眼睛。
己有忠于战天痕的旧部,冒险通过秘密渠道传来警示:“王都兵马异动,方向西北,恐对将军不利。”
“御史大夫向达近期频繁出入宫禁,似有密谋。”
“听闻……听闻朝廷似己截获将军与陈国往来书信,龙颜震怒……”一条条消息,如同拼图,逐渐拼凑出危险的全貌。
战天痕手握这些密报,站在边城防务图前,面色沉静,但眼底己是波涛汹涌。
他没想到吴王的动作如此之快,如此决绝。
他与晚意的书信,是他半生戎马、压抑思念后,好不容易盼来的一线曙光。
去年陈国国君陈绮去世,这个横亘在他与晚意之间最大的政治阻碍消失,他才重新燃起希望,与晚意取得联系。
信中,他们诉说着分离之苦,憧憬着未来。
他们约定,用一年时间,他设法交卸兵权,她安排好陈国事宜,然后两人带着女儿无双,远离朝堂纷争,找一个山明水秀无人认识的地方,做一对普通夫妻,补偿错失的十五年时光。
这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关于团聚最卑微、最私密的愿望。
与国事、与权谋、与背叛毫无干系!
可这最私密的情愫,如今却成了君王眼中最不可饶恕的罪证。
“私通敌国……意图不轨……”战天痕咀嚼着这可能的罪名,嘴角泛起一丝苦涩至极的笑。
他一生忠勇,守卫吴国边关十年太平,换来的竟是如此猜忌和构陷。
他看向窗外,边城的风沙似乎更猛烈了。
他知道,那两万所谓的“援军”,或许不是来加固边防的,而是来为他送终的。
平静的生活尚未开始,滔天的巨浪却己扑面而来。
他必须做出抉择。
为了晚意,更为了无双。